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水庫施工現場(資料圖片)
60年前,20多萬建設者戰天鬥地,修建密雲水庫,如期實現“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标,創造了人間奇迹。一起展開一封1960年春節寫于水庫建設工地的家書,聽水庫建設者講述他們的故事。
敬愛的媽媽:您好!
轉眼又快過春節了,我先向您和弟弟妹妹們獻上一份祝福,祝你們節日快樂,同時無奈地要和你們說一聲對不起,今年的春節不能回來和你們一起度過了。
去年,密雲水庫工程在黨的領導下,以最快的速度跑在洪水的前面,取得了汛期攔洪的巨大勝利。我真的沒有想到,這樣浩大的工程,施工不到一年,就能發揮攔蓄洪水的作用,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一年來許多事實證明,隻要有“鼓足幹勁、力争上遊”的指導思想,有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勇氣,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水庫實現攔洪,隻是整個水庫工程勝利的開端。全體水庫建設者并沒有由于攔洪勝利而有絲毫松勁。現在大家正在鼓足更大幹勁分秒必争、寸土不讓地全力突擊搶工,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工效、最好的質量為提前完成全部水庫工程而英勇奮鬥。工地上有句響亮的口号“不想爹不想媽,修好水庫再回家”,所以,我也不能成為後進分子,一定要争取像“單臂英雄”李世喜那樣成為工地的标兵……
密雲水庫工程應該今年就會完工了,将供給京、津地區大量的電源;兩三年内可以年産8萬噸鮮魚,100萬隻雞、100萬隻鴨和大量的商品肥豬。能參與到這項偉大的工程,我感到非常自豪!
最後,祝你們身體健康、春節快樂!
兒子連恒敬上
這封家書的作者羅連恒老人,今年已有81歲高齡,這是他于1960年春節前夕寫給母親的家書。
1958年,密雲水庫較計劃提前近十年開工興建。水庫工程浩大、建築物多、地質條件複雜,由河北、北京等地民工及解放軍共二十餘萬人共同修建。“修密雲水庫是好事兒啊!”當時隻有十八九歲的羅連恒主動找生産隊報名,跟着同鄉一起來到密雲水庫的建設工地。“哪兒都是人,到處都是工棚,北京的、秦皇島的,用現在的話說,京津冀全來了。”
當時參加水庫施工的民工以區縣為單位組建支隊,支隊設支隊長和政委。由區縣有關負責人分别出任支隊政委、隊長,帶隊進駐工地,組織管理施工。支隊下設團、營、連、排、班。以連為基本施工單位,支隊設秘書、組宣、工程、供應、保衛、衛生等六個科。羅連恒就是當時密雲支隊五團的工人。
剛開始修建水庫時,并沒有機械化,推石頭、挖沙石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大家都鉚足了勁。“我那時候是第一批去的,先到橋子莊修路。路修完了回到家休息十三天,再去密雲水庫,頭一次是實習,第二次去便正式工作了。”提起自己當年的工作,羅連恒到現在依然記得十分清楚:“當時沒有什麼機械化設備,石頭都是一點一點用大筐背上來的,有的是靠手推車。”按照工作分工,他長期在隧洞内工作,風鑽工打洞、支柱工支撐、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冒着塌方危險,他和戰友們互相鼓勁,誰也不喊苦、不說難。
當時,工地上組建了很多民工團,經常進行“比武”。“都是年輕的民工,幹活時那熱火朝天的勁兒,你們現在可能都想象不到,我們那會兒哪知道累。”羅連恒說。他記得當時有個穆桂英隊,全都是女同志,負責挖掘潮河入庫口。他們隊員時常會和穆桂英隊開展勞動競賽,你挖一鏟我就挖三鏟,你扛一筐我就扛兩筐。“一有任務,叫誰去誰就去,任勞任怨,不計報酬。”
物資匮乏,大家自力更生,開動腦筋,自己動手搞技術革新,提高勞動效率。羅連恒在信中提到的“單臂英雄”李世喜,便是湧現出的勞動模範之一。
當時,李世喜帶領22名青年組成突擊隊,負責運土上壩,定額是每人一天運5方土。開始時,他的小車隻能裝三四百斤,緊緊張張忙乎一天也完不成5方土的任務。後來他開動腦筋想辦法,改裝和加大小車的容量,一趟能裝七八百斤。可是問題來了,因為他隻有一隻胳膊,不大容易掌握重心,有時翻車而影響速度。他又把挂在肩膀上的小車襻帶加寬,以減輕手扶的重量,同時又在車子兩側的下方各加兩三個土筐,使重心下移,這樣推起來既穩妥又能多裝土。突擊隊員們也學習隊長的樣子,實幹加巧幹,紛紛改進小車和操作方法,不僅突破了定額,而且提高工效一倍多,“李世喜精神”傳遍了工地。
修建水庫不僅工作任務重,條件也非常艱苦。民工們大多是自帶口糧、工具,連住的工棚都是自己搭建的:“在北白岩的時候,房子是搭的架子,兩層席,上頭是油氈一鋪。睡的炕就是在地上挖個水溝把土培上來。再一人給一把鐮刀,上山割黃米草,炕上墊上草,鋪上席,就是我們睡覺的地方。沒有取暖條件,但是也不冷,就是睡覺的時候你擠我、我擠你,晃來晃去。”
幾年時間裡,羅連恒與戰友們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我們支柱工是一個排,一共分三個班,一回上一個班。一個班大約得十三四個人,全部住在工棚裡。”當時,所有工友在工地上一起吃飯,怕幹活太累又吃不好,各夥食單位還自己養豬為工人們改善夥食。工友們還自己帶來菜籽,種植青菜,解決部分蔬菜的供給問題。平時,他們也會在工地上開展小型多樣的文娛活動,大家自編自演工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趣人趣事,鼓舞建設士氣。
“我們長時間在外工作,基本不回家,過春節都不回去。當時有一個口号:不想爹不想媽,修好水庫再回家。”最令羅連恒印象深刻的,要數1960年的春節。
那年除夕夜,工地上異常熱鬧,雖然沒有張燈結彩的裝飾,但節日的喜慶絲毫不減。忙碌了一天的工友們聚在一起,笨手笨腳地包出形态各異的餃子。“我們一個班在一塊包餃子,有的人會包,有的不會。包完後,十多個人就用大炕席把餃子兜着,擡到食堂去。到食堂裡集體煮,煮完了再用盆端回來一起吃。那樣的年夜飯,超乎尋常的香。”由于不能回家,在春節前夕,羅連恒動筆給母親寫下這封家書。
密雲水庫建成後,羅連恒又先後去東北、四川等地工作,1984年調回密雲水庫管理處當司機。後來,他的兒子、孫兒也都相繼選擇來到水庫工作。“你們趕上了好社會,趕上了好政策,我們家祖孫三代都為密雲水庫工作,一定要把水庫守好。”羅連恒時常這樣叮囑他們。
曾經的少年,如今已是白發老人。時至今日回首那段熱血燃燒的歲月,依然讓羅連恒有太多的自豪和激動。飲水思源,密雲水庫建設者們開拓進取、迎難而上、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永遠不會被忘記。(孟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