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壺,可謂是紫砂器中的王者,深受人們的喜愛。由陳曼生依照元代瓢器設計的石瓢壺,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啟傳奇之旅,魅力恒久不衰。
石瓢壺的每一種變化,都獨具美感,牽動愛壺人的心。今天我們從古至今,依次來看石瓢壺的發展演變,看你最鐘情哪把瓢?
一、陳曼生石瓢
陳曼生與楊彭年的相遇,注定了紫砂史上的不朽篇章,而石瓢壺是這不朽篇章中最耀眼的明珠。
▲陳曼生銘 郭頻迦書畫 石瓢
壺身刻繪一縱恣峥嵘的穿眼奇石,另一側行書刻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署款“老曼銘、頻迦書”。
白石者,乃白石茶也。《雲林遺事》記載:“倪元鎮素好飲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何真粉成小塊如石狀,置于茶中飲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桐君,相傳黃帝時人,嘗采藥求道,行醫濟世,在浙江桐廬縣,東山灣大桐樹下,結廬栖身,有問姓名者,但指桐下茅廬以示,時人尊稱為桐君。
品飲清泉白石茶,何以定要相邀桐君一起品飲呢?
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以茶解毒,但沒有煎飲過,桐君記錄茶事,卻沒有品過茶的滋味,現在要品飲倪瓒創制的,這種白石茶并得其真趣,自然要邀請這位“有錄哪知味”的桐君了。
▲曼生石瓢 唐雲八壺精舍藏品
▲石瓢提梁
二、瞿子冶石瓢
瞿子冶聘請壺藝名家楊彭年、申錫、吉安等制壺,在壺上書畫并親自镌刻,稱“書絕、畫絕、壺絕”三絕。子冶石瓢是最著名的代表之作。
▲申錫制 子冶銘茶熟香溫款石瓢
▲吉安制 子冶通刻梅花石瓢
▲吉安制 子冶刻清溪泛舟圖石瓢
這件山水子冶石瓢,為目前已知唯一刻畫山水的子冶石瓢,堪稱孤品。
壺身一側,刻有煙波浩渺,垂柳數條,一艘小舟蕩漾水上,雖無筆墨點染皴擦,卻深得風骨,寥寥幾筆,寫意傳神。
另一側行書銘“秋雨乍開霁,夕陽明柳絲。扁舟無槳蕩,來生祗憑伊。子冶。”蓋銘“笑山二兄茶具。南台畫,子冶題。”
▲吉安制 子冶銘詩文竹石圖石瓢
壺身一面刻繪竹石圖案,刀法淩而不亂,竹骨剛健有力,竹葉清明秀麗,金石之味溢于壺身。
壺身另一面刻繪“雪英、寸金、雲葉、金錢、玉華、 蜀葵 宣和茶錄”諸字。
《宣和北苑貢茶錄》,是宋代熊蕃所著,記錄宣和年間,北宋貢茶的相關解說。壺身的幾種茶葉是宣和二年和宣和三年間,進貢的最為名貴的團茶品種,深受宋徽宗的喜愛。
三、行有恒堂石瓢
▲吉安制 行有恒堂 梅花詩文石瓢
行有恒堂,是清朝第四代定王載铨的私人堂号。行有恒堂款紫砂器多為道光、鹹豐年間,精工細作,工藝上乘,也代表載铨的審美情趣,具有宮廷禦用之風。
四、玉成窯石瓢
清晚期紫砂名家何心舟、王東石,在浙江慈溪(今甯波市江北區)創辦了著名的玉成窯。
并由梅調鼎、任伯年、胡公壽、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金石書畫家、文化名人參與,是藝術素養極高的藝術創作團隊。
玉成窯制器極力追求曼生壺的文人味道,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名噪一時。
▲何心舟小石瓢 底款曼陀華館
▲何心舟石瓢 底款日嶺山房
▲艾農書 王東石制 何心舟刻石瓢
底款陽羨王東石制
五、陳光明石瓢
陳光明活躍于清末民初,也曾在上海仿古。顧景舟評價說,當時上海仿古的紫砂藝人中,陳光明的手藝最高。遺憾的是其所制壺器流傳至今的甚少。
▲陳光明 段泥石瓢
▲陳光明 段泥石瓢
六、顧景舟石瓢
顧景舟最為著名的,就是五把傳奇的大石瓢壺,除此之外,顧景舟大師還制作了子冶石瓢、矮石瓢、小石瓢等。
▲顧景舟大石瓢之唐雲石瓢
▲顧景舟 矮石瓢
▲顧景舟 矮石瓢
▲顧景舟 小石瓢
七、裴石民石瓢
八、徐漢棠石瓢
▲四世同堂
▲四方開片高石瓢
九、呂堯臣石瓢
▲冰片石瓢
每個愛壺之人,如果沒有幾把鐘情的石瓢,将會是多麼大的遺憾!有心愛的石瓢壺常相伴,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