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由朝廷主持編修的一部文化叢書,它将中國曆代最重要的書籍三千四百六十多種、近八萬卷收錄其中,系統整理了中國古典文化。有人說,《四庫全書》的編修,是“康乾盛世”的标志;但也有人說,《四庫全書》的編修,是一場文化浩劫。近幾年,有不少人開始傾向于後者的觀點。他們說,清朝當局借着編修《四庫全書》之機,從民間收繳、銷毀了大量的古書,對于中華文化而言,這是災難性的。小編不能說他們的觀點完全錯誤,然而,對于《四庫全書》這樣一部洋洋巨著的編修,是否可以用“文化浩劫”來一言以蔽之呢?小編覺得是值得商榷的。
乾隆年間,清朝當局為了編修《四庫全書》,大量征集民間人士收藏的曆代古書,而在這個過程中,朝廷發現自己征集到的一些書籍中有明顯的“反清”言論,或者記載明清易代之際,清朝軍隊殺害平民的内容。于是,朝廷将這部分書籍列為禁書,進行銷毀。到底銷毀了多少書籍呢?許多學者早就進行了考證。例如 龔書铎 教授認為,在編修《四庫全書》期間,朝廷銷毀書籍 2400 餘種,遭到部分删改的書籍也有 400 餘種;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一書則認為,上述毀書的數目應該是 3100 餘種。這些數字真的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令人心痛。
可是小編認為,要弄明白這些書籍被毀之後,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到底有多大,就必須弄清這些書籍到底是些什麼書?對此,漆永祥 教授進行了考證,并在《從<全宋詩>的編纂看<四庫全書>的文獻價值》一文當中進行了詳細說明 —— 清廷銷毀的書,大多是明末清初之書,其他書籍甚少。這部分書籍被銷毀,造成我們研究明末清初那段曆史的時候存在諸多困難,損失嚴重;然而,其他領域、其他時代的書,并沒有遭到嚴重破壞。如此看來,我們也不宜對《四庫全書》過度妖魔化。至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這個觀點,似乎也不大準确,有些以偏概全的嫌疑了。
另一方面,既然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時的思路,是“寓禁于征”,那我們就不難明白,“征”是他的首要目标,“禁”則是他的次要目标。所以我們不能隻關注“禁”,卻不看看“征”。乾隆皇帝,以及作為《四庫全書》總纂官的 紀曉岚,到底“征”到了什麼?
紀曉岚 在回憶自己主持編修《四庫全書》的這段經曆時,寫下了“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的詩句。他說自己在主持編修的過程中,讀到了許多在人間無法見到的書。那麼,這些“人間未見書”又是些什麼書呢?
梁啟超 先生認為,與明朝對數學的荒廢相比,清朝在數學方面是頗有建樹的。那麼,請允許小編從數學說起。小編要說的是,有一批價值很高的古代數學典籍,它們的全本在清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很難在社會上見到了,有的甚至被很多人認定為“失傳”,著名的《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孫子算經》等,都是如此。直到乾隆年間,為了編修《四庫全書》,朝廷一邊整理前朝留下的《永樂大典》,一邊向民間大量征集曆代古書,上述“失傳古書”終于被朝廷重新找到。于是,這些古書得以“複活”,又一次在知識分子中流傳開來。
這便是“輯佚”,是一項可以使大量“失傳古書”重見天日的工作。清朝正是“輯佚”最為繁榮的時期。喻春龍《清代輯佚研究》一書詳盡闡述了清朝在輯佚方面的成就。該書提到,早在康熙年間,朝廷主持編修的《全唐詩》《古今圖書集成》等書,便已經起到了輯佚的作用,而《四庫全書》則是清朝在輯佚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的積極意義不但在于其本身對古書的搶救,更在于它的編修成功,點燃了衆多學者,乃至整個清朝學術界從事輯佚工作的熱情,使得更多的失傳古書得以複活。有清一代,到底複活了多少湮沒、絕版的古書?《清代輯佚研究》給出的數字是“成千上萬”。
書籍的最大功用,就是“文化傳承”。如果我們寫出了一部洋洋巨著,卻将其鎖在高樓深院,使外人無法讀到它,那就不但不能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禁锢文化。明朝編修《永樂大典》,堪稱盛世中的壯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永樂大典》編修完成之後,一直被鎖在深宮,終明朝之世,廣大知識分子根本沒有機會讀到它,其積極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而清朝編修《四庫全書》時,對《永樂大典》進行了很有價值的利用,就以小編剛才提到的《九章算術》為例。凡是對中國古代數學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九章算術》的重大價值。明朝當局編修的《永樂大典》中,明明收錄了《九章算術》,但廣大知識分子是讀不到《永樂大典》的,甚至對《永樂大典》當中收錄了哪些古書都一無所知。後來《九章算術》的刊本在民間流失嚴重,到了僅存殘篇的程度,知識分子們也莫可奈何。直到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朝廷在《永樂大典》中重新找到了完整的《九章算術》,使該書的全本得以在民間複活,并且流傳起來。
在《四庫全書》編修完成之後,清朝當局将其抄錄了七部,收藏在全國各地的七個藏書閣中。這七個藏書閣,有三個向民間開放,供廣大知識分子抄閱。所以與《永樂大典》相比,《四庫全書》的文化傳承作用更加顯著,更加意義重大。它不是鎖在深宮的,而是面向廣大知識分子的,它收錄書籍的卷數更是《永樂大典》的三倍多。我們在評價《四庫全書》的編修者時,既要看到他們在編書期間銷毀“違禁書籍”的行為,更要看到他們緻力于文化傳承、搶救古書的動機 —— 在此基礎上對他們進行評價,才能不偏不倚。
上述《九章算術》當然并非特例,它隻是被《四庫全書》複活的大量絕版古書之一。與它命運相似的,還有“二十四史”之一的《舊五代史》。明朝中後期,《舊五代史》便已在社會上絕版、湮沒,而《四庫全書》的編修,卻令它重見天日了。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四庫全書》,那麼“二十四史”極其可能隻剩下“二十三史”了。
剛才小編說過,《四庫全書》的問世,點燃了衆多學者,甚至整個清朝學術界對輯佚工作的熱情。這其中,清朝官方學者的熱情尤甚。例如 阮元 擔任浙江巡撫時,就緻力于搜集《四庫全書》中未曾收錄的古書,《四元玉鑒》《難經集注》《五行大義》等一大批早已宣告失傳的古書,就是被他重新找到的。其中《四元玉鑒》的重新現身,使得明朝時失傳的“四元術”得到恢複,對中國數學的發展、對中華文化的修複功不可沒。
而在這樣的輯佚熱潮中,自然也少不了民間學者的身影。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使得多達幾百種失傳古書被複活。有清一代,複活的古書“成千上萬”,堪稱“康乾盛世”中的文化奇迹。而《四庫全書》所起到的示範、帶動作用,自然不可不提。
很多人隻看到“漢唐盛世”中的文化繁榮,對于清朝的“康乾盛世”,則更多強調其文化專制,強調其對文化的禁锢,仿佛“康乾盛世”隻表現在武力擴張領土、奠定中國近現代版圖這一個方面,最多還有一點經濟方面的成果,而已。小編詳細闡述了清朝在搶救古書方面的輝煌成就,是要說:中今中外的任何一次“天下大治”,都不是單靠錢财和武力來實現的,“文化”才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如果文化不能繁榮,那麼“天下大治”便不可能實現,錢财和武力的優勢也會迅速喪失。而今,但願我們可以用文化的繁榮,來締造新的盛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