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喜歡沉默?”
高贊的回答是:“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
成年之後,你就會發現,身邊很多人,不合群,也不喜歡說話。他們就算是在群體裡,也是默默無聞的樣子。
如果你以為他們是沒有出息的人,不值得交往,就大錯特錯了。對他們高看一眼,學習他們的優點,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01
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說話,而是一言九鼎。
東晉時,有一個畫家顧恺之,行為有些“異常”。
比方說,他畫了一個人物,好多年都不會畫眼睛。他幫大臣裴楷畫像,額外添加三根胡須,還說“特别傳神”。
有一次,瓦棺寺要擴大規模,召開大會,就号召大家募捐。
你給十元,我出百元,寺門口,好不熱鬧。
顧恺之走到門口,揮筆寫下“我要捐一百萬”。
和尚們很疑惑,一個窮酸的畫家,去哪裡拿錢呢?顧恺之不慌不忙,在牆壁上作畫,并且把院門關起來,不讓人看。
過了一個多月,顧恺之傳話出去:“第一天來看畫的人,給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給五萬,第三天來看的人,随意給......我準備畫維摩居士的眼睛了。”
方圓百裡的人,還有一些遠方的官員、富豪,專程來看顧恺之畫眼睛,給的善款,超過了一百萬。
俗話說:“無信則人危,無法則國亂。”
如果一個人說了話,但是做不到,以後說再多的話,也是廢話而已。因此,說話之前,要有籌劃,看看自己有沒有說謊,是不是可以做到,說話之後的結局如何。
說話不多,也喜歡一個人獨處的人,其實是在獨立思考而已。
在不知怎麼辦的時候,我們總是強迫自己“靜一靜”,然後就會想到辦法。再開口,就是解決困難了。
把“靜一靜”成為常态化,為言語負責的精神,會體現得更加淋漓盡緻。在外人看來,你不說話,或者忽然就“啞”了,是奇怪的,但是你卻心中有數,見怪不怪。
02
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遠離三觀不同的群。
也許,你會這樣認為:不合群的人,總是形單影隻,拒絕所有的應酬,工作中也習慣了獨斷,很少和同事交流。
事實上,不合群是一種态度,并不一定消失在群體裡,或者是一個人獨居深山,不問世事。
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從小就顯露了不合群的征兆。
他十一二歲時,和母親去親戚家赴宴,大家都打扮漂亮,聊海闊天空的話題。唯獨他很冷漠。母親覺得沒面子,要他說點什麼。
他說:“這不是我的志向。”
從鄭玄的人生曆程來看,他并不拒絕群體。
少年時期,他先後在張恭祖、馬融等人名下讀書;成年後,去多地遊學,還辦了學堂,親自講學。
到了中年之後,他回避“亂世”,從此閉門寫書,研究學術。他對《毛詩箋》《周禮》《儀禮》《禮記》等書,進行了注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你走東邊,去看日出,别人要去西邊看風沙,為什麼要強求自己,跟在别人身後呢?
時局不同,年齡不同,你的三觀也會有所改變,并且你很可能和時代“格格不入”。要是你強求自己合群,肯定會很難受。不如遠離群體,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過一段時間,有同層次的人來交往,人生就熱鬧一些了。
簡單來說,聰明的人,能夠“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還能夠“自立門戶、自己拉山頭”。
對于當下所在的群,可以做到“邊走邊扔”。當自己的層次變高了,把低層次的群,就放棄了。當群裡的人都“變味”了,就可以果斷退出。
比方說,以顯擺成績為主的同學群,就不适合經濟狀況不好的同學;遇到互相拍馬屁的工作群,最好是隐藏自己。
03
不愛說話的人,不是沒主張,而是遠離“人多嘴雜”。
《增廣賢文》裡寫道:“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當一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的時候,就會被别人利用,起碼會抓住話柄。
在《醉醒石》第三回裡,有一個錢秀才,以教書為生。
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他娶了财主家的女兒淑娘為妻。
淑娘每天悶悶不樂,因為她在出嫁之前,許配給了一個叫湯小春的男人。隻是長輩出爾反爾,逼着她嫁給了錢秀才。
有一天,錢秀才請了一群成年的學生喝酒。把夫妻之間的大小事,和盤托出。
一個叫餘琳的學生,鬼精似的,趁着夜色,假扮成湯小春,把淑娘騙走了。錢秀才的姻緣,也因此消散。
人多的時候,聲音最大的人,也最容易惹禍;那些躲在角落裡,看“戲”的人,才能明哲保身,還有機會抓住别人的話柄,反制于人。兩者對比,誰對誰錯,就很明顯了。
我們可以聽到别人的言語,但是聽不到别人的“心聲”,隻能靠“悟透、判斷”。因而,做一個不起眼的“群居人”,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04
漫畫《夏目友人帳》中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裡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習慣獨處的人,内心是豐富安靜的,并不寂寞;使勁往群裡走的人,内心是躁動的,看人臉色,聽人瞎說,自己胡言,反而很寂寞。
做人,要從心所欲,别讓自己淹沒在人海裡。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