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為什麼屬于東周?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春秋戰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周王朝約摸八百載的曆史故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春秋戰國為什麼屬于東周?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春秋戰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周王朝約摸八百載的曆史故事。
周王朝的統治從公元前1046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56年,一共經曆大約800個春秋,其中770年西周滅亡而後東周誕生,而東周又被史學家劃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那麼春秋和戰國時又該怎麼來劃分的呢?
01春秋和戰國從何時開始劃分?
春秋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曆經294年。
戰國是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曆經254年。
春秋和戰國的區分年限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看法,有三種看法,是迄今為止為普遍被認同的觀點。
1、一部分人覺得公元前475年為戰國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當中有一篇《六國年表》。這篇記載的是東周時期的日曆,第一年就是公元前475年,所以以這個為分界點比較獲得大衆的認可。
畢竟司馬遷的《史記》記錄得非常詳盡與仔細,而且這本書的文學地位無可撼動,用他的“日曆”來作為時間軸來區分春秋戰國是再合适不過了。
2、以公元前453年為戰國開始。是因為韓、趙、魏這把晉國瓜分了的既得利益者合夥打敗了智氏,徹底瓜分光了晉國的土地與城池,形成了三大勢力。雖然沒有正式建國稱侯,也沒有分封,但是他們卻是已經客觀存在了。
3、以公元前403年為戰國開始的時間。原因是這一年周王無奈之下加封了韓、趙、魏三個國家,三個勢力正式成為諸侯國。而且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認為戰國是從此時開始的。
我覺得,以公元前403年為分界點更加好,也更好區分。公元前403年以後,戰國七雄才算是正式形成,而春秋時期也徹底地成為了過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戰國”時代。
02要把東周分春秋和戰國是為什麼?
春秋和戰國合稱為東周,那麼為什麼史學家必須把兩段時間給區分開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春秋時期積累的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科技革新在戰國有了一個大的進步,這是一個累積到斷層式爆發的階段,時間的積累使得這些方面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所以區分開更加方便去研究和歸類。
比方說,在打仗方式上,春秋時期以“禮儀”為主,不但貴族帶兵打架之前要先進行友好交流,而且不論最後的結果是輸還是赢,雙方都會“以禮相待”,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文明得很,哪像現在,計謀,全是計謀。
春秋時期的戰争目的雖然是解決矛盾、搶奪地盤,但是主要目的還是“以德服人”。不然孔子周遊列國卻毛事沒有,素質高啊。甚至出現過君王送客數百裡、敵人幫助自己修戰車轱辘、抓住對方将領後敬佩他的為人而釋放的“奇葩”事件。在今天看來是很難理解。
02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春秋和戰國
春秋和戰國加起來就是東周,那麼為什麼史學家非要把兩段時間分開呢?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在春秋時期積累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變革在戰國有了一個大爆發,這是一個積累到斷層式爆發的階段,所以區分開更加容易研究和歸類。
比如,戰争方式上,春秋時期以“禮儀”為主,不但貴族帶兵打架之前要先進行溝通,而且不論打仗的結果是輸還是赢,雙方都會“以禮相待”,握手而去。春秋時期的戰争目的雖然是解決矛盾、争搶地盤,但是主旨還是“以德服人”。甚至出現過君王送客數百裡、敵人幫助自己修戰車轱辘、抓住對方将領後敬佩為人而釋放的“奇葩”故事。
說得通俗一點,春秋就是“禮儀廉恥”,戰國就是“禮崩樂壞”。03周朝為什麼分為西周和東周
說到這裡,那麼也順便說一下周朝為什麼也要分開。周朝的建立是武王伐纣,周武王帶領貴族們消滅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這個故事就是《封神榜》的原型。而周朝建立以後,周武王要請他們吃肉了該,畢竟人家也是出了不少力的,雖然不能像神話故事裡一樣給一個神位,但是也要給他們一些地位。所以後來就有了士、大夫、諸侯、天子這一系列的等級制度。
所以,周王朝分封了大大小小一百來個諸侯國,而且都有自己的軍隊,每年隻需要送點東西給都城就好了,周天子于各諸侯之間沒有任何的權力。
逐漸地,周天子代代相傳,天子的權力卻逐漸消失。周王漸漸地成為了一個禮制的“形象代言人”,而背後實在是早就沒有了周武王那時的權力和威望了。畢竟誰也管不了誰,前期還是文明人,到了後期大家就是比比誰的拳頭更硬了。
周王朝從公元前1046年開始建立朝代,到公元前771年發生重大變故。諸侯故意引狄戎部落攻打周王城(陝西興平),當時的周幽王和他的小兒子被殺。周幽王就是“烽火戲諸侯”的男主角,而他為了寵愛他的愛妃不僅廢了太子,還因為“戲弄”諸侯而被外族侵略者所殺。
後來其他諸侯來勤王,把已經被廢的王太子再次扶正,這就是周平王姬宜臼。周平王姬宜臼為了躲避戎狄襲擊,不想睹物思人,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遷都到了河南洛陽,自此史稱東周。
西周和東周的劃分不但因為都城進行了遷移,而且也是周朝的天子徹底淪為“名存實亡”的一個面子工程的信号。
04比較有名的幾個小故事很能反映出周王到底有多弱雞。
1、公元前607年,楚莊王去攻打戎狄,經過周朝王城的時候,非常神氣地詢問當時的周王使者:“你們王城存的鼎到底有多重?使者趕忙說:鼎代表的是天子威嚴,怎麼能用重量衡量呢?周王在城内一言不發,楚莊王大笑之後潇灑離去。
這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典故。
2、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兵狠狠攻打了韓國,順便威懾了周王城。他與孟悅比賽舉大鼎,意外被砸斷腿,當場去世。這個鼎也就是在當時是周朝代表天下的禮器,而周武王舉起的就是代表秦國先祖故地的“雍鼎”。說明一下秦王的行為是有目的的,不要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一個統治者的行為。
這就是成語“舉鼎絕膑”的典故。
3、公元前256年,秦國漸漸擴大了自己的地盤,國力越來越強大,秦國的強大讓王室與其餘諸侯感受到了威脅,所以楚王和當時的周王,号召其餘諸侯一起去打秦國。可是周王沒錢啊,怎麼辦隻能承諾好處向商人們借錢,好不容易征兵幾千人。誰知道集合的日期到了,卻沒有人來。幾千人的吃穿用度太費錢了,肯定是到不了函谷關的,到時候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可就賠了夫人又折兵,想了想索性就不打了,所以周王隻好讓士兵就地解散。
商人聽說周王突然不打秦國了,大家夥都不幹了,紛紛堵在周王的府邸的門前叫罵,每天讨債。周王沒辦法隻好跑到城中的一個木頭高台上躲着。
這就是“債台高築”成語的由來。
周朝分成西周東周預示着着周朝開始走向了衰敗。東周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又代表着“禮崩樂壞”和“實力為王”。春秋和戰國的劃分不僅僅隻是簡單的時間節點,更是整個曆史、整個時期的典中點,是曆史的進步與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