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陽明悟道篇

王陽明悟道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13:19:11

王陽明悟道篇(王陽明龍場悟道)1

01

五 大 苦 難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最關鍵的時期,他先立為聖之志,繼而經過艱苦的探索,終在龍場悟道,最後弘道,将心學弘傳天下,其立德立功立言,彪炳青史。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王陽明因救言官乃上《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将矛頭直接針對把持朝政的宦官劉瑾,結果被劉瑾矯旨将他廷杖四十後系獄,十二月谪為貴州龍場驿丞。谪官龍場,是王陽明坎坷人生的一次劫難,也是促成他悟入聖人之道的大事因緣。在貴州的三個年頭裡,王陽明遍曆種種苦難,受到無盡的折磨,卻在貴州悟道成道,創立了自己獨特的心學體系。

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王陽明抵達龍場,當即面對五大苦難:

一是環境艱險。龍場在今貴陽西北40公裡的修文,據《陽明年譜》載,龍場當時“處于萬山叢棘之中,蛇虺魍魉,蠱毒瘴疠,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外來之人,水土不服,随時都有生命危險。

二是居無定所。王陽明來到龍場,并無居所,隻好自己在境内小孤山下結草庵居之,王陽明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詩中對此曾描述:“草庵不及肩,旅倦體方适。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迎風亦蕭疏,漏雨易補緝。”又常至小孤山一岩洞中讀《易》,陽明名其洞為“玩易窩”,在其中陽明寫有著名的《玩易窩記》。其後王陽明又移居龍場境内龍岡山(又名栖霞山)的“東洞”中,改其名為“陽明小洞天”,以此寄托對故鄉浙江紹興會稽山陽明洞的思念之情。王陽明居無定所,常居于陰濕幽暗的山洞中,其艱難可想而知。

三是生活無着。在上述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王陽明的生活也沒有保障,面對的是一無所有的世界:無米、無菜、無鹽、無油、無火、無水……為維持生計,存活下來,陽明以一書生親自去砍柴、挑水、采蕨、摘菜、煮飯、澆園,直至請學于農,種田南山。從王陽明《居夷詩》中的“夷俗多火耕,仿習亦頗便。”“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種蔬須土疏,種蓣須土濕。”“去草不厭頻,耘禾不厭密。”“即是參贊功,毋為輕稼穑!”“采蕨西山下,扳援陟崔嵬”等詩句,可以看出他親身參加了各種生産勞動。

四是疾病纏身。環境艱險,居無定所,生活無着,窮途潦倒,使王陽明多次舊病複發,加之當地缺醫少藥,瘴疠侵之于外,憂郁攻之其中,随時都有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可能。王陽明在其名文《瘗旅文》中就描寫了京城一吏目,攜一子一仆,同赴任所,途經龍場,在一晝夜之間便都病死于境内蜈蚣坡下。從王陽明的《居夷詩》“卧疴閉空院,忽來故人車。”“路僻官卑病益閑,空林惟聽鳥間關。地無醫藥憑書卷,身處蠻夷亦故山。”“野夫病卧成疏懶,書卷長抛舊學荒。”“移居正拟投醫肆,虛席乃煩避講堂。”“卧病空山無藥石,相傳土俗事神巫”等詩句中,亦可看到王陽明在龍場一直是疾病纏身,他四處問藥,有時無藥,隻好憑借讀書來消除自己的病痛,甚至還想到依靠當地的神巫來醫治自己的疾病,人不至絕境,何至于此!

五是官吏迫害。先是在赴谪途中,王陽明曾被劉瑾的刺客追殺,至龍場劉瑾對陽明的威脅并未解除。是時都禦史王質巡撫貴州,借口王陽明傲視朝廷地方官府,遣人至龍場淩侮他,不料卻引起當地苗彜諸鄉民的公憤,他們把差人圍困起來羞辱并痛打之,最後将差人趕出龍場。差人向王質告狀,王質大怒,要王陽明認錯謝罪,王陽明不畏強權,拒不謝罪,後賴王陽明同鄉、時任貴州按察副使的毛科從中調解方罷。

王陽明悟道篇(王陽明龍場悟道)2

02

五 大 人 生 态 度

面對這五大苦難,王陽明怎麼辦?這五大苦難的折磨,超過了一般人所能忍受的限度,而對他則是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龍場這種出生入死的臨界境況下,長期困擾王陽明心中的生命精神歸宿的問題再次空前大爆發。王陽明從京城到龍場,已經在長期的思索和人生的實踐中,超越了得失榮辱,惟生死尚未了斷。在境遇險惡和死亡逼迫的生命極限體驗中,王陽明依次采取了最為本真的五大人生态度,即接受、承受、忍受、抗争和超克。

首先,王陽明必須接受現實。王陽明谪居萬裡絕域,隻身面對五大苦難,去之不可,忘之不能,内外交困,百難備嘗,隻能挺直脊梁,接受苦難,先活下來。

其次,王陽明必須承受。在五大苦難的生存環境中,他承受着肉體的痛苦,内心的煎熬,常常處于彷徨、焦慮、恐慌、絕望之中,時時在生命的緊張裡苦苦支撐,以緻生命無法承受之重,不僅經世濟民之志成為泡影,而且恬淡清靜的生活也無從談起,唯一的就是“吾惟俟命!”

第三,王陽明必須忍受。五大苦難如魔鬼似的撕裂着他的神經,啃噬着他的意志,使他遭受煉獄般的痛苦卻無法解脫,承受慘烈的折磨卻無法逃遁,唯一的隻能是在其中忍受!在其中掙紮!在其中奮然前行!在其中動心忍性!這無法排解的大痛苦、大困惑,最終促使他大抗争、大覺悟!王陽明十年後回憶說:“往年區區谪官貴州,橫逆之加,無月無有。迄今思之,最是動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王陽明全集》)

第四,抗争。有了抗争,王陽明雖然谪居龍場,日有瘴疠、蠱毒和魑魅魍魉“三死焉”,而“未嘗一日之戚戚也”,王質的加害,王陽明視之為“三死”而已爾,決心置生死于度外,拒不向權貴屈服,堅持抗争到底,這充分表現了王陽明剛正不阿、堅持大義的大無畏精神!王陽明的抗争是這樣的悲壯,這樣無怨無悔,真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

第五,超克。經曆了這樣的苦難,一切有無、愛憎、善惡、是非、名利、貴賤、得失、榮辱,總之一切的一切,對王陽明來說都無所謂了,“蓋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至于是,惟生死一念尚存于心,“而後如大夢之醒”,必須刻期證道,超克生死,使自己的身心不再流浪!

到達龍場面臨五大苦難,促使王陽明作出最後的了斷。于是他“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他抛開一切得失榮辱、生死之念,藐視困難,開始靜坐沉思,以求靜一。王陽明設想“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他終日默坐“玩易窩”中,冥思苦想,反複誦讀《周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指”,後經思索再三,認識到“精粗一,内外翕,視險若夷,而不知其夷之為厄”的道理,終于悟出“心即理”之道,“格物緻知”之旨,這就是名震中外的“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自覺得失榮辱、生死之念皆已超脫,他的疑問全部得到解決。接着他以自己的體悟印證于五經,無不契合。之後便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之說,并奠定“緻良知”的理論基礎,後來進而形成完整而系統的心學理論體系。

王陽明龍場悟道後,心中充滿光明,萬緣都已放下: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朝已悟道,夕死可矣。王陽明尋找光明,得到了光明,最終心中充滿光明,由此死不足畏、死無所憾、死而瞑目矣!故其臨終“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之語,蓋早出之于龍場悟道之時也。有了龍場悟道的這一大事因緣,以後使他在酬酢萬變時能夠排除任何困難,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不勉而中,當下即是,王陽明的人生之舟開始揚帆入海,破浪前行!

王陽明悟道篇(王陽明龍場悟道)3

03

龍 場 悟 道 影 響

王陽明谪居貴州龍場前,一直在苦苦思索成聖如何可能,以緻格竹成病。他深切體察古之聖人的良苦用心,經曆了煉獄般的煎熬而于龍場悟道,終于消解了生與死、心與物、有限與無限的内在緊張和二元沖突,實現了從求理于物向心即理的哲學轉變,實現了人生脫胎換骨的轉變。其後他以無挂礙的生命實踐和活潑潑的教化方式,先立其大,明其心體,又由體發用,即體即用,自覺履行成聖成賢的道德使命,擔負起社會人生的責任與義務,展現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博大胸懷。王陽明在貴州創立了舉世聞名的陽明心學,使道德君子打碎了窒息心性的體制枷鎖,使志士仁人有了超凡入聖的光明前途,使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變得神聖偉大。

王陽明在龍場從其儒家心學“性善論”出發,提出“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觀點。因此王陽明對少數民族抱以親善友好、誘導教化的态度,并不因來自“上國”(京城)而自以為是,也不因身為朝廷命官而傲視龍場鄉民,更不因是大漢民族而輕視黔中少數民族,相反,他與龍場苗彜諸少數民族朝夕相處而不以為陋。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對于當時貴州少數民族群衆解放思想,使之認識自己的力量,發揚人的主體精神,的确是起到了巨大的鼓勵和催化作用。

龍場驿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從未有過學舍。為報達當地“夷民”的厚愛,王陽明在龍場創建龍岡書院,不知疲倦地“講學化夷”,深得當地“夷民”及諸生的敬服。王陽明離開龍場後,當地苗彜諸鄉民對他非常懷念,把龍岡山奉為聖地,相約不在山上放牧采樵。今龍岡山樹木茂盛青翠,似象征着王陽明與龍場少數民族的友情萬古長青。

此外,王陽明在龍場還應安貴榮之請,欣然為水西苗彜人民崇奉的象祠(位置在今黔西縣東30餘公裡的麟角山上)寫了著名的《象祠記》,表明了他對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這篇名作既表達了他對當地少數民族的真摯感情,也是他與當地少數民族友好關系的曆史見證。明隆慶年間,水西彜族安氏第七十八世,貴州宣慰使安國亨(彜名“寶錫斐糯”),代表當地各族人民的願望,在王陽明居住過的龍岡山陽明洞的石壁上镌刻了字徑盈尺的“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個大字,深深表達了他對王陽明的仰慕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也證明了王陽明在龍場撒下了民族友愛的種子。

王陽明悟道篇(王陽明龍場悟道)4

04

黔 中 王 門

“黔中王門”,不僅可單獨立門戶,還可以作為王學向文化邊緣地區傳播的成功範例。在王陽明及其黔中王門弟子的影響下,終明之世,貴州各地建有書院20餘所,書院講學之風盛于中原,俊傑之士比于中州。貴州是王學的誕生地,王陽明悟道的龍場亦被曆代學者視為“王學聖地”,故而無論是古之王門各派,還是今之新儒學,黔中王學實為其淵薮。“黔中王門”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貴州是陽明心學形成的原點,在時間上,“黔中王門”最早學習和傳播陽明心學。

第二,“黔中王門”有衆多著名學者,頗具一定規模,且影響一方。黔中王門的代表人物有貴陽的馬廷錫,清平的孫應鳌、蔣見嶽,都勻的陳尚象、餘顯鳳、吳铤,思南的李渭、冉宗孔、胡學禮等人,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其中以孫應鳌、馬廷錫、李渭三人為之最。流風餘韻,沾溉黔中數百年。

第三,它具有貴州本土色彩,在思想上頗有共同的特點。一曰不執門戶之見,頗具海納百川之風。二曰以求仁為宗,直揭知行本體,經世緻用。三曰以經證心,勇于創新。

第四,它影響時間長,分布地域廣。黔中王門主要有四代弟子,從明代中期一直持續到明末,影響長盛不衰。當時,它以貴陽、清平、都勻、思南等地為王學重鎮,圍繞所創辦的書院開展心學的交流和傳播活動。在貴陽有馬廷錫執教的“陽明書院”,在清平有孫應鳌創辦的“學孔書院”,在都勻有陳尚象、餘顯鳳等人興建的“南臯書院”,在思南有李渭講學的“中和書院”等等。由此創造了晚明陽明文化的曆史輝煌。

龍場悟道,使王陽明把孔孟儒學經過1500年所積累的形上智慧在明代中葉發揚光大,以“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以及“事上磨煉”、“萬物一體”的理論,構築了他博大精深的心學體系。500年來,王學不僅挺立了主體精神,展示了生命的自由,而且沖決了官方程朱理學的思想羅網,使當時的思想界獲得了一次大解放。

王陽明的哲學理念,為成千成萬的仁人志士提供了具有終極關懷意義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儒學在生命哲學、倫理哲學和宗教哲學三大領域中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儒學從中國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儒學日益成為21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話語境中的顯學之時,王學的人文精神就日益具有堅強的生命力、持久的說服力和深刻的前瞻性。它對于我們開啟主體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塑造我們的理想人格有積極意義,對于我們現代人挺立良知的主宰性,彰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