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介子推所具有的文化含蘊

介子推所具有的文化含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8:37:23

介子推所具有的文化含蘊?  衆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但這種傳統并不是憑空抽象産生的,而是從愛故鄉、愛故鄉的祖先逐級延展開的故土山川的靈魂是什麼?是我們的先賢、先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介子推所具有的文化含蘊?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介子推所具有的文化含蘊(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1

介子推所具有的文化含蘊

  衆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但這種傳統并不是憑空抽象産生的,而是從愛故鄉、愛故鄉的祖先逐級延展開的。故土山川的靈魂是什麼?是我們的先賢、先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在我國厚重的民俗文化中,因紀念曆史人物的節日隻有兩個: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介之推);一是五月端午,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這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介子推,就是從競功名、逐富貴的名利場中反撥出一個有功不居功、功成不受賞的人物,成為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代表。那麼,介子推的精神是什麼?從中應摒棄什麼和繼承什麼?不僅隻是對往事的追憶,更涉及到樹立什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大事。

  一、史書中的其人其事

  《左傳》“介之推不言祿”一章,記載道: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内棄之。天未絕晉,必将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怼?”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隐。”遂隐而死。

  大意是: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隻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國内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别人的财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麼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将要隐藏,哪裡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隐居。”于是母子倆隐居到死。

  《左傳》中記載的故事就發生在“骊姬之亂”時期。骊姬本是骊戎部族首領的女兒,有姿色,工心計。公元前672年,被晉獻公虜入晉國成為妃子。骊姬為了自己兒子奚齊能夠承繼晉國君主的地位,便使計離間了獻公與其子申生、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以此迫死太子申生,又誣陷重耳、夷吾也參與了申生的謀逆,把兩位公子也逼到狄國和梁國去了,制造了曆史上的“骊姬之亂”。晉國賢臣介子推追随落難公子重耳亡命十九年,途中不惜割肉奉君,助其度過難關。這種舍生取義行為,決不是一時沖動所能為,而是奉獻精神的升華。當後來重耳成為國君進行論功行賞時,介之推卻悄悄尋就一脈青山,與老母親一起隐居去了!

  這裡,我想為介之推沒有留下姓名的母親點個贊。沒有母親的安于貧困、不貪富貴和與世無争的高尚情懷和理解,也許,介之推難以做得這麼完全徹底。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像介之推母親這樣的偉大母性層出不窮,擇鄰三遷的孟母,蘆柴教子的歐陽修之母,教兒精忠報國的嶽母……這些偉大母親為我們的民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無數的優秀兒女,我們為之驕傲。

  二、關于介子推的出走

  這一點,《史記》比《左傳》記述得更詳細些。有段文字說,當初晉文公一行自秦渡黃河入晉時,子犯因在十九年從亡生涯中功勞最大。船行河中,即行擺譜,遂以多年來對主上有諸多的觸犯為借口,說出“從此去矣”四字,試探晉文公歸國稱君以後對自己的态度。晉文公很重君臣之誼,激動得将一雙玉璧投入于黃河水中,并與子犯訂立了日後有福共享的誓盟。介子推對子犯此舉不予随和,立即恥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同位。”等船至東岸登陸後,随即便不辭而别,并沒有與衆人共進國都曲沃,而自歸其家。

  公正而言,介子推的如此舉動欠妥。但這絕對不是出于對晉文公有什麼怨恨,這一點必須肯定,這是探讨介子推轶事的一大前提。這段文字,清楚地再現了介子推當時的心理狀态,一句話“吾不忍與同位”,這正是他“不言祿”精神的初步體現。

  應當說,介子推的這種思想是一貫的。史籍中記述了晉文公對功臣們人人有所表示,介子推聞訊後,也立即發表過與上述意見相同的評說。而當分析到晉文公會很快地也要給自己有一份酬謝時,他便向母親表示了“不食君祿”的意思,就是說,不論是領土或是爵位,他都堅決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那不就是與子犯他們“同位”了嗎?因而他選擇了繼續走,并且走得更加遠些。這是介子推“不言祿”精神的進一步體現。封與不封,漏封與不漏封,來遲的封與不來遲的封,在介子推眼中都無關緊要,“不言祿”與“不食君祿”是他早就決定了的“既定方針”,出走隐居的路,他走定了。這就是史籍中的介子推,真正的介子推。

  宋·黃庭堅《清明》贊歎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據傳說重耳封賞之後在晉國宮門上出現了這樣一首詩:“有龍矯矯,悲失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皆有甯宇;一蛇無穴,号于中野!”《呂氏春秋》中說這首詩是介子推所寫。此說顯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對其母說:“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如是,豈有自作詩而懸書宮門之事。《東周列國志》上說是介子推的鄰居解張怕埋沒其功,寫了這首詩。這雖是小說家之言,亦足可信。

  三、曆史上怪誕之說的來源

  史籍中的晉文公與介子推,都是正直而善良的人,君臣關系很好。介子推之所以賢,就賢在他隻知奉獻、不争名奪利、不食君祿、不鬧思想情緒等之上。晉文公不忘十多年從亡之誼而分封“介推田”、而悲痛哀悼。所有這些,都備受社會人們所尊崇。在他們身後不久的戰國時期,楚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楚辭》中,熱情洋溢地贊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寐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以優遊。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這本是曆史的原貌。問題來自于《莊子》:“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僅僅29字,一變其君臣二人仁愛忠義的原貌,而成了一對冤家對頭。

  《莊子》作者莊周,與屈原同時期人,其文章以虛幻、怪誕、離奇而稱著。曆來在學術界隻以藝術作品對待,并不歸屬于史籍。如若以史實信之并引證,則成為無稽之談。就上述29字的評說,稍作分析,便能從中發現問題。一是至忠的介子推,何以會因為主上對自己一時的不周而怒,甚至離去?二是晉文公愧對介子推者,隻能算“忘”,豈能言“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思想準則。

  四、關于介子推精神和價值

  介子推為鞭策晉文公勤政清明,勵精圖治,在其臨死之前,咬破手指,撕開衣襟,寫上血詩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後來他也的确做到了勵精圖治,勤政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他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在有着無數“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中國曆史上,晉文公不失為一個靈魂高貴的國君。他為了追懷介子推,禁生火,吃冷食,虔誠地忏悔,認認真真地進行着靈魂的自我救贖。如果排除政治地位的因素,晉文公也算得上一個“士”吧,一個敢于承認錯誤的“士”,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士”。莎士比亞說:“勇敢是世人公認的最大美德,有勇的人是最值得崇敬的。”

  介子推的精神究竟是什麼?“羁绁從遊十九年,天涯奔走備颠連;食君刳股心何赤?辭祿焚軀志甚堅!綿上煙高标氣節,介山祠壯表忠賢。隻今禁火悲寒食,勝卻年年挂紙錢。”

  介子推的故事,發生在中國文化大噴發的春秋時期。在介子推之前,中國文化的“忠孝義”之思想已經出現。如泰伯奔吳讓賢于三弟的故事;伯夷叔齊恥食周粟的故事等都有這類思想文化内涵。介子推更是用自己的悲壯故事将此理念演繹到了極緻。其割股奉君,輔佐主公複國為“大忠”;功成身退,不思利祿為“大義”;回家侍奉老母,相守至死為“大孝”;不屑與奸佞同伍,耿直潔行視為“大士”,體現了中國文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貴氣節。在介子推的人生價值觀中,實現“忠義孝士”遠高于生命本身,更在功名利祿之上。可以說,介子推“舍身赴義”的潔芳善行,已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典型代表。

  仰慕“士”之高義,介子以來,嚴子陵隐于富春江畔,結廬而居,垂綸而釣;陶淵明隐于廬山之下,耕田讀書,飲酒賞菊;林和靖隐于孤山之上,梅妻鶴子,絕代風流。薪火相傳,古為今用,學習介子精神,我個人認為,至少應做到四個方面:

  首先,要有一顆赤誠愛國之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介子推一生都心系國家,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就連死前還留下對晉文公的告誡,告訴他一定要“清明勤政複清明”。

  其次,要有一顆扶困助危之心。當然指的不是要我們學着介子推把肉割下來給别人,而是在别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給予幫助,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要有一顆淡泊名利之心。不要去貪圖什麼榮華富貴而違背道德。介子推在面對那些功名利祿時,絲毫不像那些唯利是圖的人谄媚君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貪圖富貴,不會去主動邀功。

  第四,要有一顆正直善良之心。介子推心恨骊姬陰謀,一心成就明君。他那種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僞欺罔的憤舉,割肉救主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高風亮節、除惡薦賢的傳統美德的體現。這種精神成為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的重要支柱。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這應該是對介子精神最高的評價了。寒食之相關于“死”,清明之相關于“生”。當母子同逝的故事就發生在大地回春的節令時,曆史的無形之手将這本來被看作極其沖突的生死兩界,融合成一個節日、一個主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敬畏自然,感恩新生!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節日,是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文化的标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縮影。這種緬懷,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同時,這樣的緬懷也體現了人民的共同價值取向。

  德行天下,春風化雨;士兮歸來,千秋呼喚。傳承民族的文化血脈,發揚光大清明寒食節的信仰追求和價值理念,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為了今天,更是為了明天,讓我們重溫清明寒食文化,守住自己文化的根,打造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總而言之,介子精神,不僅是夏縣的,也是民族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

(薛會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