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值班,病房一手術甲狀腺腫瘤的64歲大媽,突發腹痛,呈持續性鈍痛,繼而排血便5次,量中,無裡急後重,無頭暈乏力,急查彩超正常,血常規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5.7%,餘大緻正常,凝血:正常。今天腸鏡回報:缺血性腸病伴出血。
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疾病都有這樣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原來可能僅僅是輕微小病,但由于治療不當或怠于治療就導緻了病情的加重,多見于老年人的缺血性結腸炎就是如此。
一 什麼是缺血性結腸炎
缺血性結腸炎是由于結腸血管閉塞性或非閉塞性疾病所緻的、以結腸供血不足為主要症狀的一組綜合征。缺血性結腸炎多由腸系膜上動脈的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非閉塞性缺血所緻;少數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閉塞性缺血所緻。本病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其中半數患者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其中90%的患者都在60歲以上。
二 缺血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
引起結腸缺血有很多原因,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血管阻塞型,另一類為非血管阻塞型。
1、血管阻塞型結腸缺血
在血管阻塞型結腸缺血中,比較常見的原因有腸系膜動脈的創傷、腸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腹主動脈重建手術或結腸手術時結紮腸系膜下動脈。
2、非血管阻塞型結腸缺血
大 多為自發性,通常不伴有明顯的血管阻塞,臨床上難以找到明确的引發結腸缺血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為老年人,在發生結腸缺血性改變後,腸系膜血管造影顯示的血管異常可與臨床症狀不相符。
有多種原因可以誘發自發性結腸缺血,其中各種原因引起的低血壓最為常見,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神經性休克等,同時伴有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同時服用可影響内髒血流的藥物(如升壓藥等),可以明顯增加結腸缺血的發生機會。腸系膜血供減少,引起結腸缺血;而大範圍急性腸系膜血供障礙又可引起明顯的不可逆性心輸出量減少,因而導緻腸系膜缺血的惡性循環。
三 表現症狀
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腹痛、便血及腹瀉。
l 腹痛多表現為左下腹或臍周的突發性、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進食後疼痛加重,且症狀與體征不相符。
l 便血表現為鮮血便或粘液血便,一般不會導緻低血容量性貧血或休克。引起便血的主要原因為腸黏膜因缺血、缺氧而導緻腸壁充血水腫,進而壞死、黏膜剝脫、腸壁潰瘍形成,血液倒流入腸管。
l 腹瀉多表現為粘液便或稀水樣便,常發生在便血之前,其緻病機理是由于結腸大量腸液的滲出、腸管蠕動過快加上腸壁黏膜壞死等因素所導緻。
四 分期
依據病程長短及結腸鏡表現,IC 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
l 急性期病程為發病 3 d 以内,結腸鏡檢查顯示結腸黏膜及黏膜下水腫、出血及糜爛,部分重度患者可見腸壁潰瘍形成。
l 亞急性期病程為發病 3~7 d,結腸鏡檢查顯示腸壁可見淺潰瘍形成,黏膜上皮形成肉芽組織。
l 慢性期病程為發病 7 d 以上者,結腸鏡檢查顯示腸壁發生慢性炎性改變,伴有間質組織增生及纖維化,因其在 CT 影像上及纖維結腸鏡檢查中缺乏特征性改變,此次研究未把慢性期 IC 作為研究對象。
五 日常保健和飲食管理
1、應注意有規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煙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盡量避免吃肥肉,動物内髒等高脂肪食品,
2、應适度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運動。
3、 本病是老年病之一,發病突然,壞疽型預後極差,對治療成功與否影響重大。無論是内科、外科治療均應掌握時機,密切觀察,及時調整藥物,首先去除誘因,例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壓藥、休克等,建議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的病人應堅持治療,多運動,促進血液回流,若出現不明原因突發腹痛及便血應警惕此病發生。
楊大夫提醒:
如果老年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吃飯後就腹痛,過一段時間會緩解,就要警惕缺血性結腸炎,并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就診治療。
@頭條小助手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删。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内容更好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