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
早在千年之前,中國就有了“牛”這個字。
牛在我國的文化裡,是勤懇耐勞的象征。我們與牛合作,促進了農耕、交通、軍事的發展。
圖 | 南北朝·陶牛車·車高31.2厘米,牛高23.2厘米 |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無論是典籍、文物,還是書法、繪畫,都可以看見牛的形象以及對牛的記載。
故宮博物院也收藏着這樣一幅我國的傳世名畫,那便是韓滉的《五牛圖》。
《五牛圖》卷
圖 | 唐·韓滉《五牛圖》卷,紙本設色,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 |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的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作品。紙質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為麻料所制。
這幅《五牛圖》尤為珍貴。其不僅是韓滉的傳世之作,也是為數不多的唐代紙絹繪畫真迹之一。
韓滉就任官職期間,注重農業的發展。由于牛是農耕時代的重要财富,這幅畫成為了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以牛入畫,韓滉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牛的形态的同時,也體現了古代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
藝術鑒賞
《五牛圖》描繪了五頭牛一字排開,在田間閑庭信步的畫面。每頭牛各具特色,姿态各異,神氣生動,韓滉以粗犷的線條勾畫出了牛的輪廓,并且表現出了牛的強健身軀和皮膚質感。
圖 | 唐·韓滉《五牛圖》卷·右一
最右側的第一頭牛惬意閑适,以棕黃色為主。它膘肥體壯,牛角卷曲,脊背還有淺色牛毛,從線條的刻畫可見它的脊骨的走勢。
同樣偏淺的,還有它的肚皮。這裡甚至是以白色牛毛塗染。
牛沒有通體一色。恰恰是這兩處淺色處理,增強了牛的立體感。
這頭牛正神态放松地伸着頭,在野酸棗刺上蹭癢癢。野酸棗刺也是整幅畫作中唯一的景物。
這一處植物增加了故事感,也展現了長安近郊的景色。
圖 | 唐·韓滉《五牛圖》卷·右二
第二頭牛昂首闊步,氣勢非凡,頗有威勢。
它的步子十分堅實,搖晃着尾巴,盡顯傲然之姿。氣勢十足,也惬意慵懶。
與其它毛色較為單一的四頭牛相比,這頭牛黑白相間,黑斑以點面結合,頗具裝飾的美感。
圖 | 選取自節目《百家講壇》
專家曾推測,第二頭牛是荷斯坦牛,或者是與荷斯坦牛相像的一種牛。
韓滉在牛的比例上做了處理。他将牛頭畫得略小了一些,且拉長了牛的脖子。這頭牛因而顯得非常的強壯,但也具有敦厚之姿。
第二頭牛并沒有荷斯坦牛漆黑,脖頸、胯處的斑點呈深灰色。雖然其顔色與其他牛不一樣,但不會太過突兀,還增加了視覺的豐富度。
此外,牛的斑點疏密聚散非常有規律。大斑點與小斑點相結合,很有節奏感。
圖 | 唐·韓滉《五牛圖》卷·中部
中間這頭深灰色的老牛,牛角平齊,一般稱之為“青牛”。
與其他幾頭牛相比,這頭牛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它是正面的,但并非完全的正面。韓滉提高了牛臀降低了牛頭,使它的造型更加豐富。
以這頭牛為中心,整幅圖分為了兩個部分。同時,這為五頭牛處于同一水平線的畫面增加了縱深的空間感。
其次,這頭牛是目視觀賞者的。我國的走獸圖及人物肖像圖,很長一段都以側面形象為主,直至明清時期正面肖像圖才慢慢發展起來。中間的這頭牛以正面形象示人,與觀賞者進行情感交流,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且能展現卓越的畫功。
圖 | 唐·韓滉《五牛圖》卷·左二
第四頭牛非常萌,它俏皮靈動,回頭吐舌。
這頭牛還有長長的睫毛,增加了牛的美感并且使眼睛更加有神。
它與右側第二頭黑白相間的牛都是行進中的,而其他三頭牛都是靜态的。将動态的牛與靜态的牛穿插結合,展現了這幅圖别樣的構圖技巧。
圖 | 唐·韓滉《五牛圖》卷·左一
第五頭牛是朝鮮牛。
這頭牛與其他牛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鼻子和頭上拴着一條紅絡串成的鼻環。
而這頭牛雖然以側面示人,但眼神依然與觀賞者有互動。不過,與中間惬意輕松的青牛不同,這頭牛略顯莊嚴肅穆,透露着一種不屈倔強的性格。
這頭牛壯碩的身軀,增強了威嚴的氣勢。
藝術及曆史價值
或行或立,或昂首或俯首,或靜止或行進。
韓滉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輪廓,筋肉身軀,展現了牛的壯碩敦厚。其筆法老練且流暢,富有張力和精準的藝術表現力。
《五牛圖》采用正側面構圖的物象主體,使畫面中的牛相互聯系,相互貫通。雖是獨立的牛,卻産生了呼應,并使觀賞者也能與牛建立交流。
畫面雖沒有背景襯托,但設色古樸清淡,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界。
由這幅圖畫推測,唐宋時期,中國繪畫就已經開始探索正面構圖的方法,使畫面既有獨立的部分,又能調和統一在一起。
//
結語
根根細毛,炯炯目光。
淡淡染墨,筆筆入微。
韓滉将牛的姿态展現得淋漓盡緻。
也使其藝術成就受到世人關注。
神工栩栩驚塵世,
妙手矯矯傲山河。
編審:張筱曼
責編:鄧莫南
策劃:彭 鋒
編輯:劉夢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