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特殊飛行器被認為快速環繞地球一周,飛行距離超過4萬公裡,用時隻有不到120分鐘,也就是兩個小時整。而且被認為最終落點距離靶标隻有30公裡。當然也有說法是距離靶标有30英裡。30英裡換算成公裡數也不過50公裡上下。不論怎麼說,這次飛行的最終落點,應該距離靶标區在30到50公裡的範圍之内。環球一圈後,起飛點和最後的落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大約在800公裡左右。這次飛行受到全球的高度評價,甚至有人說這次飛行簡直是突破了人類可以達到的物理極限;甚至直接颠覆了牛頓定律。一次飛行能颠覆牛頓定律的說法實在太驚人了。畢竟到目前為止,人類還從來沒有觀察到任何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出現颠覆牛頓三大定律的現象。畢竟如果真有這種現象,那麼也是隻有在其他宇宙的層面才能産生。說一次環球飛行能夠突破物理極限或者颠覆牛頓定律,
顯然是一種無法用普通語言描述這次飛行特殊表現,在被徹底震驚之後的一種贊美詞彙;并不是這次飛行真的颠覆了牛頓三大定律。不過X方世界對這次飛行的描述,卻明顯有一些問題。第一,就是一個環球飛行物,最終落點距離靶标30到50公裡的距離,這根本就談不上多麼精确。畢竟當今最先進的大型洲際導彈,已經可以做到飛行1.5萬公裡以後,彈頭可以達到距離目标或者理論落點100米之内的精度。就算60年前最早裝備得比較原始的第一代洲際導彈,已經可以做到在飛行8000公裡後,将彈頭發射到距離理論落點1000米到1500米的誤差範圍之内。這個1500米的最大誤差可能無法用于打擊對方的導彈發射井或者地下指揮中心之類的硬目标,但是用來打擊占地面積動辄數百平方公裡的超大城市已經足夠。畢竟誤差在1到2公裡之内,用大當量氫彈打擊城市效果并不會差太多。
這也是當年的第一代洲際導彈開始戰備值班的直接技術原因。而現在直接說這次神秘飛行物的落點距離靶标30到50公裡“之遙”,這個誤差也實在是太大。如果這類飛行物是超遠程的洲際導彈的彈頭,豈不是連打擊特大城市也會打偏?既然有這麼大的理論和實際落點的誤差,那麼為何還被外界評價的如此之高。甚至評論都拔高到了不符合基本物理規律的程度?難道僅僅是因為環繞地球飛行了一圈,比洲際導彈飛行距離更遠的因素?但是可以基本環繞地球大半圈的特殊型号的洲際導彈,在冷戰高峰年代就曾經試驗過,并不算是多麼高端的特殊技術。那麼為何單單給這次環球飛行評價這麼高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還獨家發現了一個過去沒有人提到的現象。也就是這種技術高超的環球飛行試驗,肯定是在發射前和發射期間對外保密的。最多在發射和全程飛行試驗成功之後,
再對外做一些有限的解釋說明。比如強調是航天試驗,和外太空武器項目完全無關之類的套話。那麼既然是半秘密性質的試飛試驗,外界又是如何提前知道其最終的理論落點,并且得出一個最終落點距離理論落點在30到50公裡之間的結論呢?實際上這類項目,讓外界提前知道理論落點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外界即使有世界超一流的天基觀瞄系統,也最多可以監控一下這類實物的實際落點,提前知道其理論落點,完全是外界一廂情願的猜測而已。換句話說,最終得出實際落點和理論落點差距30到50公裡的說法,本身就是完全不靠譜的。那麼這種落點偏差的描述,又是如何來的?按照常理,數十公裡的落點偏差并不具備當武器的價值,為何外界對這次試驗的評價還如此之高呢?實際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地球有大氣層的存在,大氣層雖然為人類的動力飛行提供了便利條件,
比如可以利用氣球和飛機飛行。但是大氣層本身也有很強的阻力效應,讓人類想實現單純的一次性環球飛行非常不容易。大型飛機曾經有過不着陸的環球飛行記錄,但是期間必須進行多次空中加油。曾經有特殊碳纖維制造的飛機完成過4萬公裡的環球不着陸也不加油地飛行,但基本是為了創造記錄而做的特殊設計,其環球飛行期間的平均飛行時速還不到300公裡,完全沒有商業更沒有軍事利用價值。倒是有一類物體可以實現在90分鐘内的快速環繞地球的飛行,這就是近地軌道的衛星、飛船和空間站,但是這些物體就是在160公裡以上的稠密大氣層之外做環球飛行;而且是多圈晝夜不停的彈道體制,是無法單純環繞地球一圈就立即落下來的。在人類的環球飛行曆史上,其實是有過僅僅環繞地球大緻一圈,就立即落下了的記錄。
全球第一個太空人進行的首次太空飛行,居然就是基本環繞地球1圈後就立即落下來。1961年4月12日上午9時07分,前蘇聯第一位航天員,當然也是第一位真正進入太空的人類,加加林乘坐東方1号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飛。加加林起飛時說了一句:八頁合力,本意是:出發!後來成了流行的祝酒詞。飛船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基本環繞地球一周,曆時1小時48分鐘,也就是108分鐘之後,于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環球航天飛行。東方1号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航天器,其實起飛點和落點相距接近3000公裡之遙遠。這次飛行的成功大大刺激了美國。于是僅僅在不到一個月之後,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航天員,駕駛水星MR3飛船,進行一次載人亞軌道飛行,期間曆時4小時55分鐘。
其實美國人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并不算真正的軌道飛行,隻是用火箭把載人的裝置打到了超過200公裡的高度,垂直向上之後,就再垂直落下了掉到了大西洋中,再把人撈起來。落點距離發射點隻有數百公裡。等于是發射了一個載人的鑽天猴馬上就再掉頭向下。由此可見蘇聯的第一次載人飛行的技術水平要比美國人的第一次,高出不是一星半點兒。那麼如今的試驗,僅僅因為是落點誤差不超過50公裡。對比當年加加林的環球一圈的飛行,落點和起飛點差距高達3000公裡,而體現出先進性嗎?根本不能這麼理解!兩者雖然都是環繞了地球一圈,但是基本沒有可比性。當年加加林乘坐的東方号飛船,就是一個實打實的彈道飛行體,基本可以看做一個大型的洲際導彈彈頭,隻不過這個大彈頭裡面可以載一個人而已。當年隻環繞地球一圈就下來,
并不是東方号飛船先進性的體現,而是當時經驗不足,不敢飛行多圈再落下來。而某家的第一次載人飛行,就環繞地球近乎24個小時,是飛了十幾圈之後才安全落地的。全新的飛行之所以被高度誇贊,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這個飛行物根本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彈道物體,其具備翅膀,是一架特殊的飛機而不是飛船、衛星或者彈頭。而且其在環繞地球一圈期間,是既有入軌飛行,也有脫離軌道後的水漂彈道飛行;更有在高層大氣中連續打水漂之後的再次入軌飛行。因此在不到200分鐘之内的環繞地球一圈的軌迹,極其複雜。過去任何的導彈、飛船甚至航天飛機,都沒有經曆過如此複雜和不可思議的軌迹。因此被稱贊為近乎脫離牛頓定理。可說做到了在大氣層内外自由進出的程度。這種軌迹根本無法跟蹤和預測,更是無法進行攔截和防禦的。
除了軌迹的不可思議之外,另外這其中涉及極為高深的如何二次甚至三次再入軌的技術;高速黑障期間的對外通訊暢通和全程飛行操作的準确性,都是世界級難題。拿出其中的任何一個分項,都會讓世界級大國研究試驗幾十年都未必突破。而這次飛行卻一次性全部成功,由此可知對外界帶來的震撼感。實際上外界說最後的落點,并不是飛行物最終像彈頭一樣擊中某個陸地目标,而是在某個有超級長跑道的機場安全降落而已,而這個特殊的機場又距離某些試驗區恰恰有30到50公裡的直線距離,于是外界就腦補了一個實際落點距離理論落點30到50公裡的說法。到這裡算是在全球首次解釋清楚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