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名詞的寓意,就是中央之國。自秦始皇之後,雖然有短暫的分裂,但是中國基本上都還是保持大一統的局面。
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文化經濟,在當時的世界,都算是一流的文明繁榮國家。也因為當時的中國文治武功猶如夜空的皎月一般,使得四方的國家都感受到華夏之光。
鴻胪寺
從如今中國周邊國家遺留下來的中華文字和文明古迹,都足以證明,中國這個國名當之無愧的,四方國家來中國瞻仰華夏文明之光。
中國為了迎接當時的四海之國來中國朝賀,也别設立了專吏負責此事,而負責此事的人也被列入了官卿之位,特别是在明朝,還特此設置了鴻胪寺這個機構,更好的将外交的事情處理好,以彰顯大國的風範和風度。
很多人都知道六部中的禮部是掌管外交的事務,那這個鴻胪寺又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鴻胪寺的曆史首先,我們先從“鴻胪”這個詞來看看,究竟是什麼意思。“鴻,聲也;胪,傳也”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就是聲傳之意。
鴻胪寺牌序
“詳考大鴻胪名定于漢者,非昉于漢也,周官有行人掌大賓客之禮,胥掌蠻夷閩駱之國,使秦官有典客掌握諸侯及歸義蠻夷,即是官也。”
由此可見“鴻胪”這一詞,在漢朝時期就有了,也是中國最早主管外交和番外事務的專職政府工作人員。
漢景帝時期,把大鴻胪這個官職改名為大行令,在武帝時期,這個稱呼又被改回大鴻胪。所以在整個漢代時期,鴻胪這個官職幾乎總覽“九賓之儀”。
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鴻胪機構,主要的功能是客館,說白了,這就好比現在的國家賓館,主要是讓一些外國使節住宿和吃飯。而北朝的鴻胪寺則是負責國家的一些吉兇的祭祀活動。
唐代鴻胪寺禮賓壁畫
在隋唐時期,也開設了鴻胪寺,主要的任務是負責“藩客和吉兇吊祭”可以說隋唐時期的鴻胪寺,是将南北朝時期,北朝和南朝鴻胪寺的功能合二為一。
到了宋朝時期,鴻胪寺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待朝貢的使臣,給賜送迎及國之兇儀,同時還有祭祀祠廟等諸多共用。鴻胪寺下面,又設置一些驿所和禮院,各自接待各自負責的區域。一直到南宋時期,因為減少了大量的土地,為了儉省開支,就将鴻胪寺徹底的規劃進了禮部。
元朝時期,就沒有鴻胪寺的設置,禮部掌管“引見諸王,和諸番。還有各省四方以及海外的客人。
可以這樣說,鴻胪寺這個機構在隋唐之前的功能比較單一和模糊,等到了隋唐時期,因為國家富強,無論是對外戰争還是國内的經濟繁榮都堪稱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因此也和世界各國的交流就比較多。鴻胪寺就逐漸由一個掌管國家祭祀的部門,轉變為專門處理對外事務的負責人。
明代的鴻胪寺明代的鴻胪寺,本來叫做侍儀司,因為明朝是打敗由蒙古人建立起來的明朝,因此明朝俸自己為華夏正統,所以就将侍儀司改為曾經最早被稱呼于漢朝的鴻胪寺。
改名鴻胪寺後,該司設置官員六十二人,最高的長官一人是四品官階,最小的官職的叫做序班,有五十人,都是最小的從九品官員。
明代鴻胪寺
明成祖朱棣發動了奪取皇位的戰争當政之後,身處南京,時刻感覺到不自在。于是就下令全部遷都北京,國家的各部門也随之來到了北京。于是就出現了兩個鴻胪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南京。
南京作為陪都,雖然北京有的部門這裡都有,但是畢竟不是真正的京城,所以很多的機構也是從精從簡。
南京的鴻胪寺,雖然相比較北京的編制迷你了一點,但是依然從事禮儀和接待外國使臣的工作。
鴻胪寺序班牌
可以這樣說,南京這個陪都,雖然很多的部門是虛職,但也隻有兩個部門是實的,一個是南京兵部(掌控南部的兵馬),另一個就是南京的鴻胪寺。
鴻胪寺的具體職責鴻胪寺的職責之--就是引導之儀
在皇上的生日(萬壽節)這天,鴻胪寺的官員就要幾乎全部出動,各司其職。有的指揮搬運東西,有的負責安排接待,有的負責擺好水果食物,有的主持慶典的程序。
據曆史記載,萬曆三十年主辦的萬壽節慶典,鴻胪寺就出動了将近五十六人來維持慶典的召開和運作。
但是到了天啟四年的的萬壽節,則參加此慶典的鴻胪寺官員人數隻有幾十人,由此可見,随着大明朝廷的日暮西山,伴随而來的也是國家活動的禮儀手續減少,鴻胪寺的人員也出現大量的減少,反映出國家已經開始再走下坡路,出現了末世之兆。
鴻胪寺的職責之二--教授官員禮儀
中國一直有這樣的一句話“不知禮,無以立也。”我們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十分重視禮儀,這種禮儀表面上看似是要教會人們該如何知禮,懂禮,其背後的本質,是要體現出國家的倫理政治關系。而這種倫理的先後,則是維護國家運轉的重要基礎。
鴻胪寺建立之初,就有負責教導新上任的官員該如何行禮的職責。比如每次殿試之後,放出榜單,應試的考生就知道自己的名次,新中的進士,在放榜後,就會接到鴻胪寺的通知,統一到寺内接受禮儀的培訓。
明代鴻胪寺内部人員所配
在此之後,就會入宮拜謝朝廷。鴻胪寺的另外一個教導禮儀,就是所有外國的使節和外夷官員,如果要面見天子,就都必須到鴻胪寺的署内的大廳。由專門負責禮儀程序的官員教導,如果其禮儀不能按要求做到,就會取消面見天子的機會。
鴻胪寺的職責之三--糾舉内容
估計很多人都記得,在上小學和中學的時侯,學校的大門旁都會站着兩個到三個同學,專門負責監察學生的儀表和是否帶着紅領巾和團會的。如果儀表不符合學校的标準,此學生所在的班級就會被扣分,或者取消優秀班級的評選資格。
鴻胪寺的糾舉内容,就和我們學校以前的監察學生儀表的行為差不多。在明朝,皇帝就讓鴻胪寺糾舉文武百官入朝的禮儀,因為朝儀是國家的大禮儀。崇祯二年,十一月一日,這天的上朝,就有鴻胪寺忽然監察上朝官員的儀表禮儀。
“凡是朝參,有面生可疑之人及無牙牌的,着弩住,請旨發落并與嚴饬。”
在實際上朝的時侯,大概早上四五點鐘就要上朝,而且在朝堂上,基本上都是站着。都是大老爺(能上朝的官員,就算在北京,官階也是相當高的)平時都嬌慣習慣了。
站這麼長時間,自然很多官員心生懈怠,而且很多時候,大部分的官員都是站着做陪襯,幾乎沒有發言的機會。
于是一些資格年輕的官員站在後面的,就會經常交頭接耳的說話,面對朝廷後面的官員喧鬧,讓皇帝感覺很不舒服,就下令鴻胪寺派出官員,在朝堂上嚴肅朝儀。
還有一個糾察内容就是對官員服色的監察,明朝的官服分為公服,吉服,素服。這三種服裝,百官在不同的場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
在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為帝的時侯,就對國家的很多的行為立下規矩,什麼人做什麼事,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具體的規定。
比如,在春節,皇帝的生日,冊封,頒诏,領诰就應該穿官服。陪同皇帝去天壇和地壇祭祀,就要穿祭服,上朝議事,就要穿公服。
參加節日慶典,就要穿吉服。當然了,很多官員都是各司其職,這麼多規矩不是每個衙門都知道。于是在各種場合之前,都會安排專門的人,去各個衙門通知第二天穿什麼樣的衣服,這樣就很少會出錯。
鴻胪寺官員的構成在明清之際,很多的官員都必須要求是進士出生,特别是翰林院,就必須是進士出生。而且還必須是二甲的前三十名,否則想都别想。
鴻胪寺卿
但是鴻胪寺的官員就出生複雜了,在明朝三十三位鴻胪寺一把手中,就有十七個是進士出生,六個師監生,生員三個,舍人一個,禮生一個,儒生一個。
而且這些人,大部分都屬于北方人,且都是内部調動,從少卿變成卿。所以可以這樣說,鴻胪寺對于北方的考生可以說是一個晉升的好出路,且對學曆要求不高。因為隻要是監生和生員都有資格在此做一把手,由此可見這個衙門的水也是高低不同。
總結明代的鴻胪寺,即是國家禮儀規範的實施操作者,同樣也是處理外交和接待外國人士的國家行政機構。鴻胪寺的建立,對于國家禮儀的建設,和維護國家禮儀尊嚴,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曆史地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