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訓練第一遍盲聽?一、 聲音 聲音是空氣分子的振動物體的振動(我們稱之為"聲源")引起空氣分子相應的振動,傳入人耳導緻鼓膜振動,通過中耳、内耳等一系列聽覺器官的共同作用使人聽到了聲音,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聽力訓練第一遍盲聽?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 聲音
聲音是空氣分子的振動。物體的振動(我們稱之為"聲源")引起空氣分子相應的振動,傳入人耳導緻鼓膜振動,通過中耳、内耳等一系列聽覺器官的共同作用使人聽到了聲音。
二、 聲波
把石頭扔進平靜的水面,會形成一組向四周擴散的水波,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比較直觀的"波",空氣分子振動形成的聲波要複雜一點,它是從聲源向四周立體擴散的一組疏密波,空氣分子并不是從聲源一直跑到您的耳朵,而是在它本來的位置振動,從而引起與它相鄰的空氣分子随之振動,聲音就是這樣從聲源很快地向外傳播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31米/秒。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麥浪的運動跟聲波很相似,粒子的振動方向與波的運動方向是平行的。波需要通過介質來傳播,麥浪的運動到田埂邊就自然停止了,聲波的傳播介質是空氣分子,所以,真空裡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三、 聲音的頻率
聲波每秒的振動次數稱為頻率,頻率在20hz~20khz之間稱為聲波;頻率大于20khz稱為超聲波;頻率小于20hz稱為次聲波。超聲波和次聲波人耳是聽不到的,地震波和海嘯都是次聲波。有些動物的耳朵比人類要靈敏得多,比如蝙蝠就能"聽到"超聲波。
世界上很少存在單一頻率的 "純音",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大都是各種頻率的複合音,如樂器發出的單音就是周期性的複合音,語音則是非周期性的複合音。 讓我們對聲音的頻率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概念:大鼓的"蓬蓬"聲頻率很低,大約在數十赫茲左右;人的語音頻率範圍主要在200 hz到4000 hz之間;鑼聲、鈴聲的頻率大約在2000 hz到3000 hz左右;在人類語音中,女聲比男聲頻率要高一點;童聲要比成人頻率高一點;"啊啊"聲頻率較低,"咿咿"聲頻率稍高,"嗤嗤、嘶嘶"聲頻率最高。知道這一點很有用,在實際選配中,你可以經常用來測試病人戴助聽器前後對聲音頻率的反應。
高頻和低頻是相對的,在語音範圍中,通常把1000 hz以上的區域稱為高頻區,500 hz -1000 hz的區域稱為中頻區,低于500 hz的區域稱為低頻區。而在讨論音樂的時候
四、 聲音的強度
其一是從物理上來描述:我們知道由于空氣分子本身固有的不規則運動及相互排斥會形成一個靜态的壓力,這個壓力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氣壓。前面我們講過,聲音是空氣分子的振動,振動的空氣分子對它通過的截面就會産生額外的壓力,這種額外的壓力我們就稱之為聲壓。聲壓比之大氣壓要小得多得多,舉個例子,一個聲壓僅僅相當于大氣壓的一萬分之一的聲音就足以把人的耳朵振聾。 物理學家引入了聲壓級(spl)來描述聲音的大小:我們把一很小的聲壓p0=2х10-5帕作為參考聲壓,把所要測量的聲壓p與參考聲壓p0的比值取常用對數後乘以20得到的數值稱為聲壓級,聲壓級是聽力學中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單位是分貝(db)。
其二我們要了解的概念是聽力級(hl),前面所讨論的聲壓級是比較客觀的聲學參數,而在聽力學中我們經常要讨論的是人耳聽到了什麼,而不僅僅是測量到了什麼。人耳不是一個很好的測量聲音的儀器,因而聽力學家引入了聽力級這個概念來更好地解釋人耳聽到的聲音的大小。
前面我們講過聲壓級是基于一個參考聲壓p0=2х10-5帕來定義的,即每個不同頻率上的零分貝聲壓級(0dbspl)對應的聲壓都是2х10-5帕。而零分貝聽力級(0dbhl)的定義則不同,聽力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把正常人耳在某個頻率上剛剛能聽見的聲音大小的平均值定義為零分貝聽力級(0dbhl)。
聲壓級(spl)和聽力級(hl)兩個概念單位都是分貝,但概念卻不同,聲壓級描述的是聲音的物理特性,聽力級描述的是人耳感覺的聲音。很多電聲學的概念如助聽器的增益、信噪比、聽阈值、聽力損失等,單位都是用分貝,但概念都不同。許多用分貝來作測量單位的參數都是拿一個參數與另外一個參數比較得來的。比如,助聽器的增益gain是把放大後的聲壓跟輸入的聲壓作比較;信噪比是把信号的強度跟噪聲的強度作比較。這些概念都是在聽力學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 噪聲
談到助聽器,必然談到噪聲,下面就一些與噪聲有關的概念作一個解釋:
噪聲的定義:
1.從主觀需要的角度來看:所有不希望存在的聲音都可稱之為噪聲。比如,在寂靜的考場中,再動聽的音樂也是噪聲;在你看電視的時候,他人的談話即是噪聲;在你與他人談話的時候,電視聲也就變成噪聲了。
2.從物理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切不規則的或随機的聲信号或電信号都可稱之為噪聲。
信噪比:
很多領域都涉及到信噪比,這裡僅指聽力學中的含義。
在測量環境中信号與噪聲的聲壓級之差為信噪比,單位是分貝。比如在你看電視的環境中,電視機的聲音就是信号,他人的談話和其他聲音就成為噪聲,如果電視音量為60 dbspl,噪聲總的音量是50dbspl,那麼此時信噪比就是10 db。同樣在這個環境中,如果你此時是在和他人談話,假如你朋友說話(此時是信号)的音量是60 dbspl,電視聲音關小後和其他聲音總和(此時是噪聲)的音量是55 dbspl,那麼此時信噪比就是5 db。
信噪比的大小對你是否能聽清你想聽的信息很重要。 環境噪聲是指測試環境所有近處和遠處噪聲的總和。
本底噪聲(背景噪聲)一般指電聲系統中除有用信号以外的總噪聲。比如電視聲中除節目聲音外的"沙沙"聲等。 掩蔽噪聲是指聽力測聽中用來掩蓋信号聲的特定噪聲,包括白噪聲(white noise)、寬帶噪聲(wide noise)、窄帶噪聲(narrow band noise)等。
人耳結構
人耳結構可分成三部分:
外耳、中耳和内耳。在聲音從自然環境中傳送至人類大腦的過程中,人耳的三個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從人體外部看見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對稱地位于頭兩側,主要結構為軟骨。耳廓具有兩種主要功能,它既能排禦外來物體以保護外耳道和鼓膜,還能起到從自然環境中收集聲音并導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狀放在耳後,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聲音,所以這時你所聽到的聲音會感覺更響。
當聲音向鼓膜傳送時,外耳道能使聲音增強,此外,外耳道具有保護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彎曲形狀使異物很難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進入耳道的小物體觸及鼓膜。
外耳道的平均長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環境,保持耳道溫暖濕潤,能使外部環境不影響和損傷到中耳和鼓膜。 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軟骨組成,靠近鼓膜的1/3為顱骨所包圍。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聽骨鍊組成。聽骨鍊包括錘骨、砧骨和镫骨,旋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聲波傳送到内耳。
聲音以聲波方式經外耳道振動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為珍珠白色,振動的空氣粒子産生的壓力變化使鼓膜振動,從而使聲能通過中耳結構轉換成機械能。 由于鼓膜前後振動使聽骨鍊作活塞狀移動,鼓膜表面積比镫骨足闆大好幾倍,聲能在此處放大并傳輸到中耳。由于表面積的差異,鼓膜接收到的聲波就集中到較小的空間,聲波在從鼓膜傳到前庭窗的能量轉換過程中,聽小骨使得聲音的強度增加了30db。
為了使鼓膜有效地傳輸聲音,必須使鼓膜内外兩側的壓力一緻。當中耳腔内的壓力與體外大氣壓的變化相同時,鼓膜才能正常的發揮作用。耳咽管連通了中耳腔與口腔,這種自然的生理結構起到平衡内外壓力的作用。
三.内耳
内耳的結構不容易分離出來,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們可以把内耳看成三個獨立的結構:半規管、前庭、耳蝸。前庭是卵圓窗内微小的、不規則形狀的空腔,是半規管、镫骨足闆、耳蝸的彙合處。半規管可以感知各個方向的運動,起到調節身體平衡的作用。耳蝸是被顱骨所包圍的象蝸牛一樣的結構,内耳将在此将中耳傳來的機械能轉換成神經電沖動傳送至大腦。
為了便于理解耳蝸的功能,我們用右圖來顯示镫骨足闆與耳蝸的前庭窗的連接。耳蝸内充滿着并被基底膜所隔開、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這是收集神經電脈沖的結構,耳蝸橫斷面(見下圖)顯示了螺旋器的構造。
當镫骨足闆在前庭窗處前後運動時,耳蝸内的液體也随着移動。耳蝸液體的來回運動導緻基底膜發生位移,基底膜的運動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細胞纖毛彎曲,而毛細胞與聽神經纖維末梢相連接,當毛細胞彎曲時神經纖維就向聽覺中樞傳送電脈沖,大腦接收到這種電脈沖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四.小結
聽覺功能涉及到多種形式的能量轉換,環境中的聲能經傳送通過鼓膜後被轉換成機械能,而機械能又被聽小骨增強之後通過前庭窗傳給耳蝸,耳蝸中的液體流動則屬于液體能,這一液體運動使位于基底膜的毛細胞彎曲,毛細胞又把機械/液體能轉換成電脈沖傳輸給大腦,大腦最後将接收電脈沖信号并解釋為"聲音"。
可以關注我頭條号,了解更多聽力健康知識,有疑問也可以發私信咨詢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