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0 18:19:39

本文大約2800個字,閱讀可能需要8分鐘

提綱:

1.粵語地位争議的背景

2.到底如何界定“語言”和“方言”

3.揭穿“粵語是聯合國認定的語言”的謠言

4.一個民族隻有一個語言:揭示語言和文化的聯系

5.結語:粵語是漢語方言的瑰寶,也是研究古漢語的重要資料;粵語與各漢語方言都是古漢語的遺存,都值得保護、研究和傳承

為何“粵語地位之争”愈演愈烈?

一直以來,一個謠言在互聯網經久不衰地傳播,即“粵語是聯合國認定的語言”,與之配套的還有由此引出的結論——“粵語是語言不是方言”,此類傳言的擁趸以此來強調粵語的“特殊地位”。

看看下面的百科對粵語的解釋,就更為啼笑皆非,也反映出兩種觀點在博弈。該标題稱粵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語言”,正文第一句話又說是“方言”,如此自相矛盾,能夠有說服力嗎?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1

某百科中自相矛盾的解釋

更可笑的是,這句話顯示引自《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一文,點開後面的引用鍊接,筆者在文中并沒有發現任何表明粵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語言”的表述,相反,權威的表述清清楚楚地表明了粵語是“粵方言”(連“粵語”一詞都未使用),是與客家方言、贛方言、吳方言等同為漢語方言并列存在的。很明顯,編撰者借用引用文章的名義添加了自己的私貨。

這種輿論傾向看似是學術和文化層面的争論,實質上背後反映出方言沙文主義的傾向

民間對于粵語地位的争論是多種原因促成的結果。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2

權威網站《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中對方言的介紹

首先,從語音、詞彙、語法層面,粵語與漢語北方官話,尤其是普通話存在較大差異,粵語幾乎保留完整古漢語調類,尤其是有多種不同塞音韻尾的入聲(-p,-t,-k),比如“白”,發音是“bak”;一些詞彙也留有更多古漢語遺存,比如吃飯是“食飯”。另外,粵語在書面上可以使用較多的普通話裡沒有的方言字表述,這種差異首先在感官上就給人與北方官話方言造成了一種存在隔閡的直接印象。

第二,地域文化層面。粵語地區自古遠離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臨近大海,有長久的對外交往曆史。明末清初,廣州十三行就是少數對外開放的窗口之一,中外交流頻繁。再加之近代以來澳門、香港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以及粵語人口的海外定居,粵語逐漸有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經濟發展水平。近代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粵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長期領先全國,加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粵語流行文化風靡一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經濟實力給粵語地位以及相關的輿論起到了支撐作用。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3

香港電影電視對内地産生較大影響

以上三個層面的因素相輔相成,再加之衍生出的謠言比如“聯合國認定”、“差一票成為普通話(具體參看本人之前文章“你的家鄉話差一票成為國語?省省吧,關于普通話你應該知道的知識”)”等,從曆史到現實、從語言到文化、從地理到經濟都似乎完美印證了“粵語是有特殊地位的語言”這一論斷。

但這是事實嗎?我們還是應該抛開家鄉情結等感性因素,本着求真務實,嚴謹細緻的精神做一番探析。

如何界定語言和方言?

先來看看一些權威的論述:

“語言總是屬于一定民族的,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

(《現代漢語通論》 邵敬敏)

“漢語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包括各種方言,狹義的是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現代漢語》 胡裕樹)

從上面幾個表述從不同方面給語言和方言做出了界定:首先,語言具有民族性,語言的劃分通常是以民族為單位的。第二,通用語也是一個民族語言裡面各種方言中的一種,隻不過是經濟政治文化占有優勢地位的方言。漢語,顧名思義,就是漢民族的使用的語言,而同一民族的語言在不同地域的變體,就是方言。粵語母語者也是漢族,粵語地區也是漢民族的繁衍生息的地方,為什麼粵語就就不屬于漢語了呢?另外粵語地位特殊論者尤其喜歡強調的是,粵語是古漢語的“正統”漢語的紹續,那就更屬于漢語了。那為何又要強調粵語是獨立的語言?這裡的矛盾如何解釋?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4

反映粵語文化的海報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5

不僅粵語有“正音詞典”,即使作為官話的四川話也有詞典

粵語是“聯合國認定的語言”?

這個謠言可以說是非常唬人了,越是被家鄉自豪感裹挾,再加上一些沒有根據的說法,一些人越就很容易選擇相信了。

首先,聯合國的官方語言是六種,英語、俄語、法語、漢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且這六種語言都是指的狹義的該國官方通用語,即标準俄語、标準法語、标準漢語(普通話),用粵語在聯合國大會作報告,當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在聯合國的官網上的“National Identity and Minority Languages”(民族認同和少數民族語言)頁面,有關于粵語的清晰表述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6

聯合國官網關于民族認同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文獻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7

聯合國官網中關于粵語的表述

The Chinese speak in different dialects -- for example, Foochow, Cantonese, Hokkien, Hakka, etc .,意思是“中國人說着不同的方言(dialects),比如,福州話、廣東話、客家話等,,,,,,”。這裡沒有用Language(語言)一詞,而是dialect(方言)。這說明了聯合國的表述中,已經将民族與語言相聯系,而同一民族不同地域所說的話隻能是語言的分支——即語言的地域變體:方言

語言背後的的政治意義

語言是一種多層次的社會現象,是人類所特有的。古今中外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描述和定義了語言。

結構主義創始人、語言學家索緒爾說,“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号系統”,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特在論文中深刻論證了語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的語言實際深刻反映了其民族的文化

在近代以來,現代民族國家形成後,成立國家的民族都會将本民族語言或者主體民族的語言列為官方語言或者官方語言之一,這種主導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基于長期的自然博弈和行政手段共同實現的,缺一不可。正所謂不可能有“差一票”就變成普通話的方言(參考之前文章)。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華以來,首先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正說明了通用語在與國家統一、主權方面的聯系。漢語北方官話之所以成為“官話”(通用語),正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地區長期成為中原王朝的首都,北方的漢語方言長期處于政治中心中所形成的。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8

建國後,我國實行各民族平等政策的政策,承認并給予各少數民族地位,結合語言和民族的對應關系,我國境内的語言隻有的語言隻有漢語、藏語、維吾爾語、滿語、朝鮮語、壯語等以民族為基礎的語言,并在電視節目、身份證、機關标牌等正式場合予以運用(有些民族語言隻有口頭語,并沒有發展出文字,國家還專門幫助創制了語言,比如壯語)。而漢民族内部各地的語言差異隻能是漢語的方言,不論是各官話區還是粵語、閩語、滬語等。

粵語是聯合國認可的第幾大語言(聯合國承認的語言)9

壯語書籍

語言是關乎政治、文化、人類學的多層次複雜現象。這不僅僅關系到語言學上的分類問題,也是關系國家政治統一的問題,所以無論從何種方面出發,粵語隻能是漢語的方言,而不能與漢語并列。

結語

粵語與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都是古漢語的遺存,隻是詞彙、語音、語法層面遺留程度有所不同,都值得保護、研究和傳承。任何漢語的方言無論從政治、文化、語言學、民族性層面上面都不足以獨立為一門語言,這也是學界的共識。


參考資料:

《語言學綱要》葉蜚聲 徐通锵

《現代漢語》胡裕樹

《現代漢語通論》邵敬敏

聯合國官方網站文獻 National Identity and Minority Languages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