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厭食推拿手法?長期攝入不足是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厭食症也是兒童長期攝入不足的病因之一小兒推拿是治療兒童厭食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由于其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家長及兒童易于接受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兒童厭食推拿手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長期攝入不足是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而厭食症也是兒童長期攝入不足的病因之一。小兒推拿是治療兒童厭食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由于其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家長及兒童易于接受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為促進推拿治療厭食症的規範化發展,保障醫療質量,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聯合蘭州大學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下,遵循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布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際組織标準管理辦法》和《标準制定和發布工作規範》,制定了《推拿治療兒童厭食症循證臨床實踐指南(2021版)》(以下簡稱《指南》)并于近期發布。本期我們邀請《指南》的其中一位牽頭人對其中的主要内容進行解讀。
兒童厭食要早治
兒童長期厭食會影響生長發育,導緻矮小、營養不良、貧血等症。調查顯示,早期的喂養困難、食欲差、進食速度慢等是導緻嬰幼兒期及兒童期生長遲緩的主要因素。所以,兒童厭食建議早防早治。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改善兒童營養狀況目标,将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和生長遲緩率分别控制在10%和5%以下。在兒童厭食症的中西醫防治方法中,推拿安全有效,易于被家長和兒童接受,應用較為廣泛。
常見證型有四種
《推拿治療兒童厭食症循證臨床實踐指南(2021版)》提出,兒童厭食症涉及的常見證型主要包括脾胃氣虛、乳食積滞、脾虛肝旺以及脾胃不和。在中醫臨床診療中,病證結合的模式最為常見。兒童厭食症的診斷以納呆、拒食為主症,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病程在1個月或以上;有喂養不當、飲食失節或病後失調史。此外,需排除因疾病或藥物引起的食欲不振。
在疾病診斷的基礎上,中醫如何判斷兒童屬于哪種證型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脾胃氣虛證
脘腹痞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洩瀉,神疲、倦怠,或伴見面色萎黃、頭暈、乏力、消瘦;舌質淡,脈緩弱。
乳食積滞證
脘腹脹實或痛,嗳腐酸馊,或嘔吐乳片宿食,大便酸臭、便秘或溏薄,小便黃濁,可伴見低熱、潮熱,手足心熱,煩躁、夜啼;舌質紅,舌苔白厚或黃膩,脈弦滑,指紋紫滞。
脾虛肝旺證
急躁、易怒,胸脅脹痛,或腹脹痛瀉、瀉後痛緩;舌苔白,脈弦緩。
脾胃不和證
脘腹痞悶,甚或脹痛,泛惡、嘈雜,或食後尤脹,呃逆不止,嗳氣或矢氣略舒,腸鳴作瀉,或便溏不爽;舌苔薄白或偏厚,脈弦或滑。
其中,脾胃氣虛為虛證,乳食積滞、脾虛肝旺、脾胃不和偏向于實證。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兒童厭食症與其他很多中醫優勢病種類似,是在辨病的基礎上,結合辨證的原則來制訂推拿處方、操作方法等中醫治療方案。《指南》建議,推拿治療兒童厭食症的通用穴位和手法包括補脾經、推四橫紋、摩腹、揉闆門、捏脊、揉足三裡等。
同時,針對不同的辨證分型,推拿可在一些通用穴位的基礎上随證加減運用。脾胃氣虛證,增加三關、腎經、手陰陽;乳食積滞證,增加三關、大腸、腹陰陽;脾虛肝旺證,增加肝經;脾胃不和證,增加手陰陽、肝經。
手法操作是重點
“用推即是用藥”,基于這一認識,小兒推拿的操作手法是體現推拿對兒童産生寒、熱、溫、涼等效應的主要途徑,是療效的重要保障。
《指南》建議,推拿治療兒童厭食症采用的操作要點為:
補脾經300次,順運内八卦200次,清胃經300次,揉推四橫紋100次,順摩腹3分鐘,揉闆門500次,捏脊3~5遍,按揉足三裡100次,揉中脘100次,揉脾俞1~3分鐘。脾胃氣虛證,建議加推三關100次、補腎經300次、分手陰陽300次;乳食積滞證,建議加推三關100次、清大腸100次、分推腹陰陽100~300次;脾虛肝旺證,建議加清肝經100次;脾胃不和證,建議加分手陰陽300次、清肝經100次。上述所有涉及操作次數的推薦意見,臨床應用中應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酌情加減。
在此需提醒的是,操作者在操作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兒的反應,以便适時調整手法的刺激量,謹防不良反應或意外發生。嬰幼兒和體重較輕者,注意調低刺激量;體重較重者,在身體耐受的情況下,适當增加刺激量。為避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或意外情況,《指南》中也詳細說明了操作要求、禁忌證、注意事項和日常調護等。
文: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東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 吳大嵘
來源: 健康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