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存在與虛空

存在與虛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8:18:52

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上一章裡,我們論述了什麼是客觀,但這還不足以說明物質的定義,接下來,我們将對存在進行論述。

什麼是存在?

在談論存在之前,首先需要明白感性和理性,這是論述存在的前提。我們知道,人類具有感覺器官(眼睛、鼻子、耳朵、手、皮膚等),通過感覺器官認識物體的能力,稱為感性;通過感性得到的認識稱為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基礎上,人類具有的整理、分析、推理、判斷等邏輯思考的能力稱為理性;由理性得到的認識稱為理性認識(詳細内容在下卷中進行論述)。

明白了感性和理性,我們就可以給“存在”下一個定義:存在是指人通過行動(廣義的)所能感知到的或認識到的。人們是這樣認識存在的:我們具有感覺器官,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可以搜集到自身和外部環境中産生的信息,信息通過神經傳遞給大腦,大腦給這個信息以一個名稱,這時,産生了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思考,産生了理性認識。通過感性和理性所能認識到的即是存在。

存在與虛空(十五存在與虛無)1

這裡有兩點需要重點指出:一、不能把人的行動(廣義的)的感知等同于感性認識。通過感性所得到的感知是有限的。例如,眼睛隻能看到視野之内的物體,超出視野之外的物體,我們是無法感知的。這能說明超過感性認識之外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呢?回答:不能。英國哲學家休谟說:陽光照在石頭上,石頭會發熱,人們就會認為是陽光(原因)導緻石頭發熱(結果)。他認為,人們隻能感知到陽光照在石頭上和石頭發熱這兩種獨立的現象,至于陽光導緻石頭發熱的現象,是人們沒有觀察到的,所以,陽光導緻石頭發熱是不可靠的,即因果律不是絕對的。由此,他進一步認為,因果律實質上隻是人們的一種思維邏輯,而并不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對于休谟的結論,我們是贊同的,但是他的解釋是錯誤的,是我們所不能認同的(詳細内容在後文中進行論述)。休谟把感性認識作為人的全部認識,這是他的理論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是經驗主義哲學産生錯誤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理性認識必須要經過驗證才能被認為是真實的感知,這也是理性認識再返回到感性認識的過程(詳細内容會在下一卷中進行論述)。

關于存在,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佛教所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現代的很多人把“色”理解為美色。把美女和紅粉骷髅作對比,得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釋迦牟尼在一次為僧人們講經時提到的觀點。當時,他和僧人們坐在一個庭院裡。他指着牆問:“你們能看到什麼?”僧人回答:“能看到牆”。再問:“還能看到什麼?”回答:“什麼都看不到了。”然後,他指向大門,此時的大門是敞開的,問道:“你們能看到什麼?”僧人回答:“能看到門外的樹木、閣樓、大地、天空,……”。釋迦牟尼說:“剛才除了牆以外,什麼也看不到,是因為有牆的阻隔,這是色。現在沒有牆的阻隔,則能看到很多東西,這是空,即是虛無。”

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人們的認識極為有限。所以,認為無法看到、聽到、觸摸到的即是虛無。現代社會,人類文明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憑借科學的方法和工具,我們發現:“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充滿了空氣和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電子等)。隻是由于它們太小了,人們的感官無法感知到。所以,用現在的觀點來解釋這句話:色是有形的物質,空是無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物質都屬于物質。這才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正解。

存在與虛空(十五存在與虛無)2

與存在相對立的是虛無。虛無是指不存在,即人通過行動(廣義的)無法感知到。

“虛無”有三種含義:第一種,虛無是指人的感性所無法感知到;第二種,虛無指構成物體的材質和運動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第三種,虛無是指不存在任何物質。

虛無的第一種含義是指人的感性所無法感知到的。感性是人們感知物質存在的基礎,所以,當我們的感性無法感知時,人們常常會認為物體不存在,即虛無。例如,空氣曾經是人類的感性所無法感知到的,所以在拉瓦錫發現空氣之前,人們不知道空氣的存在。

與之相近的是法國哲學家薩特的觀點,他在《存在與虛無》中說:“我與一個朋友約定在咖啡館見面,到了約定時間,這個朋友并沒有按時到達。這時,他認為朋友是不存在的,即是虛無的。等朋友到達後,則又從虛無轉變為存在”。這種對虛無的定義無疑是草率的。在朋友沒有到達時,他可能正在趕來的路上,也可能因為意外而受傷,甚至死去,等等。總之,各種的可能性太多了。因此,薩特所講的虛無實際上是錯誤的,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我們不能因為朋友不在,而認為他不存在,即使他确實有不存在的可能。因為隻有确定他确實不存在了,才能認為他是虛無的。

薩特對虛無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錯誤,原因大概是他把存在和虛無限定在了感性的範圍之内。即是說,人的感性所能感知到的即是存在,不能感知到的即是虛無。這就忽略了理性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感性是我們認識物體的存在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能把對物體的認識隻局限于感性之内。否則,我們的對虛無的認知隻能局限于第一種含義,從而産生錯誤的觀念。

虛無的第二種含義是指構成物體的材質及其運動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例如,一個人在死亡以後,人們會認為這個人沒有了,即人不存在了。或者因為火災,财産損失殆盡,人們會認為财産沒了,即财産不存在了。這就是人們一般所說的虛無。在這種虛無下,對于具體的某個物體來說,它确實是不存在了。但對于物質來說,這個物體隻是從一種形态的存在轉變為另一種形态的存在。所以,這種虛無仍然是以存在為基礎的。因此,這種虛無又可以稱為存在的虛無,它是物體從一個形态到另一個形态的轉換。比較典型例子是化學,研究物質的轉換是化學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水變成氫氣和氧氣。水不存在了,但它變為了氫氣和氧氣,氫氣和氧氣仍是存在的。不管是水還是氫氣、氧氣,它們實際上都是存在的,隻是存在的形态發生了改變。

存在與虛空(十五存在與虛無)3

虛無的第三種含義是指不存在任何物質,又稱為徹底的虛無。在古代,社會的發展水平較低,人類的認知極為有限,會産生這種虛無的概念。但是,随着科學的進步,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結果發現,世界都是物質的,即都是存在的。即使尚存在不能感知的物體,也是因為人類尚沒有發展出可以感知這種物體的方法和工具,而不是沒有物質。例如,在天文學中存在着一種天文現象:“黑洞”。早在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史瓦西通過計算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得到了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宇宙中存在着一種“不可思議的天體”,即“黑洞”。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面世,但這張照片是經過處理的。因為憑借人類現代的科學方法和工具,無法直接觀測黑洞,隻能借由間接的方式(繞行黑洞的恒星或星際雲氣團)來得知它的存在和質量。所以,根據人類現有的經驗來說,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不存在沒有物質的虛無。所以,這種虛無隻是作為概念的存在。

當然,如果人類在未來真的發現了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無,那麼,“虛無”就從概念變為實際的存在。但是,這就産生了一個悖論:虛無是指不存在,即不能被人們發現,所以,虛無才能存在。如果虛無可以被人們發現,就從不存在變為存在,這時,成為存在的虛無也就不能被稱為虛無了。所以,如果現在讓我回答徹底的虛無是否存在?我隻能回答:不存在。也許這就是它告訴我們的全部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徹底的虛無,常常作為一種心理狀态而表現出來的。當人們陷入深度的迷茫和空虛時,常會感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即便宇宙萬物都在人們的面前,也會被人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時,一切的存在都失去了意義。也就是說,把存在當作了不存在。這就是徹底的虛無。

因此,虛無的第一個種含義,是錯誤的虛無。虛無的第二種層次,才是人們所認為的虛無,但是,這種虛無是存在的虛無,存在是其前提。虛無的第三個層次,是不存在的虛無,或者說,隻能作為一種心理狀态的表現而存在。

至此,我們把存在與虛無分析清楚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