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新民的紅色課堂
高向軍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劉宇男)11月15日,第四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評選結果揭曉,黃雲等10人被授予十佳“五老”志願者稱号。
退休後,“五老”志願者前赴後繼投身關心下一代事業。為青少年解困、讓孤兒不孤、教“浪子”回頭,他們凝聚社會愛心力量,讓“五老”精神薪火相傳。多年接受“五老”楊仕成資助的吳雪已成長為幹部,正資助兩名貧困學生讀書。“我把楊爺爺的愛心接力棒傳下去!”吳雪說。
孤兒不孤苦 “愛心奶奶”伸援手暖童心
“我沒有子女,願把母愛獻給所有的貧困孩子。”樂山退休教師曾德華接受“十佳”五老頒獎時,兩眼濕潤,話語深情。
五通橋區的周海龍父親服刑、母親出走,玩石灰緻雙目失明。曾德華帶他到成都華西醫院沒挂上号,她流着淚向醫生說明小周的情況,醫生很感動,為周海龍加号診斷。一年後周海龍重見光明,如今已自食其力。
犍為縣的陳前考上四川理工學院,因家貧面臨失學,曾德華聯系愛心企業、人士為他捐助了學費和生活費。硝水小學學生每天上學翻山越嶺1個多小時,曾德華把孩子們艱苦的學習條件公之于衆,動員社會力量捐贈衣服、圖書、學習用具等。在她努力下,該校辦學條件正逐步改善。
儀隴縣“五老”高向軍扶貧助學已有20餘年,身患癌症的她,在頒獎儀式上顯得特别精神。2009年,高向軍查出乳腺癌,在北京手術後化療期間,美國格萊珉基金會要到儀隴縣考察。高向軍不顧體虛,乘飛機返川,在成都雙流機場暈倒。她不顧勸阻,仍陪同格萊珉基金會人員到儀隴縣龍橋鄉考察,最終這家慈善機構決定在儀隴縣開展幫扶貧困青少年項目。
在她高向軍引介下,中國少兒基金會等10多家慈善組織出資幫扶儀隴縣事實孤兒就學,累積引進慈善資金1000多萬元。2010年起,縣關工委每年為事實孤兒開辦夏(冬)令營。“讓孩子們學會自信,找到快樂。”
泸定縣法院院長杜文芬退休後,為留守兒童、病殘青少年的困境心急如焚。她與母親出走、父親去世的尹先鳳結成關愛對子,為患硬腦膜動靜脈瘘的羅志奎募捐,聯系手術治療事宜。她還通過鄉黨委、政府召開座談會,争取社會各界關愛困境青少年。“愛心奶奶”感染身邊人,泸定縣“五老”志願者越來越多。
楊仕成捐款
貧困不失學 個體企業“五老”助學助醫
騰訊QQ上名叫“關愛”的仁心醫者,是石棉縣個體經營戶楊仕成,他開了一個口腔門診部。“創業初始就有助學願望,孩子們不能因貧失學。”他告訴記者。
2010年擔任縣關工委特邀委員以來,楊仕成先後資助貧困學生350餘人,資助金額達156萬元。他的門診部為孤兒、貧困老人、殘疾人等減免醫療費用120餘萬元。彜族學生羅建華讀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的學費、生活費,均由楊仕成全額資助。楊仕成的兒子楊鵬成了“愛心接班人”,讀大學時向家裡推薦4名貧困大學生,請求父母資助他們完成了學業。
鄰水金鼎實驗學校董事長餘碧珍2003年擔任校關工委主任以來,1700名留守學生成了她常年的牽挂。她曾7天7夜守在病危學生康現棟床前,小兒麻痹症肢殘學生郭中偉得到她的特别照顧。
餘碧珍設立的校“關心下一代”基金會對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和生活費,建校13年共減免2360萬元。她還為913名在校貧困生和大學生資助生活費,圓了他們的讀書夢。
關愛青少年難為“無米之炊”。經龍泉驿區關工委執行主任王世藩多方奔走,該區建立我省首個區縣關心下一代基金會,首批即募集善款1550萬元。去年啟動的山區兒童營養工程等9個關愛項目,680名青少年直接受益,大部分是特殊困難青少年。
頒獎儀式上,原王右木紀念館館長霞新民穿着紅衣,神采奕奕。這位81歲的老人常年穿行在江油的社區、學校、村社,精心準備着每一個紅色文化講堂。他用簡單事物诠釋複雜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講得活靈活現。兒童節,他總要給貧困小學生買禮物,青少年救助活動現場,總有他的愛心捐款。
黃雲輔導學生
失足不失愛 “老管閑事”換來浪子回頭
“我就是孤兒出身,沒人管的娃娃該我管!”15日,中江縣86歲退休教師黃雲展示十佳“五老”獎狀時,一臉慈愛。他在凱江中學關工委專管困境學生的“閑事”,一堅持就26年。
艾欣是非婚生子,母親嫁到廣元,父親結婚生子後,對不聽話、成績差、泡網吧的艾欣想放棄管教。“别放棄這個苦命孩子啊!”黃雲上門輔導艾欣學習,和老師交換意見,還囑咐炊事員讓正長個、愛吃肉的艾欣吃飽些。“這學期他英語90多分、語文80多分,進步很大。”
黃雲也有遺憾。學生張兵出獄後,黃雲給他4000元作生意本錢。張兵生意沒作成,反讓黃雲給他推薦化學老師。“他想找人合夥制毒,我堅決不同意,後來再無音訊。”
為啥能堅持關愛工作?黃雲說,關心下一代是他的興趣所在,有付出更有獲得感,就算躺下了,隻要腦子清醒也要繼續幹。“到時能把張兵喊到床前教育轉來就好了,了卻我的心願。”
遂甯市射洪縣東嶽鄉“五老”文映賢,20多年幫扶32名留守學生讀中學、大學,已花掉20多萬元。他曾下村入戶調查48天,确定了全鄉650名急需關愛的孩子。身患胃癌的他,曾拿着照片、步行20多公裡尋找一名流浪兒童,自己出錢把孩子送進學校。
經文映賢帶動,全鄉建起19個村(社區)關工委、260多個關工小組。他還将最困難的留守孩子收留到自家寄養,建起“東嶽鄉留守兒童之家”。“我被文爸爸拉扯大,他教會我走出自己的人生。”在台資企業工作的李小珊說。
宜賓市翠屏區“五老”郭良才,帶領安阜街道關工委為122名閑散青少年建檔案,實施結對幫扶,32名不良行為少年改邪歸正,53名閑散青年找到工作,4名辍學生重新回校上課。
腦癱患者周某家庭貧困,省關工委對青少年腦癱患者實行幫扶救助的好消息傳來,但去成都醫治期間的生活費是難題。郭良才以街道關工委名義向社會發出倡議,為周某多方募捐33000元。正是有了郭良才的幫助,手術後的周某正在休養康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