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移動互聯網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地位的鞏固,城市居民的生活網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線下空間與線上空間的分化更加明顯。根據吉登斯的時空分區概念,在不同的時空區域中,人們會形成相應的例行化社會活動與社會行為。本文旨在從量化研究的角度,通過一系列評測指标,對移動互聯網的時空分區效應及相關假設進行分析和論證,探索人們在兩個空間中的日常生活結構變化與社會行為規律。研究發現:在線下空間,人們在家務活動和傳統媒體接觸時間持續減少,而休閑活動以及社交活動時間持續增加,呈現出克萊·舍基提到的"認知盈餘"現象;而在線上空間,基于不同的活動項目和時間帶的區域化例行行為模式也已形成,可以概括為快波、慢波和中波節律三種。全天候情景下,夜間閑暇時段為移動互聯網接觸的最高峰和黃金時間帶。我們的社會時空結構更多元、更多變、更具流動性,社會時空關系也在進行着新一輪的分離與重組。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 時空分區; 生活節律; 媒介融合; 時間帶;
【作者】 李慧娟; 李彥;
【機構】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昌吉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
【基金】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受衆媒介‘接觸-使用’狀态定量研究”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