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光緒十五年修訂的《禾坪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峭山生于唐懿宗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閣學士。黃峭山共娶上官、吳、鄭三氏,生二十一子。為保全家族,晚年的黃峭山命三房各留長子一人,其餘兒子各帶家産一份、《黃氏家譜》一套,各自外出謀生,并寫詩一首:“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随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作為日後黃氏後裔相認的憑證。至今海内外黃氏後裔相認,仍皆以背誦此詩為憑。
南宋時期,黃峭山第十四世孫黃默堂輾轉遷徙,來到下沙開基立村,成為下沙黃氏的一世祖。黃默堂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卒于南宋理宗淳佑八年(1248年)。墓位于現深圳市内蓮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該墓2002年9月15日公布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更多關于黃氏資料請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村内現存的九世祖“黃思銘公世祠”始建于明代,現為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下沙黃氏從黃默堂算起,現已傳至第29代。
《黃氏家譜》中載有家訓十條,第三條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應立祠堂,置祀産,春秋時節令我族人鹹集祠堂,舉行典禮,弘揚仁孝之德,除卻蠢愚之念。
下沙黃氏子孫牢記祖宗遺訓,年年祭祖,世代相傳,形成習俗。并由簡到繁,由最初簡單的祭拜,逐步發展為成熟、完整的祭典儀式。
下沙黃氏祭祖習俗始于黃默堂到下沙立村時。最初的祭祀較為簡單,隻是按照先祖黃峭山《駿馬》詩中“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的遺訓,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重要節氣和春節、重陽等節日在祖宗牌位前擺上水果、點心、肴馔等進行祭拜。
南宋淳佑年間,黃默堂去世後,墓廬建于下沙村北的蓮花山,下沙黃氏有了祖先墓地,才開始每年春秋兩季到墓地祭祖。更多關于黃氏資料請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當時黃氏到下沙時間還不長,正處于創業初期,人口少,家底薄,生活艱難。因此祭祀規模小,供品不多,儀式也不完整。主要是在墓前燒香、跪拜、祈禱,沒有正式的祭文和各種執事人員,供品隻有肴馔、酒、香燭、紙錢等少數幾樣。
到第九世祖黃思銘時期,下沙黃氏家族進入重要發展時期,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農耕和養蚝業都已接近近代規模,後來六個自然村的雛形也于那時形成。整個下沙村已經基本成型。在黃思銘的帶領下,墓地祭祖開始趨于儀式化,有了主祭人,有了三跪九叩的儀式;祭祀規模也逐漸變得宏大,參加祭典的人數大大增加,供品越來越豐富,并出現了金豬(烤豬)等獸類供品。黃思銘為黃氏家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黃氏家族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黃思銘去世後,其後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墓地、祠堂等祭祀場地基本完備,每年春秋兩季,墓祭、祠祭的祭典儀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續至今。
下沙黃氏宗親祭典以“敦親睦族,弘揚祖德”為宗旨,每年分春秋兩次進行。春祭時間為每年清明前,秋祭時間為重陽節。更多關于黃氏資料請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其中拜墓為農曆九月十五日,拜祠堂為九月十六日。祭祀地點為蓮花山的黃默堂墓地和村内的“黃思銘公世祠”。
下沙黃氏宗親祭典,是祭祖習俗代表,其曆史悠久,形式規範,保存完好,影響廣泛,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2007年6月,下沙傳統“祭祖儀式”,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