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倡導綠色生活的實踐途徑

倡導綠色生活的實踐途徑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0:03:31

倡導綠色生活的實踐途徑?作者:蘇州大學 周力輝、方世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倡導綠色生活的實踐途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倡導綠色生活的實踐途徑(綠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實踐路徑)1

倡導綠色生活的實踐途徑

作者:蘇州大學 周力輝、方世南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确了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時間表,即“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要使綠色生活方式及理念深入人心,使之成為人民群衆的生活常态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亟待明确綠色生活方式的理論蘊意和實踐路徑。

綠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綠色生活方式是指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在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實質上是通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來平衡人類社會的需求,達到保護自然資源、動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樣性,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親近自然、注重環保、綠色消費、節約資源等是綠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親近自然,也稱自然教育。綠色生活方式本質上要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其前提是人類通過接觸自然、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價值和重要性,從而身體力行地愛惜自然、保護自然。如,日本、瑞典等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比較成功的國家都非常重視公民的自然教育,這些國家普遍認為從幼兒階段就開始的親近自然的活動,是最好的自然教育。瑞典還制定專門法規來保護公共綠地的生态多樣性和公衆自由進入的權利,遍布瑞典的城市綠地不僅為各種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為公衆親近自然、放松身心創造了良好條件。其實,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于自然、長于自然,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身。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始于親近自然。

注重環保。綠色生活方式是一種注重環保的、健康的、高質量的生活方式。在一些發達國家,注重環保正成為時尚生活的風向标,不亂丢垃圾、節約用水、使用可再生能源、購買生态産品、廢棄物循環利用、垃圾分類回收、減少碳排放、公共交通出行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行為,已經内化為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從“自行車王國”步入“汽車社會”時,在一些發達國家則出現越來越多的“自行車王國”,寬闊的自行車專用道與我國一些城市相對萎縮的自行車道形成鮮明對比。國民的生活質量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高品質生活離不開優美潔淨的自然環境。而良好的自然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保護。

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指的是在不影響子孫後代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前提下,為了提高當代人的生活品質,使用不會對人體健康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環境友好型産品進行消費的一種行為方式。綠色消費涉及範圍比較廣泛,既包括在生産和消費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綠色農産品、低耗能家電等,也包括物品的回收、能源的有效利用、對生态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涵蓋了生産和消費的各個領域。綠色消費不僅是綠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實現綠色生活方式的必要途徑和手段。

節約資源。綠色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強調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倡“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理念。如,在日本各地的保育院、幼兒園,随處可見老師們用各種廢棄的飲料瓶、塑料袋、舊報紙、舊衣服等教孩子們制作各種手工作品,在各種節日慶典、運動會上,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用廢棄物品制作的手工作品是常見的活動使用道具。大量少兒圖書都有以生動形式詳細介紹如何循環利用各種日常用品和保護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等方面内容。這種“節約不是因為貧窮”的環境教育理念,在不同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會伴随國民一生。

綠色生活方式的實踐路徑

綠色生活方式要内化為國民的生活理念,首先需要改變消費至上的消費主義傾向。改革開放後,随着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消費主義蓬勃興起。時至今日,崇尚名牌、奢侈浪費、過度消費的不良現象仍很有市場。一些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崇尚消費至上,認為消費即快樂,非理性、過度的物質消費支配着他們的生活,強烈的物質欲望使其精神世界迷失了方向。因此,要大力開展對綠色生活方式的宣傳教育,強化人們對可持續的良好生活方式的認知,使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向往并身體力行的生活追求。

其次,要走出“面子文化”、盲目攀比的怪圈,樹立崇尚節約的消費觀。随着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對于汽車,日、韓國家主要傾向小排量,歐洲國家除了小排量汽車就是旅行車,以家庭為主,夠用就好。而在我國,汽車與一些國民的社會地位、自尊心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大排量車、名牌車、豪車備受追捧,造成資源極大浪費。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提倡簡約适度消費的綠色生活方式,需要通過各種媒介積極宣傳健康向上的消費文化,在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理念。

再次,以綠色采購推動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綠色采購(GPP)是指在同類産品和服務的主要功能相同的條件下,優先采購在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産品和服務的行為,其基本特征是環保、節約、健康、安全。綠色采購是綠色消費的前提和基礎,離開綠色采購,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就會成為空談。通過綠色采購,一方面能推動消費者的消費升級,促進綠色消費,助力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和鼓勵企業更注重自身形象,改變粗放的生産經營方式,生産更多綠色産品,提供更多綠色服務,進而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要在流通領域推進綠色采購,除了要借助媒體網絡、各級政府、企業、學校等平台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倡導之外,政府及相關部門還要進行科學的制度設計,健全法律法規和激勵制度,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根據各種調查反饋來完善綠色采購制度。全球推行綠色采購最成功的一些國家,都是依靠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提倡和主動引導推行綠色采購制度,進而帶動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如,瑞典政府在過去的近20年裡一直鼓勵公衆在日常采購行動中承擔更大的環保責任。瑞典政府的行動計劃明确提出,“公衆綠色采購是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對于引導社會向着長期的可持續消費和生産的強有力工具”。綠色、社會責任和創新型采購在瑞典是政治優先政策,瑞典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公衆采購法案》《公衆設施采購法案》等,還在财政部下設了國家公衆采購局(UHM),通過提供綠色采購培訓等措施,推動環境友好型公衆采購。日本則于1989年開始實施産品環保标志工程,1996年建立了綠色采購網絡,2000年頒布了推動綠色采購的基本政策,2001年開始實施綠色采購法,該法律要求日本各級政府和公衆組織進行有益保護環境的采購活動,在2007年又頒布了綠色合同法,為推進綠色采購建立了完整的法律框架。

最後,提高公民環保意識,需要加強對公民進行資源有限性和可循環利用等方面的教育。作為一種體現環境友好和飽含生态責任感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培養公民強烈的環保意識密不可分。比如,日本國民的環保意識之所以非常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其無處不在的環境保護教育。廣播電視循環播放手把手教你垃圾分類、零浪費的廚房智慧等節目,報紙、雜志、圖書不斷号召民衆為了減少垃圾而努力,對于減少垃圾的技巧、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式、如何保護自然環境等知識,各種媒體都有極其詳細的介紹。要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必須加強環保教育,大力提高公衆的環保意識。

走出綠色生活方式的認知誤區

在一些推行綠色采購、綠色消費等政策較早的國家,綠色生活方式已成為人們共同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追求。當前,在我國,有些人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例如認為綠色生活方式會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綠色生活方式就是消費“綠色”等。這成為踐行和推廣綠色生活方式的思想阻礙。

綠色生活方式不等于降低生活水平。有些人認為,主張節約的綠色生活,不符合現代化生活的标準。他們所理解的現代化生活,無非就是某些人過度宣揚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至上的生活,他們不僅沒有看到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已經從“大生産、大消費、大遺棄”的生産和生活方式轉型到以“可再生、可循環、可持續”為特征的綠色生産和綠色生活方式,更沒有考慮到環境嚴重污染和能源短缺的現狀已不足以支撐我國走傳統工業化、現代化之路的現實。隻有走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永續發展,正如一再強調的,“絕不能以犧牲生态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活方式是既提高生活水平,又保護自然環境、能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縱觀全球,可以發現,綠色生活方式普及率越高的國家,國民的人均壽命越長。根據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世界衛生統計2018》,日本人均壽命84.2歲,瑞士為83.3歲,瑞典、芬蘭均超過80歲。而這幾個國家都是全球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最成功的國家。

綠色生活方式反對破壞自然環境。近幾年,崇尚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之風盛行,我國旅遊市場一片紅火。各地大打“生态旅遊”“生态農莊”等招牌發展旅遊業,但由于遊客和某些景區管理者對生态旅遊的錯誤認知和環保意識缺乏,導緻出現白天景區人滿為患、亂寫亂畫、亂踩亂踏,夜晚垃圾遍地、一片狼藉等現象。一些地區還出現由于旅遊開發規模遠超環境容量承載力,公路、旅館、索道、餐飲等設施建設破壞野生動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環境等問題。

綠色生活方式反對攀比和浪費。“綠色”意味着一方面對人體健康提供最大最好的保護,另一方面最大限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因此,綠色生活方式本質上是保護自然環境,反對過度消費和鋪張浪費。受“面子文化”等影響,在我國有的地方攀比和炫耀之風盛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大吃大喝,熱衷名牌、追逐新奇,近幾年在網絡上頻頻出現的曬珠寶、曬名車、曬名包、曬名表、曬天價餐單等現象,均表明很多消費并非出自于真實的生活需要。這種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的不良社會風氣,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增加了環境的污染荷載,與綠色生活方式所倡導的簡約适度理念背道而馳,必須及時遏止。

(本文為201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資助“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項目編号18JZD007)階段性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