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明清皇帝多用年号稱呼?
明朝的永樂、萬曆、嘉靖,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那麼為什麼對明清皇帝我們多用年号稱呼呢?
隋唐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号,所以谥号叫得比較多,比如漢文帝、漢武帝。隋唐後因為谥号字數越來越多,大家就改叫廟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若都用廟号稱呼,曆朝攢下來的太祖高宗,沒有十個也有八個,讓人分不清楚。
明之前,一位皇帝可以用一個年号,也可以用多個年号,最多的用了十幾個年号,還有多個皇帝共用一個年号的情況等等,錯綜複雜。朱元璋時設定一世一元制,規定了一個皇帝在任隻能用一個年号。清朝承襲這一制度,年号在明清時期終于與實現了皇帝的一一對應。
2、春秋大夢,到底是什麼梗?
春秋大夢,源自春秋時期,那時各諸侯國為了稱王稱霸而肆意發動戰争,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目标變得明确起來,他一心想着滅掉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國,統一天下;而這六國卻還在原地踏步,依舊想着稱王稱霸,做着當年的春秋夢,最終被秦滅掉,所以就有了春秋大夢這個說法。
春秋大夢現在比喻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在這寒冷的冬天想擁有春日的暖陽,當然是不可能的了,隻能是春秋大夢罷了。其實,春秋除了表示春秋年代以外,還有一年四季甚至是一生的含義。
3、烏龍茶的“烏龍”和烏龍球的“烏龍”是一回事嗎?
足球賽中,球員把球踢進自家球門,不得分反而失分的情況用英語叫“own goal”,粵語中“烏龍”與其發音接近,有搞錯、稀裡糊塗的意思,便有了“烏龍球”一詞。
“烏龍茶”的由來有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一茶農采茶後下山,一路颠簸,竹簍裡的茶葉碰撞,散發出清香。茶農将這一發現用于茶葉加工,形成了“搖青”工藝,當時人們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便稱其為“烏龍茶”,也就是“稀裡糊塗”的茶。另一說法是雍正年間,有一位叫蘇龍的茶農,因皮膚黝黑,大家都叫他烏龍。一次采茶後因未及時殺青,放置一天後的茶葉邊緣變紅,散發出清香。他借此研制出新茶,于是人們就用他的名字稱呼這種茶。
一樣的“烏龍”,烏龍茶好喝,烏龍球就有點尴尬了。
4、“君子”是個褒義詞,為什麼小偷卻被稱為“梁上君子”?
君子是褒義詞,但是一個人的稱謂裡帶“君子”,也不一定就是真君子,比如金庸先生筆下的“君子劍”嶽不群、來自英文單詞“junkie”的“瘾君子”。再往前數,還有“梁上君子”,是指小偷。
據《後漢書》記載,有位名士叫作陳寔,一天晚上,家裡進了小偷,躲在房梁上,被陳寔發現。陳寔很鎮定,穿好衣服,讓子孫都過來,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就是壞的,壞習慣往往是因為不注意品行修養而形成,于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吃一驚,從房梁跳下來,跪在地上誠懇認罪。陳寔開導了他一番,還贈送了兩匹絹。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案了。有錯就改,不斷完善自我,“梁上君子”也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5、為什麼将沒有根據出處的編造叫做杜撰?
我們形容沒有根據出處地編造叫做杜撰。“杜撰”一詞出自宋人《野客叢書》,他提到了北宋時期的杜默,此人與詩人歐陽修、石延年相處甚密。杜默非常喜歡作詩,不過對詩的韻律、用字的規矩一竅不通,卻反對循規蹈矩,總鬧出許多笑話。于是後來,人們每次提到他所寫的詩,就說是“杜默所撰”。慢慢,就簡化為“杜撰”了。
其實像杜撰這樣含有姓氏的詞語還有墨守,說的是戰國時,墨翟(墨子)善于守城。後因稱善于防守為墨翟之守,簡稱“墨守”。
6、李白字太白,是因為長得白嗎?
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有很多,有名,有字,還有号。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古人的這些稱呼非常有趣。比如李白,他字太白是因為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後有了身孕,所以給他取名白,字太白,這裡的太白是太白金星的意思。
再比如韓愈,字退之。韓愈的名是他自己起的,取超越的意思。那他的字又為什麼是“退之”呢?這不是跟他的名相反嗎?這個字的由來跟韓愈的人生經曆有關,雖然韓愈才華橫溢,但他有點自傲,考了四次都沒考中個一官半職,後來他認識了盧小姐。盧小姐在勸解他時寫了這麼一句:“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看到這句話後自我反省,給自己取了個字——退之,提醒自己要謙虛。
7、現代人經常說幾點鐘,古人也會用嗎?
《西遊記》第九回寫道:“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這裡就寫到了五鼓三點,這和我們現在說的三點是一個意思嗎?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幾點鐘”的“點”也是來源于古代的“更”。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 以下漏擊點為名。古人把晚上七點到第二天早上五點均分為五更,共十小時,每更為兩個小時。一更分為五點,一點的長度就合現在的二十四分鐘。
那《西遊記》中的“五鼓三點”就是指淩晨04:12,看來古代的皇帝也挺不容易。
8、為什麼用“冬”字代表一年的最後一個季節?
《說文解字》中寫道:“冬,四時盡也。”“冬”是上下結構,上半部分的“夂”也就是古文的“終”字。下半部分的“仌”也就是古文的“冰”字,用作偏旁時寫作“冫”。
以“仌”為底的除了冬字還有寒字,都是表示冰的意思。所以冬字表示時序終了,已進入寒冷季節。
9、“沆瀣”,原本是好詞?
唐朝時,一個叫崔瀣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碰上了一個叫崔沆的主考官。崔瀣考得不錯,被崔沆錄取了。沒考上的考生吃起了酸葡萄,還把他倆人的名字湊成了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這就是“沆瀣一氣”這個成語的出處。
“沆瀣一氣”一詞一開始并不是貶義詞。當時人們想出這個詞也并沒有貶義,隻是太湊巧,因為居然就有“沆瀣”這個詞,它最早出自屈原《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沆瀣”的意思是指夜間的水汽、霧露,多麼美好的一個詞。崔沆崔瀣兩人的名字正好對應上了這個詞,像是夜間的水汽連在了一起,于是被當時的考生美美地戲耍了一把。
10、老人不同年齡段的說法有哪些?
70歲,古稀之年,出自杜甫詩:“人生七十古來稀”。
八十至九十歲,稱為耄耋之年,耄指八十歲,耋指九十歲。耄耋兩字組合在一起,說的就是年齡在八九十的人。
八十八歲,稱為“米壽之年“,因為米字看似八十八。
九十九歲,雅稱”益壽之年“,來源于民間九九歸一的俗語,人們把一字諧音為益,益壽延年也是這個意思。
一百歲,稱期頤之年,《黃帝内經》也稱百歲為“天年”。
一百零八歲,稱為茶壽。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