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和惠子是“死對頭”,兩個人一見面就展開辯論。
一個是甘願寂寞的窮人,一個是當朝的紅人。身份地位懸殊巨大的兩個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離不開誰。
有一次,惠子聽人說,莊子要搶走他的位置,于是下令,立馬把莊子抓起來。莊子不以為然,隻知道,這一切不過是惠子吓人而已。
在濠粱的時候,莊子說,做一條自由自在的魚,多好。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很自由?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死後,莊子痛苦萬分,感歎道,自從先生去世,他就沒有對手了,不知道和誰辯論了。
我們總以為,知音就是“心有靈犀、互幫互助”的兩個人,其實這樣的理解,不全對。
能夠成為知音的兩個人,是抛開了地位、金錢和世人的偏見,在一起無話不說,互相挑刺,毫不留情。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互相畏懼,存在金錢和地位的交易,那麼感情就變成了“互相利用”,顯得格外庸俗。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能夠長久的關系,多半是“涼薄”的。彼此關注,但不熱烈,交往或者不交往,都是自由的;幫忙或者不幫忙,都是随意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注定的。
02
各自安好,是對關系的包容。
《菜根譚》裡寫道:“饑則附,飽則揚,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一個人總是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去投靠包容,在酒足飯飽之後遠走高飛,看到富貴的人就會讨好,看到别人失敗的時候,就掉頭而去,這是人的通病。
趨炎附勢、趨利避害,常常被人不齒。但這就是人的本性。
誰能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
真正的君子,是可以談錢的,也可以接受緣聚緣散。
孔子的子孫孔穿,在和朋友相聚之後,朋友送他離開,臨别的時候,朋友痛哭流淚,孔穿卻隻是簡單作揖,轉身離去。
有人指責孔穿太薄情了,少了朋友之間的禮數。
孔穿說,好男兒,應該有“四方之志”。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路要走,真的不必強留。不過分迎來送往,不用感情去幹擾别人的事業發展,這就是最真實的“尊重”。
在我們身邊,常常有親戚朋友“苦口婆心”地說教,不管你是否願意接受,他們都是“為了你好”。這不亞于感情綁架。
《道德經》裡寫道:“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真正的善良,是不會留痕迹的,一切都靠“自覺”。
強求的緣分、強留的客人、強送的禮金......都不是真正的愛,不過是一張感情牌而已。
人與人交往,順其自然,才能各自安好。從此一别,是否重逢,随緣。愛的時候,好好愛,拼命珍惜;不愛的時候,果斷放手,互不打擾。
03
真正愛你的人,總是對你“薄涼”。
人這一生,真正對你好的人,除了父母之外,沒有幾個。
可是,父母對你的愛,終究會越來越“薄涼”。
父母老了,他們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和精力管你。當你遠行的時候,父母都不會送你。
父母不願意看你遠去的背影,太傷情了;這一别,不知是否還有來日重逢?
更令人心酸的是,父母已經走不動了,他們從屋裡走到路口,都會氣喘籲籲。那些卧病在床的父母,就更不要說了。
事實上,從小到大,父母對你的愛,本質上是“逼着你成長、獨自去奮鬥”。你有了養家糊口的本事,父母就放心了。
還有關心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的年紀都很大了。你一旦長大成人,他們對你的愛,就慢慢“少了”。也許,好幾個月,都不會打電話給你,也不會發微信。
還有那個和你成家立業的愛人,一邊愛你,一邊逼着你努力奮鬥。
古有“樂羊子妻”,逼着丈夫外出求學,好幾年都不回家。丈夫因為思念妻子,中途回家了,還被妻子“責備了一番”。
愛你一輩子的人,會逼着你成功。要懂得,每一次分别,是為了更好地重逢。
恰是無情勝有情。相親相愛的人,不需要天天在一起,需要獨立自由,維系感情的,隻有無盡的牽挂和相思。
04
結束語。
什麼是薄涼之人?
所謂涼薄之人,就是收斂了自己的感情,對外界的紛争冷眼旁觀,過着與世無争的生活。不管多愛一個人,都懂得克制自己,讓關系變得平淡如水。
作家蘇岑說:“真正好的感情,就是不費力。不需要刻意讨好,努力經營,兩個人已是順其自然的舒服。如果一段感情,一個人,得讓你耗費巨大精力來取悅,這已注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後的緣分了。”
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這裡;你愛或者不愛,我都随你。
該是你的,走不掉,不是你的,求不來。太熱烈的感情,其實是感情的枷鎖,總有一天,你要拼命掙脫。那些平淡的感情,因為有了距離,反而更加美好。
對你太熱情的人,往往是有求于你;拼命吹噓你的人,其實是說了言不由衷的話,極度虛僞;常常找你喝酒的人,喜歡熱鬧,但不會為你兩肋插刀。
記住,與任何人交往,都要薄涼一些,不必過分熱情。
有時候,不打擾不聯系,也是一種柔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