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到清明節了,給去世的親人掃墓祭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清明掃墓時都要帶一張鐵鍁給墳頭添土,特别是老墳。那麼,清明掃墓添土要注意那些事項呢?下面從三個方面和大家一起讨論交流和分享:
因為農村殡葬都是土葬,墳墓都有一個隆起的墳包。因為棺材都埋葬在地下,隆起一個墳包一是為了标識位置,二是不讓周圍的雨水滲進墳墓,緻使棺木很快腐爛。
因為農村的墳墓都是在地上挖一個深坑,将棺木放進去,然後把墓坑填平,再堆起一個墳包。
但一年之中都會下雨,雨水會沖刷土質墳包和墳包周圍,如果是暴雨,墳包會被沖出坑窪,周圍低的地方會積水,積水會滲進墳墓,腐爛棺木,特别是一些動物會在墳包或墳包周圍掏洞,地面的雨水就會灌進墓坑,損壞棺木,所以,跟墳頭添土一是擔心天長日久墳包消失,找不到墳墓,二是為了防止雨水灌進或滲進墳墓,導緻棺木快速腐爛。
那麼,給墳包添土應該是清明節那天還是清明節前一天呢?
我們首先要弄明白清明節前一天是什麼日子。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因為清明節大多數都是4月4日,所以,寒食節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3日,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寒食節就是4月3日。
其實,清明節并非一天,寒食節也包括在清明節之内,是清明節的一部分。這一天也稱作“一百五”,就是冬至到寒食節共105天。有的地方上墳掃墓在這一天,這一天要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而設立的。介子推曾經割掉腿上的一塊肉讓重耳吃,重耳做了晉文公後讓介子推做官,介子推死活不肯,背着母親躲進深山,重耳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其母親被燒死山中,為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禁煙火,隻吃寒食。
但更多地方掃墓添土都在清明這一天。民間還有習俗,如果是老墳,都要提前掃墓,如果是新墳,則在清明這天祭掃。祭掃的時間是早上8點到下午6點,晚上不可祭掃。
(一)、如果是沒有過三周年的新墳,一般不要求添土,一是因為新墳比較完整,二是新墳不宜動土。
(二)、給墳頭添土不能随便添。隻能在墳頭左右兩邊添土,墳頭正前方和墳頭背後不能添土(如果有塌陷和洞可以填)。因為墳墓一般和蓋房子一樣,坐北面南,棺木也是頭在南,腳在北,在墳頭正前方是逝者的頭,後面是腳,不能在頭上和腳上添土,否則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是謂大不敬。
(三)、那麼,在哪裡取土?和添土一樣,墳頭正前方和墳包後面不宜取土,因為這兩個地方是死者的頭和腳的位置,絕不能挖土。也在左右兩邊取土即可。
另外,墳頭添土也相當于人間修房子,房子破舊了,漏雨了,修一修,而不是推倒重建,所以添土不可過多過厚,能蓋住地皮即可。當然,如果出現坑窪塌陷坑洞,則一定要填好。
還有添土的時候,要用鐵鍁面朝上把土撒在墳包上,不能面朝下把土扣在墳包上,這是大忌,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以上是清明節掃墓添土的一些看法,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有什麼當地風俗,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