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7 14:09:25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從哲學角度分析)1

論痛苦與意志的煎熬

叔本華 文/ 金鈴 譯

人們越是内心不踏實,就越想在别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實。實質上,虛榮的本意原不過是空洞與無聊。

要了解人的意志 —— 一切活動的根源,這并不是什麼難事。它的全解是:由意志産生意欲,由意欲産生動機,由動機産生活動。

無論是誰,隻要能閉目靜思,就會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無休止地受着意志的支配與奴役的。人受意志的支配與奴役,無時無刻不在忙忙碌碌地試圖尋找些什麼。每一次尋找的結果,無不發現自己原是與空洞同在,最後不能不承認這個世界的存在原來就是一個大悲劇,而世界的整個含義就是“痛苦”二字。

如果人生不是痛苦(災難),我們存在的目的就必然完全失敗。而事實上,世界不能不是痛苦,存在不能不是失敗。既然世界到處充滿着痛苦,人從生命的欲望中産生痛苦,痛苦既與生命不能分離,那麼我們若把痛苦看作一種偶然和無目的的事,人的荒謬也就莫過如此了。

每個人都有一個特殊的不幸。将許許多多特殊的不幸歸納在一起,難道世界的規律不就是普遍的不幸嗎?當我們面臨各種不幸和悲慘的遭遇而急于得到安慰時,隻要觀察一下他人的不幸和悲慘的遭遇 ——他人的不幸和遭遇往往超過我們 ——就行。

我們很少聽人說“我比你快樂”,卻常聽人說“我的遭遇實際比你還要悲慘”。人人都樂于作如一是說,這就說明人類的命運是多麼悲慘了。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從哲學角度分析)2

就像沒有遇到障礙的小溪總是向前流淌一樣,人和動物的本性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向來沒有真正注意過或意識到什麼東西可使我們的意志惬意暢懷,假如我們注意到這樣的東西,我們的意志就會被阻撓,就會受到撞擊。相反,那些與我們意志相對抗、相阻撓、相幹擾的東西,也就是說,所有那些令人不快或引起痛苦的東西,卻會以極為清晰的方式,在我們身上留下深刻和直接的印象。

就像我們對身體的健康狀況不可能有一個直觀的意志,而隻可能感到諸如鞋子中有一個地方夾腳一樣,我們思考的東西,往往是那些不斷糾纏于我們腦際的雞毛蒜皮的瑣事。總之,我們通常最關切的東西實質上是福祉和幸福的否定方面,以及與之相對的痛苦的肯定方面。

我們可以把人的一生看作是在令人惬意之虛無的寂靜中出現的一場毫無意義的騷動時節。對人生的所有事件,即便是那些湊合一生的人,到頭來也會清醒地認為,生活終究是令人失望的,即便不是一場欺詐,也常充滿了神秘,甚至險惡。

痛苦,對無意識的自然界來說,除非特别加以注意,否則很難發現;對有意識的自然界,即進入到動物的生命時,就容易發現,人們不難看出動物生存的痛苦。而在人類的生活中,由于人類所具有的清醒的意識,上述的一切表現得最為清楚。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從哲學角度分析)3

這是因為,意志的外在現象越是趨于完美,其表現出的痛苦就日益顯著。智慧愈發達,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間成正比例。一個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認知,他就越痛苦。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一切生命,在其本質上皆為痛苦。

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需要和缺乏,也即在于痛苦。因而,人生來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股掌。相反,假若人可以輕易地獲得滿足,即消除他的可欲之物,那麼,随着他欲求的對象的消失,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乘機而入。

這就是說,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成為他難以忍受的煎熬。由此看來,人生,像鐘擺一樣遺巡于痛苦和無聊之間。而實際上,痛苦和無聊,乃人生終究至極的要素。當人們把痛苦和磨難都歸之于地獄後,那麼,天堂所剩之物就隻有無聊了。

人由于是意志客體化的最完善形态,也就相應地是一切造物中所需最多的東西了。人在根本上看,不過是活脫脫的一團欲望和需要,是各種需要的凝聚體。人帶着一身欲望和需要,在這個世界上孑然前行。萬物由天而定,而唯有人自身的欲望和匮乏,是他唾手可取的東西。

因此,人活一世,日益操持于欲望需求之中,終日奔走于憂慮煩惱之途,誠惶誠恐地為其生存殚精竭慮。他四面受敵,危機四伏,邁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左顧右盼,提心吊膽,時時防備意外,處處留心暗箭。無論是在荒無人煙的野外,還是在文明社會的鬧市,他都是這樣毫無安全感地踽踽獨行。

舉凡人生,都隻是為生存而奮力拚搏。而且,多數人都深知這場鬥争失敗的格局,他們直面這場鬥争,是因為不為貪生苟活。可那無可避免的死神,總是藏在後台;不過,它随時都可能在前台亮相。

生命,就是充滿驚濤駭浪的海洋。盡管人可以竭盡全力、乘風破浪地勇闖暗礁險灘,但他之所向,不過是一步步地離那個使他船毀人亡、葬身海底的終局更近。他之所向,即是死亡。他所奔赴的目标,實際上比他所克服的任何艱難險阻都要兇險。

一方面,痛苦和煩惱在人生中是極易膨脹起來的,以至于人們畢其一生所逃避的死神,竟成為人們自願奔赴的鹄的。另一方面,痛苦和貧乏一旦給人類以喘息之機,人類立即就會産生空虛和無聊,屆時,人們又需要消遣。

一切生靈之所以終日疲勞不知所終,原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四處追逐;一旦其生存安頓下來,他又不知怎樣去生存了。此時,他就産生了第二種沖動——消磨時間,那空虛和無聊的難熬之苦。于是以擺脫生存的負擔,以逃避我們看到那些消除了所有生存重負而飽食終日、樂天知命的人,卻開始把自身當作負擔了。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從哲學角度分析)4

以前,他們竭盡全力在生命中争分奪秒以圖延長壽命;而現在,最終他們卻以消磨時光為己任。然而空虛無聊,其害非人們會流露出絕望的表情。這就說明,人這種在根本上并不互助互愛的生物,為什麼居然會喜愛社交之根源所在。精神上的空虛無聊是上流社會之通病;而市井小民,除了精神空虛無聊外,便是物質的貧乏了。

于是,究其根本,舉凡人生,皆消耗殆盡于欲望和達到欲望這兩者之間。欲念在根本上即是痛苦。欲念達到旋即成為一種飽和。目标是瞬息即逝的。占有一件東西便使這件東西的刺激消逝。于是,不是欲念和需求以新的形态重新燃起,就是寂寞、空虛、無聊這些東西迎頭襲來。

同這些精神上的空虛無聊的搏殺所經曆的痛苦,不小于同物質貧乏不足時所經曆的痛苦。所謂幸福的人生曆程,即是讓欲望和滿足彼此消長、交替出現的間隔,調整在不太長不太短的時間内,使二者各自産生的痛苦 ——貧乏和無聊 ——減小到最低限度。

痛苦最初的形式是缺乏、貧困以及為苟活生命而憂心忡忡。人們消除痛苦的諸種努力,其結果不外乎是改變了痛苦的形式。假如人們成功地消滅了這種形式的痛苦,那麼旋即就會有多種多樣的其他形式的痛苦席卷而來。

就年齡和具體情況的不同變化,有性欲、癡情、嫉妒、情殺、仇恨、恐懼、聲名、貪财、病魔等。最後,當痛苦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式後它就以使人難以忍受的煩惱和無聊的方式向人們襲來。人們于是又要千方百計地消除空虛和無聊。

人生,即抛擲在痛苦和無聊之間。

人們可以在理論上,把人生看作是由三個基本因素作為其端點的。第一是強有力的意志和激情。這主要表現于史詩和戲劇所描繪的那些偉大曆史人物身上。第二是純粹的認知,即對理念的領悟。

這一點的前提條件在于讓認知擺脫對意志的依附。這就是天才的生活。第三種是由極度的意志麻木和與意志相聯系的“認知”的麻木而産生的那種空泛的遐想或使生命僵滞的空虛無聊。

作為個體,多半時候隻是偶爾企及這些端點,或說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實質上,是殚精竭慮、永不複返地死死追逐着一些芝麻大小的瑣事。

人們總是難以相信,一方面,大多數人的生活從外表看來是那樣的缺乏生機、毫無意義;一方面,他們内心又是何等的空虛,其頭腦又是何等的愚笨、遲鈍。因此,每一個體,畢生都不外乎是一場短暫的夢,都不過是一幅飄渺的畫。

從哲學角度分析人的意識(從哲學角度分析)5

人生就像一些低劣的商品,總在外表包上一些光彩一點的東西。舉凡痛苦,總想掩飾;反之,凡是出風頭的、光彩的事,都要拿出來張揚一番。

人們越是内心不踏實,就越想在别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實。人們已愚不可及之極,每每把他人對己之見奉為圭臬,并把這視作鹄的而拼命追逐。實質上,在所有文字中,虛榮的本意原不過是空洞與無聊。

假如我們把人生比作一個圓圓的跑道,上邊布滿了燒得紅紅的熱炭,也有幾塊納涼的休息處,而我們又不得不在這跑道上奔跑的話,那麼,那些充滿幻想的人,便是那種不斷以自己站在納涼之處或即将達到納涼之處安慰自己、并想在跑道上繼續奔跑的人。

但是,那看破個體化原理(即看破時空),認識到事物本性和人性的人,就不會被這種安慰所迷惑。他認為自己應當在這個跑道上的任何一點上果斷地跳出跑道。

他此時改變了其意志的方向,不再對其自身的、沉醉于現象中的本性表示肯定的态度,而是否定這種本性。這種情形的表現,就是由美德過渡到禁欲。這時,他不再把愛人如己、替他人做事等同于替自己做事當作滿足。

他此時從内心對這些東西厭惡之極;厭惡求生的意志,厭惡這個世界中的一切本質和内蘊。他時時提防自己的意志與任何事物發生糾葛;對萬事萬物,他内心深處都抱着一種極度的漠視和逍遙心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