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
今日小寒。小寒來臨,預示着很快進入“三九”。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人生有時就如變化的天氣和節氣。“寒”既是文人抒情、寄寓的重要意象,也是中國畫創作的重要表現意象之一,尤其是山水畫在煙雲騰遷、古木逶迤中,總有一種幽幽的寒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過于五代至北宋時期一代宗師李成的《小寒林圖》。此外,從古至今以“寒林”入畫的作品還有如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郭熙《寒林圖》以及元代曹知白、明代文徵明、近現代吳昌碩、吳湖帆等都有作品存世。
時至仲冬,夜晚的寒風勁吹,更加滲人,把遮擋的雲層吹得幹幹淨淨。滿天星鬥忽然變得異常醒目,清澈而又透明,讓人感覺星光璀璨、熠熠生輝。這正是小寒來臨的前兆。
小寒來到,似乎一下子就将整個冬天弄得生硬凝滞、了無生機,人也變得寂寞難耐、局促不安。其實不然,小寒看似凄冷、寡淡,卻也不完全是。一個“小”字,便将以朔風、冰霜和雪花為代表的酷寒嚴冬緩解了幾分,增加了些許輕靈和調皮。若把“小寒”當作女孩子的名字,那是最合适不過了,顯現出嬌小玲珑的氣質,就如同“小雪”,透露出楚楚動人的意味。
北宋 李成《小寒林圖》(局部)
一如雨雪并非僅僅存在于自然界,“寒”字也是日常應用和文人抒情、寄寓的重要意象,諸如寒士、寒儒、寒門、寒舍、寒荊、寒衣、寒具等。唐詩中有“郊寒島瘦”的說法,孟郊和賈島二人以苦吟著稱,詩風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有一個詩人名叫“寒山”,隐于天台山寒岩,是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在國内名頭不響,但在國外比李杜更有知名度。唐詩中頻頻出現有關“寒”的字眼,如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等。“寒”和窮、絕等字眼存在某種對應之處,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人生大不如意,處于一種孤獨不遇的狀态,面對可能的窘境,心生寒意,感到寒心。起意于冬寒,古人見面問候起居的客套話便叫“寒暄”。衣衫薄是“寒”,人情薄更“寒”。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特點,起于物質,終于精神,起于外表,終于内心。
北宋 李成《小寒林圖》
“寒”也是中國畫創作的重要表現意象之一,尤其是山水畫在煙雲騰遷、古木逶迤中,總有一種幽幽的寒意,沁人心脾。荒寒不僅被視為中國畫的基本特點之一,更是被當作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乃是文人畫審美趣味的集中體現。荒寒特質為中國畫所重,與水墨山水的勃興有關。中國畫家愛畫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枝,都有一層寒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過于五代至北宋時期一代宗師李成的《小寒林圖》。近景有松樹數株,枝幹挺直,樹杈虬曲多姿,林木籠罩于煙霭霧氣之中,其後為平遠景色,遠處山巒聳峙,隐現在煙雲中。前隔水有宋高宗題“李成小寒林圖”。李成追求荒寒境界,确立了這一情調在中國畫中的正統地位,畫史上多有論及。難能可貴的是,李畫中的寒境不似關仝那樣陰冷可怖,而是把荒寒和平遠融為一體,伴着蕭疏、甯靜、空靈、悠遠,極富特色。李成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世稱“李營丘”,師承荊浩、關仝,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喜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
在後世曆代書畫家群體中,對于李成《寒林圖》,都會有意加以模仿,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演變成一個系統,從畫家的單件作品演變成一個“體系”。這是繪畫史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值得關注。其實在書法史中也存在類似現象,最典型的如王羲之《蘭亭序》,曆代有數不清的人熱衷于臨摹,最後就變成了“蘭亭學”。不管是詩文,還是書畫創作,通過臨摹或模仿,完成自我創新,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延續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和方法。
清 乾隆 題耑 李成《小寒林》
明 王铎 跋李成《小寒林》
最遺憾的是狗尾續貂的乾隆題詩:“飒沓疏林平遠山,寒晖照暎鬓眉間。寥天釀雪風雲作,客路侵冬車馬閑。宋畫猶存唐代法,小題從識大家顔。憶曾古北塗中值,阿那松邊得句還。”乾隆這種喜歡亂題亂寫而沒有自知之明的心理,除了“霸占”和“喜好”的狂熱外,主要是一種失控的表現欲,以及“強作知己”的自大。毫無疑問,題詩破壞了荒寒蕭瑟的意境,好在還是有所收斂,字數和字形稍稍控制了一下。可能覺得不過瘾,加上題耑“小寒林”三字。平心而論,大字比小字要好,有些氣勢。雖是淡墨,筆路清晰,饒有風韻。隻是與早一些的王铎題跋不知不覺形成對比,就落了下風。王铎出人意料地用了顔楷大字。與乾隆題字對比,當然是“不對稱”的。令人感慨的是,同樣是宗法二王,王铎學羲之而有“後王勝前王”的贊譽,乾隆是趙孟頫的信徒,最後成了學王羲之的“二道販子”。王铎和乾隆都寫顔字,高下立判。王铎的成功在于把握和表現了篆籀之趣,學顔楷而有行意,别具一格。“丙戌仲冬夜間同吾裡岕庵觀,為爾唯詩丈題。”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王铎與朋友一起賞讀《寒林圖》,立馬就有一種“帶入感”,心有戚戚。“丙戌”是1646年,王铎55歲,此時已經降清,境遇堪悲,噤若寒蟬。
北宋 李成《寒林騎驢圖》
李成還有一件《寒林騎驢圖》,乃是宋畫中罕見的大立軸。畫的是白雪寒冬,長松之下,一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後有童仆相随。畫面隻有近景和中景,遠景掩于古松之後,未落一筆,卻氣象蕭瑟,境界幽深。此幅松樹用銳利的尖筆勾畫松針,體現了李成“豪鋒穎脫”和“畫松葉謂之攢針”的特點。同樣也是“寒林”題材,因為騎驢人的添加而從單純的畫景轉變為對人的關注。這就是中國畫乃至中國文化的特點。畫面中的人物不管怎麼小,一定是整個畫面的中心和關注的焦點。這張畫曾經張大千收藏,上題“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以張大千的恃才傲物,推崇李成為“天下第一”,可見李成絕非浪得虛名。這張畫除了寒林景色,更主要是這個孤獨的騎驢人。文人偏好驢而非馬,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現象。武将征戰,疆場厮殺,都是高頭大馬,驢則意味着閑散、悠閑,也有一些桀骜不馴的意味,八大山人的号關于“驢”的,就有“驢書”、“個山驢”、“驢屋”和“驢漢”等多個。
這兩件繪畫作品都是李成的代表作,《寒林圖》尤其受到重視,後世多有模仿,遂成為一個系列。在小寒時節賞讀,别有感觸。李成具有紮實的筆墨功夫,用筆瘦硬清淡,墨色特别講究,首創寒林“蟹爪”畫法及山石“卷雲皴”,畫作簡筆淡墨,氣象蕭疏。中國畫多變的色彩,哪怕一些細微的差異,也會帶給人不同的感覺,主旨不外兩個字——荒寒,由此而在個人内心升騰起一種孤獨感,文人的清高自許等情愫油然而生。
北宋 範寬《雪景寒林圖》
北宋山水畫“三大家”之一的範寬,早年師法李成、荊浩,隐居終南、太華後,悟到“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所繪《雪景寒林圖》為全景山水,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闆橋寒泉。皴法多雨點、豆瓣、釘頭,營造繁複密細之感。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氣勢壯闊偉岸,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讀李成的畫,仿佛是山林的局部,故言之“小”,其實是小中見大,範寬的作品,無論色彩還是氣勢,忽然一變,都有“大”感覺,身處自然天地間。
北宋 郭熙《寒林圖》
宋代大畫家郭熙雖不以專畫寒林著稱,但在這方面有相當的造詣,他是李成之後,把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向表現更加真實細膩的微妙變化境界的人,并賦予強烈的情感色彩。郭熙曾奉诏入宮廷畫院,雖是職業畫家,卻具有散淡的文人情懷。在嚴冬冷冽的寒風中,樹木紛紛蛻下了綠色的外衣。山石用狀如卷雲的皴筆,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巨幛高壁,長松喬木,回溪斷崖,峰巒秀拔、雲煙變幻之景,令人大飽眼福。後人将其與李成并稱為“李郭”。
南宋 佚名《寒林樓觀圖》
南宋佚名《寒林樓觀圖》的構思又發生了變化,對比因素大不同。此圖表現冬日雪後樹木蕭瑟的景緻,寒林中有華美樓閣之一角。沿着湖邊高高架起。遠處的山腳下,還有佛寺和寶塔,在薄霧的烘托下,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宏偉華麗的建築,位于畫面中軸線。大廳内有仕女備辦筵席,鄰次的樓閣,主人正接待先至的賓客。近景寒林下的小徑,兩位騎馬人在仆役護從下,正走往樓中相會。生動的人物形象,為寒冷冬景境增添了生趣與暖意。整幅作品設色淡雅,意境深幽,頗見宋人神韻。
元 曹知白《寒林圖》
元代曹知白《寒林圖》用筆豐腴圓潤,學李成、郭熙而有變化。此圖所繪枯枝蒼勁挺拔,疏落有緻,荒寒蕭瑟,但筆墨帶有秀潤氣。曹知白曾北上大都,不久辭歸,隐居不仕, 飽覽經書和研究道家之說,追求閑适恬靜意趣。此畫即是明證。右上有題字:“僧弟自聞以不得,予畫為恨幾閑,有此不了者,即了與之,然未為佳,他時有得意者為易之。泰定乙醜九日,雲西兄作”。款字筆意近王羲之《聖教序》,間或有章草筆意,濃淡相間,枯潤對比,潇灑和古質兼備。這段款字很多資料解讀為曹知白所題,但存在疑義,因為有“雲西兄作”字樣,不符合自題習慣。兩枚印章,上為“由叟”,很多文章釋為“雲叟”是不對的。但“由叟”是誰,沒有查到,待解。下一方是“聽松齋”,确是曹知白的齋号。兩印風格奇特,印面巨大,與後世八大山人接近。
明 文徵明 仿 李成《寒林圖》
文徵明生病後,李子成撥冗慰問,于是以親筆《寒林圖》回贈。直接寫上了“仿”,款字道:“武原李子成以餘有内子之戚,不遠數百裡過慰吳門,因談李營丘寒林之妙,遂為作此,時雖歲暮,而天氣和煦,意興頗佳,篝燈塗抹,不覺滿紙。比成,漏下四十刻矣。時嘉靖壬寅臘月廿又一日。”這件作品繪于壬寅年(1542)。時隔480年,壬寅年即将到來,真是巧合!訪友名“李子成”,和李成僅一字之差,又是一種機緣巧合!可惜的是,畫面上方又有乾隆的題詩:“山樹不知名,山泉處處清。葉丹飄複止,石白凸川兼平。疏密擅風伯,精神是李成。騷人工寄興,楚湧緬幽情。”不管名家還是無名氏,乾隆都得顯擺宣示一下,令人又好氣又好笑。文氏作品構圖,雖言仿李成,然明顯師法元代倪瓒,筆墨嚴謹工麗,與書風匹配。
明 唐寅《寒林圖》
唐寅《寒林圖》代表了他的山水畫成就。畫面布局嚴謹整饬,筆法嚴謹雄渾,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墨色淋漓,風格風骨奇峭,可見他對自然山川有親身體察,來自個人的真實感受。唐寅早年随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同時參合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融會南北畫派,筆墨潤秀,風格清俊,大家風流,總有不同于他人之處。題詩字裡行間透露出懷才不遇的出世之感:“俯看流泉側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镛。怪雨臨溪傍飛流,萬木碧碧風月清。”唐寅書法學文徵明而能自出機杼,更加儒雅秀美。
明 董其昌《枯木寒林圖》
董其昌《枯木寒林圖》不設色,全以氣勢取勝,筆緻墨韻,拙樸秀潤,神氣充足。畫中前景與後景的照應安排,暗合雲林遺趣,山水樹石,秀逸潇灑,具有平淡而又痛快的特點。從這幅畫可以看出董其昌師法董源、巨然、米芾、黃公望諸家之長,融會貫通于個人的畫中。董其昌擅長書法,善于把書法筆法滲透到畫法之中,從而使他的畫更顯得清潤明秀,具有文人畫的特點。款字寫道:“此仿倪高士筆也。雲林畫法大都樹木似營丘,寒林山石宗關仝,皴似北苑而各有變局。學古人不能變便是籬堵間物,去之轉遠,乃繇絕似耳。”陳半丁在畫面左側有跋語:“思翁畫以北苑為師,名重山嶽,此與倪高士争席,元氣淋漓,用筆超逸”,“餘觀董畫多矣,數十年所庽目,以此為冠”。
明 謝時臣《寒林圖》
明代謝時臣《寒林圖》款字有“臨範仲立畫”,就是學範寬的。但從筆法來看,明顯取法李成,也得力于沈周。謝時臣學沈而稍變,筆法兼有“吳門派”和“浙派”之長。整個畫面透露出蕭瑟荒涼之感,蒼松巨石,水波不興,一切仿佛在嚴寒中凝固了。松木的挺拔,卻展露出不屈的生機。謝氏筆意縱橫自如,有大家氣象,但現在對他的關注顯然不夠,需要重新認知和發掘。
清 王翬 仿 李成《寒林雪景圖》
清王翚仿李成《寒林雪景圖》,完全是一種複古調子。王翚的雪景山水融合了範寬和曹知白畫法。範寬是從壯美角度進行描繪,曹知白則發掘了雪景中包含春意的畫法。此後幾百年間的雪景山水,基本上就是這兩個創作方向。王翚不愧是集大成者,畫出了一幅有清潤韻味的寒林圖,彰顯出一個大師級畫家應有的創作能力。王翚取法曹知白畫風時,發掘了曹畫雪景山林中暗藏春意的“竅門”。曹知白以濕筆淡墨勾畫山石肌理,雪山岩石上就像罩着一層水氣。王翚順着曹知白的思路,把這層水氣誇張,就滋生了清潤之美,寒林中的春意更濃了,遂有了個人風範。
清 吳宏 仿 巨然《寒林圖》
“金陵八家”之一吳宏的《寒林圖》,右邊款字題“偶仿巨然法”,說到根本,仍屬李成一脈。從這件畫作可以發現吳宏執着于追覓宋人筆意。他的很多畫作題款均标明仿宋元某某大家。吳宏山水畫最大特點就是偏重用筆、用墨,山石、枯木的用筆皆可見骨,骨中見韻。對樹木的刻畫中采用濃墨雙鈎法,對山石的處理上采用“直線斫”法,以及頓挫連續的斷線描述房屋的獨特筆墨語言,無一不體現出宋人筆意。吳宏的天賦與着意追求,鑄造了超人的藝術成就,大雅不群的畫風,世所矚目。
近代 吳昌碩《寒林圖》
“海派”畫家中,吳昌碩也有難得一見的《寒林圖》,用筆不再是精雕細刻,而以闊大的筆觸勾勒,燥中帶潤、潤中帶燥的筆道,令人佩服。巨石堅韌地矗立雪中,淩風鬥雪,凝結着雄渾的氣勢,用淡墨渲染了整個紙面背景,筆勢迅疾淩利,絲毫沒有矯揉造作的掩飾,一任筆觸躍然紙上,奪人眼目。一代大師的藝術魄力和膽略,自是無人能及。不能不說,自明代畫家開始,題材雖然類似,甚至想法也接近,但畫面所呈現出來的,不知不覺多了煙火味,關鍵是市場化、世俗化因素的滲透,從詩意也能感受到:“同雲古數但号空,遊到無人鳥亦窮。羨煞圍爐煨芋火,焰騰之地坐春風。”
當代 吳湖帆《寒林圖》
吳湖帆同屬“海派”,與吳昌碩之間還有一些“淵源”。吳湖帆是吳大澂的孫子,吳昌碩曾做過吳大澂的幕僚,多得襄助。值得一提的是,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争爆發,吳昌碩毅然追随時任湖南巡撫的吳大澂出關作戰,戰敗後亦繼續為吳大澂戎幕,實為同經國難之誼。吳湖帆《寒林圖》題道:“營丘李夫子,天下山水師。縱筆寫寒林,千金難易之。”一句“天下山水師”,再次證明李成在繪畫史中的地位。最有意思的是“辛巳夏日,餘《寒林圖》漫書舊句題空”,言下之意,吳湖帆是夏天來賞讀《寒林圖》,忽然感慨而題詩,屬于“反季節”的活動,别有一番情趣。吳湖帆是大收藏家,圍繞着在中國書畫史上占據正統地位的文人畫展開。這一點和董其昌類似,以收藏促書畫創作,不強求個性而自見個性。
近代 吳昌碩篆書橫幅“波磔流芬”,丁巳小寒
作為“海派”代表人物,吳昌碩藝術成就全面,“詩書畫印”四絕名至實歸,每一種書體都是成就斐然。此橫幅筆意主要是《石鼓文》,乃是吳氏的看家本領。吳昌碩數十年如一日沉醉于《石鼓文》而矢志不移,以行草書筆法融彙篆隸,把平正整饬的《石鼓文》寫得放縱恣肆而又極其雄強,用此來強化了篆書的書寫性和線質的表現性,從而為大篆古法注入了現代意識,最終形成了吳氏特有的用筆基調:雄俊爽快,蒼茫樸厚,古氣生發,厚重中透着靈氣,給人以大氣磅礴、排山倒海的藝術感受。需要說明的是,落款中有“丁巳十月小寒”,推測應是筆誤,“十月”不可能是小寒時節。
近代 王福庵 篆書聯 ,辛巳小寒
王福庵對吳昌碩懷有崇敬之心,從西泠創社之始的“舉賢”行為便可知。創社四人不約而同地将社長之位留給了吳昌碩,吳昌碩則寫下“印讵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俟鼎彜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的對聯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古人不僅學問值得效仿,更主要是敬畏、謙遜之心,足以膜拜。王福庵此聯很特别。用筆純淨單一,規整勻淨,一絲不苟,提按、起止、轉折都達到了圓潤渾厚的立體效果,結體均衡,饒有韻緻,字形方正,更添靜穆古雅之感。氣息溫文爾雅,篆法規整勻淨,溫潤勁健而不失靈動,筆酣墨濃,似鑄刻狀,反映了個人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現上的極緻。關鍵是對聯内容精彩,乃集四家詞文而成:“吾意已超然,閑坐閑行閑飲酒;人生如寄耳,自歌自舞自開懷。”分别取自李泳《大江西上曲》、劉光祖《臨江仙》、趙師俠《水調歌頭》和朱敦儒《西江月》。集聯看似隻是一種“文字遊戲”,要想出新意,信手拈來,必須飽讀詩書,思維敏捷。
近代 蕭退庵 篆書聯,辛未小寒
蕭退庵是另一個與吳昌碩有一定“淵源”之人。但這種淵源不是順向的,而是逆向的、對立的。蕭對吳昌碩很不服氣:“退于書無不工,篆尤精,初學完白,上窺周、秦、漢代金石遺文,而折中于石鼓,能融大小二篆為一,不知者謂拟缶廬,其實自有造也”。此外還有“天下篆刻之壞,始于吳昌碩”雲雲,言辭非常激烈。雖然蕭退庵不承認自己篆書受到吳昌碩很大的影響,但是對照作品,就說明了一切。看來,對于書家的觀點要辯證地理解。此“魏子洛中金蛱蝶,餘公天上石麒麟”聯中的“魏子”與“徐公”,是南北朝曆史中的兩個人物。魏子即北齊史學家魏收,奉诏編纂《魏書》。魏收聰明能幹,少年得志,風度翩翩,但性情褊急,為人浮薄輕佻。修史本是件嚴肅的事情,魏收卻憑個人好惡行事,緻使一部《魏史》時稱“穢史”,于是洛中人都稱魏收為“驚蛱蝶”。徐公乃南朝陳文學家徐陵,為當時宮體詩重要作者。據《陳書·徐陵傳》記載:當時有位寶志上人,是有道高僧,徐陵幼小時,家人攜他去見寶志和尚,寶志手摩徐陵的頭頂說:“天上石麒麟也。”石麒麟是帝王陵前的神獸。蕭蛻作此對聯時,定居蘇州,年55歲,功夫到家,用筆圓健而流潤,老辣犀利,卻不見霸悍與火氣,運筆十分貫氣,擺脫了拘謹,而不流于浮滑,方圓兼融,力感更為強烈,筆畫形态飽滿而厚實。結字緊湊,一改左右勻稱工穩的小篆格局,有意欹側增加了趣味。字形着意求方、求扁,這是追求古意的結果。氣息古樸而真氣彌漫,疏密穿插得體。行書款生澀老到與篆風相映成趣。
清 陳寶琛 書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壬戌小寒
書畫到了明清之際,流派持續出現,書畫傳承的決定因素,不僅僅取決于文化家族,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清民之際,仍有一些文化家族的傳承,可以看到最後的榮光,成為永恒的文化記憶。江西義甯陳氏家族首屈一指,政治家陳寶箴,文學家陳三立,史學家陳寅恪,書畫家陳衡恪,以及陳衡恪之子,有“中國植物園之父”稱号的陳封懷,四代五傑,乃當之無愧的江右豪門!陳寶箴所書陶淵明《歸園田居》明顯宗法黃庭堅、董其昌,書風隽永内斂,秀逸平和中略見跌宕,學問之氣溢于字裡行間。
近代 張伯英 對聯,癸酉小寒
近代張伯英乃一代碑學大家。他寫北碑,不重筆畫形似,強調整體神韻,筆畫剛勁有力,力透紙背,在整饬中見古雅、雄勁,獨樹一幟。此對聯是寫給玉佛寺明光法師的:“一輪素月挂玄窗,焚香散煩惱,澄得清淨;七寶瑤池種白蓮,持燈觀楞嚴,妙法自然。”癸酉(1933)時張伯英已63歲,風格老辣,起筆方正,收筆斬截,撇捺畫放縱而出,極具氣勢。
小寒來臨,預示着很快進入“三九”。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人生有時就如變化的天氣和節氣,讓人驚喜、讓人悲切,甚至不知所措。人一生的許多際遇與自然的情境,說不清、道不白,既吻合且又默契,心有戚戚。過眼煙雲,總是随風而逝。一生中的諸多歲月,注定在孤獨中等待,等待豁然開朗,陽光明媚的日子。許多幻想和憧憬,需要去努力、去把握,才能變成現實。所謂“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就以書法來說,要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有一份敬畏之心,注重修身養性,切忌為此而争名奪利。不管書家天賦如何過人,刻苦、勤奮則是必須的,所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不管環境和時令如何變化,堅持自己的理想。小寒時節,亦不可懈怠。曆代前賢就是我們的榜樣。賞讀這些經典之作,一定會有新的發現。這些書畫佳品,成為這一節氣當中,不同于鮮花的另一種裝飾。寒夜讀來,倍覺溫情。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張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