之前也介紹過一些湖北方言字,深究起來不難發現,不少我們經常挂在嘴邊上的,并不是老祖宗胡說的,而是都有來頭的,很有文化底蘊,隻不過流傳到今天,很多音調發生了變化而已。下面繼續介紹幾個常說的方言字,感興趣的話歡迎一起交流和指正。
1. 硙
字典裡有兩個讀音:
①讀“wèi”,表示石磨,使物體粉碎。
②讀“aí”,白的樣子,通“皚”,例如:硙硙白雪。
在安徽、湖北部分地區的方言裡,第一個意思是不靈活,死闆,
例如:“他腦子硙(aí)滴很,一下子轉不過彎來。“
第二個意思是确定,肯定,例如:
“這事情我和她說硙(aí)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說文解字》裡解釋:本義是磨,因笨重,所以阻力較大,故引申出不靈活之義。
2. 厾
這個方言字估計全國大部分通用,字典裡有兩個意思:
①丢掉,丢棄,例如:“把這個垃圾厾了”。
②用手指或棍棒等輕輕敲擊或戳刺,例如:“小男孩用手指厾媽媽的胳膊。”
在湖北部分地區方言裡,讀作“dóu”,表示颠簸的意思,例如:“山路不好,坐在車上厾來厾去,難受死了。”
3. 㞘
字典裡收錄兩個意思:①方言,屁股;②蜂、蠍等的尾部。《辭海》标注的讀音為“dú”。
在長江三峽一帶地區的方言裡,讀音變成了“dǒu”,意思是器物的底部。
例如:“碗㞘子油膩膩的,去洗幹淨吧。“
4. 瓤
本義是包裹了種子的果肉。在重慶、四川、湖北、山東部分地區的方言裡,表示不好,軟弱之義,例如:
“他修車的技術真不瓤哦!“,”他大病一場後,身體瓤得很。“
另外,當地人也經常說“瓤和“這個詞,表示東西煮得很軟或食物很面,例如:a.“這個稀飯煮得很瓤和,适合老年人吃。“
B.“這個南瓜好瓤和,煮米飯真好吃。“
在網絡上火起來後,被網友拿來形容某種材質性能不夠良好,例如:“天一冷,塑料杯子就變得很瓤,開水灌入就裂了。“
5. 胮
同“膀“,《康熙字典》解釋:腫大,腫脹也。在四川、湖北部分地區的方言裡形容很臭,極臭的味道,就說胮臭或滂臭。根據分子擴散的原理,個人覺得用”胮“字比較恰當。
例如:“哎呦,這螺蛳粉的味道胮臭得很,我真心吃不了。”
6. 揞
本義是掩藏,在湖北、江西等部分地區的方言裡,有兩個意思:
①用手把藥粉等粉末敷在傷口上,例如:“手指破了塊皮,快去揞點藥粉。”
②心裡盤算,思量,例如:“子女都長大了,他也是時候為自己揞算揞算了。”
7. 埯
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說去yan紅薯窩子,普通話就是去挖坑栽紅薯的意思,一直不知道這個yan字怎麼寫,今天終于找到本家。
《說文解字》解釋:埯,形聲字,從土,從掩聲,“掩”意為用手遮蓋,“土”表示土坑,本義是用手撥土覆蓋土坑。這樣說來,方言讀作“yǎn”,三聲,是最合适不過了。
例如:“趁着蒙蒙細雨,土壤疏松,我們去地裡埯洋芋吧。”
8. 踒
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湖北、陝西關中部分地方的流行語,音調變成了三聲,意思是骨折了,有個專門的詞語叫踒折(shé)。
例如:“一不小心手指頭被籃球砸到了,踒(wǒ)氣了,腫得厲害。”
9. 熰
字典裡還有一個讀音“ǒu”,難得和方言保持一緻。這個也是北方地區常說的口頭語,有三個基本意思:
①柴草未充分燃燒而産生大量的煙,例如:“柴草被打濕了,點不着,熰了一屋子煙。”
②讓火不熄不滅隻冒煙,例如:“爐子的火熰到第二天,别熄滅了。”北方冬天很冷,家家都是這樣熰火。
③燒艾草産生大量的煙用以驅蚊蟲,例如:“蚊子太多了,燒一把艾草熰蚊子吧。”在夏天農村地區,沒有蚊香,就用這種土辦法驅蚊,效果甚佳,就是人遭罪了。
10. 㧐
在湖北、四川,陝西部分地區的方言裡,是推,搡的意思,讀作“sóng”,二聲。
例如:“多虧後面有人㧐了一把,我才擠上車。”
11. 塕
本義是塵土,是鄂西北、陝西關中、河南部分地區的口頭語,是埋的意思。例如:“用土把種子塕好,以免被雨水沖出來了。”
12. 馇
意思是熬東西時一邊煮一邊攪拌,是鄂西北、河南和江西部分地區的口語,是一種烹饪方式。
例如:“媽媽在忙着馇豬食,累得很,你自己能動手就自己動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