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ischool的教學理念

ischool的教學理念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4 15:16:03

我的兩個孩子來iSchool微城未來學校上學一年半了,經常有人問我:

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是私立學校嗎?

學費确實比普通民辦學校高很多,但建設方是央企背景,定位是一所非盈利學校,學費全部用在師資運營,并承諾不盈利(收費且不盈利這件事情,需要配戴望遠鏡,多尋找一下詩和遠方)。同時又是海南首家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學校,跟公立教育好像又挂着點關系。

那是國際學校嗎?

說國際學校不如說是國際化學校。老師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經曆、專業、背景給孩子們提供多元而真實的文化學習體驗。課程也是具有國際化特征的小學綜合課程、中學領域課程、高中分層分類課程,從小學開始每周就滿配英語戲劇、綜合英語、英語口語課程。高中以前的課程也是以中文為主,高中階段支持出國也支持參加高考。

那就是精英教育、貴族教育學校?

學校各方面硬件條件看着也挺高大上的,一軸兩院、四館九場的學校頗有點又精又貴的架勢。隻是也沒見孩子精英、貴族到哪裡去,該土的還是比較土(比如我家),該洋的還是一如既往的洋。

我也請教了孩子的幾位在校老師。

他們好像對iSchool是一所什麼學校不太關心,隻關心自己在學校作為教師,能為孩子的教育做什麼,如何做的更好,讓孩子願意且滿意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還是秦校長說的通俗易懂:

你選擇iSchool,選擇的不是一所學校,是一種教育

(聽起來還是有點懵,但根據幾十年被教育經驗,一定要裝作懂的樣子)。

關于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說說我自己作為家長的理解和體會吧。

ischool的教學理念(家長觀察〡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1

iSchool從來不是一所精英學校

不是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精英教育回避了教育的多樣性。

個體成長的多樣性、可能性和差異性使得大多數孩子不一定非要成為精英,這種定位無論對學校還是家庭都是高風險、高代價的。

二是,精英教育的參考和執行隻能依照當前社會價值的局部共識。

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當前全世界都正在經曆一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用當前精英理念培養未來精英,會存在價值偏差。

三是,精英教育為教育目标人群劃分了階層。

這種趨同性和一緻性的追求,會強化和固化社會階層分化,會在未來導緻社會結構撕裂和不均衡,阻礙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當前中國社會已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已經上升為全黨、全社會實實在在的施政綱領和發展共識,整個國家全體系的結構化設計、調整和治理已經全面鋪開。

實現隻是時間的問題(2035年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已經有了明确時間表)。

我們家長和教育界也都要有這樣一個認識:

這是中國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終極視野。

你可能說,我花了這麼多錢來這個學校,不就為了實現階層跨越,成就精英夢想嗎?

抛開花錢多少的問題(收費和不盈利都是為了可持續發展,性價比問題可以自行測算,與純私立或國際學校相比,兩三倍的溢價差是有的),好的教育從來不會便宜。客觀的說,這個目标适用于當前和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而面對我們國家、社會和孩子自己的未來,這個目标的視野和格局有些局限了

當然,iSchool的結構、師資、課程設置也能很好的支持孩子未來在不同方向、不同趨勢和不同領域取得精英成果。

但不會以追求精英作為教育目标,更多的精力和關注點,是放在孩子個體自我實現上。

自我實現≠實現精英

自我實現的目标人群基數遠遠大于精英階層數量,普世價值和未來适用度更廣泛。

個體價值實現了,社會價值就實現一部分了。

個體的創造和創新價值實現的多了,我們社會整體的創造、創新也就實現了。

用秦校的話說:

未來将不再是追求階層跨越的時代。

俗話說的特别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每隔三十年,随着經濟和科技的疊加進步,人類社會的價值觀會發生明顯的改變和升級,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在未來的中國:

生存和經濟上的窘迫将不再成為中國下一代人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限制,物質上高人一等的生活也不再是社會普世的價值追求,階層跨越也就不再具有現實意義上的剛性需求。

物質可以豐富,也可以不用那麼豐富。

這句話的依據,來自一位100年前的美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基于技術改進和資本複利的預測:人類的“經濟問題”,将在100年内獲得解決。經濟上的衣食無憂,住房、醫療、養老、教育上的暢通無阻,使得跨越不同階層顯得不那麼必須和必要(标題是《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預測的正是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反差巨大,但今日讀來,仍然可見凱恩斯閃閃發光的智慧與對人類終極的愛。)

我們的下一代,将跟我們這一代不一樣,不會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掙紮和焦慮;

而會為了自己個人的幸福和社會共同福祉努力拼搏奮鬥。

ischool的教學理念(家長觀察〡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2

正如“iSchool微城未來學校”官方名稱所傳遞出的教育理念:

iSchool是一所關于未來教育的學校。

未來教育,依托人性不變,來應對未來多變;

以針對個體獨有的能力發掘及鍛煉(能力是不能塑造的,塑造即固化、陳舊)來應對未來的瞬息萬變。

未來教育的特征是:

1、本質會走向個别化。

2、形式會走向豐富化.

3、時間會走向彈性化.

4、内容會走向定制化。

5、方式會走向混合化。

6、教師會走向多元化.

7、課程會走向跨學科化。

8、評價會走向過程化.

9、機構會走向開放化.

10、目标會走向幸福化。

iSchool是如何進行未來教育的呢?

創造和模拟真實教育場景

秦校長說:

學校是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的社會,不能因為學校自身管理上的麻煩,老師教育教學上的額外困難,而去通過紀律捆住孩子的自然行為,回避孩子的錯誤,隐藏孩子的真實問題,從而失去了對症教育的機會。

在學校需要盡可能的允許孩子犯錯。

從他暴露出來的真實錯誤中,孩子習得真實經驗,獲得真實改善,從來練就解決問題的底層能力。

人生學會面對失敗是很重要的,學會跌倒爬起來不受傷,這是人生最重要的本領。

真實的社會不是一片和諧沒有紛争的。

真實的社會也不是沒有傷害和痛苦的

真實的成長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風平浪靜的。

孩子在學校犯錯的代價是最低也是最安全的。

在iSchool,最大程度的讓孩子真實生活,體現了教育者的智慧和擔當。

iSchool是一所生活自主的學校

學校剛開學一周,有好幾位新晉家長找我問:

iSchool是不是因為新建校,管理不太到位啊,老師有點不負責,孩子衣服、水壺丢了沒人提醒,作業沒帶、沒做,老師也不跟家長說,學校太大孩子找不到食堂,都好幾天沒吃晚飯了。

更有一年級的家長說:

孩子在學校吃的是啥也不知道(校信是有公布菜譜的),吃了多少也不知道,學校就沒個老師能拍拍照片給我們家長看看的。

我想說的是,這些看似管理、服務不到位的疏漏措施,其實都是基于iSchool 的教育思想精心安排的。

不知道我們家長什麼時候把這件事情忘了:

真實社會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擔。這是社會要求一個人具備的最基本的獨立能力,也是教育價值的基本體現。

管好自己的東西不是應該的嗎,找到吃飯的地方自己去吃飯不是應該的嗎,自己的作業自己操心不也是應該的嗎,什麼時候都變成老師和家長的事情了。。。

作業的問題,先解決孩子記得帶作業的事情,再解決做不做、做多少、好不好的問題,是不是更自然、更順暢、更合理一些?

這些表現出來的問題,不是在學校突然形成,也不是馬上能全部解決的,需要分階段、分批次、分主次的逐步解決,我們家長或者老師的任務是幫助孩子意識到存在問題,進而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不是替代孩子解決。

老師也是有事情的,在食堂、每個班、學生成長中心,都在固定位置設置了失物招領處。

撿到東西了送過去,丢東西了自己去找。

現在隻是丢幾件衣服丢個水壺,比起将來丢人而不自知,損失小太多了。

這種通過丢東西找東西形成長久的無需提醒的自覺,不給自己和别人添麻煩,是多麼寶貴的修養和素質。

也有不少家長都有類似我孩子媽一樣的想法:

我孩子小啊,他還不行啊,他跟别的獨立性強的孩子不一樣啊。

但是,不讓孩子犯錯,不讓他丢了東西傷心難過,不讓他餓兩回肚子知道需要自己想辦法找食堂吃飯,不讓他明白不做作業會有什麼樣的懲戒和損失。

他什麼時候才能行?

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問題專家、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饑餓,孩子以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他的痛苦會更多,需要讓他自己盡早去接觸和體會一些痛苦,隻有在自己痛苦之後才能體會别人的痛苦,要讓他在這種小小的挫折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樣,需要擔當和忍耐。

在iSchool,三年級以上孩子需要通過校信自己提前訂餐,或者在食堂現場排隊随意點餐。

于是開學沒幾天,有熱心家長分享出了各種管理不到位的事件:

孩子點一杯果汁配兩個饅頭就當一頓飯了,或者點三杯酸奶配一份米飯,或者猛吃三個雞排什麼都沒配。

這樣吃飯怎麼能行,生活老師、包班老師為啥不管管?

有家長說,學校這是偷懶,為啥不統一配餐呢,配餐營養搭配合理,份量合理适度。

是的,為啥不呢?

統一配餐在操作上其實最簡單,都是一樣的種類,相同的份量,不需要考慮個體差異性,做好營養搭配和組合就好。

但在真實社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人隻能靠自己,且必須靠自己進行選擇的。沒有人能替代自己。

選擇的學問就是解決問題的學問。

每個孩子不一樣,喜歡什麼、能吃什麼,吃多少,根據自己的意願調配。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亂、肯定錯,肯定不完善不協調不合理。

但是一定要給他們時間,孩子自己一定很快會找到自己适合方式和内容。

替孩子做決定,在成年人的世界很簡單也立即見效,但會持續延緩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速度,降低獨立自主的水準。

有家長會擔心,問:孩子這麼小他懂嗎?從小挑食行嗎?他能學會分辨和選擇嗎?

真實的問題是:為什麼不能呢?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孩子隻是小一點,會犯些錯,會走些彎路,他又不是傻。

但作為高智商的人類一定會在試錯和社會化習得中,學會明辨是非,平衡得失。(一二年級是統一配餐,孩子年齡太小,自己取飯存在燙傷危險。)

第三個是關于學校小賣部的設計思路。

小賣部是十一教育體系的“匠心之作”。

李希貴校長專門談過學校小賣部的重要意義:

你給孩子這樣一個自我掌控、自由決策的地方,他一定充滿了各種希望和願望。剛開始他一定控制不住自己,一定會瞎買胡買亂買。這不要緊,小的時候嘗試着自主決定花錢,長大了更容易精打細算。

一是要體驗,體會,自由控制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二是要試錯,自己選擇的東西,自己學會承擔代價。三是每日刷卡消費總金額和商品類型受控制(商品是精選的知名品牌)

所以一聽說學校開了小賣部,孩子可以刷卡消費,我第一時間給兩個孩子一卡通都沖了值,跟他們說:

有喜歡或需要的東西,有想要跟同學分享的東西,想清楚了自己就去買。

不用問我的意見。

校信上家長能看到消費時間和消費金額,都是在可了解、可控制的合理範圍内。

這種環境太難得了。

小賣部設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去一趟不太容易,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這樣就給了孩子路上可以思考和猶豫的時間。

從剛開始見啥買啥,到後面有選擇的買真正想要的,到最後基本沒見過買啥東西了。

僅僅幾百元,差不多一個學期的時間。孩子就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購買欲望,進而進行有取舍的理性消費,合理消費。

是不是很超值呢?

iSchool是一所學習自主的學校

好奇心是人類包括孩子天生就具有的探索能力,如何将“你教我學”的固有教學模式轉化成孩子自動自發主動求知的探索模式,也一直是iSchool在優化和努力的方向。

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願;要培養自主學習意願,就需要與孩子的好奇心建立真實鍊接:

iSchool的校本課程,将理論上的知識點與現實生活中可接觸到、熟悉到的場景進行結合和轉化,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兼顧到高考和國際教育知識掌握要求;

ISchool的校本課程,涵蓋了高考、中考所有涉及到的知識點。用秦校的話說,滿足高考知識點的需求:隻是校本課程最基礎的要求。

ISchool小初高的校本課程分别為綜合課程、融合課程、學科課程。無論哪種課程類型,校本課程都會盡量将原先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轉化成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探究式學習。不知道為什麼,學校并不宣稱自己的課程體系符合或者滿足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就是項目制學習)教學模式,實際上采用了任務單式的主題式教學。

因為課本内容理論與現實結合的轉化,課堂學習的主次關系也發生了轉化:

以前是以老師教為主,現在是以學生學為主。

事實依據也比較簡單:

誰也替代不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老師隻是個助手和輔助。所以iSchool才會有把學習還給孩子的教育思想。

随着孩子年級升高,與現實聯系的能力增強、抽象理解能力的提升,老師會越來越退到引導者、指導者、評價者的輔助位置。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孩子就自主選擇藝體技課程,家長可以給出參考意見,但盡量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選擇的不理想也沒關系,每學期都可以調整。在開學初期,每一個課程都會給孩子們體驗一次的機會,幫助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

學校的社團課則基本都是由學生自發建團、組織日常活動、拉新,老師予以專業上的指導輔助。

到了初中階段,每個學期都會有一周的自習周,一周的學習完全由孩子自主安排内容、方向、強度、目标和評價。

這種學習模式下的孩子,就算什麼都沒教給他,也會比什麼都教給他的實際效果來的好。

一個是自覺自願,一個是被迫接受。

每次想到模式的問題,我都會想到李希貴總校長的話:

能用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制度;能用制度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去開會解決。

好的機制模式,會自行優化教師、學生的行為模式,進而産生實質上符合目标的效果。

iSchool是一所關系自主的學校

為了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很多學校(包括私立校、國際學校)是不允許孩子課間自由活動的。

我對這個表示很難理解:

不讓孩子自由活動,等于人為限制孩子喜歡動的生物本能,這個不真實;

不讓孩子自由活動,等于人為限制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自然交往、孩子與老師之間的正常互動,這個也不符合真實社會場景。

後來聽到秦校長的講座才明白。

這是辦學校和辦教育的不同理念造成的區别:

辦學校就是首先要考慮學校的安全,怎麼為學校方便,怎麼為老師合适,制度和管理的出發點在學校,不是不在孩子身上。

辦教育是首先會考慮對孩子好還是不好,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真實、自由的成長,如何創造出真實的社會場景讓孩子得到真正的鍛煉和學習機會,出發點在教育本身,而不是在學校。

出發點不同,落腳點不同,目标自然不一樣。

辦學校的學校,學校會比較安全、省事,看起來整潔有序、師生同心,一派祥和欣欣向榮之景象;

辦教育的學校,學校會特别麻煩、問題多,看起來有點亂七八糟。

如果真是為了孩子,為了教育,學校就不能怕麻煩、怕問題,真實社會的發展就是通過麻煩和問題一步步解決過來的,學校需要擔當真實帶來的風險和責任。

所以,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學生的成長,教學效益,都是從師生關系裡得來的。如果不能建立真實平等的師生關系,自由互動的同學關系,教育雙方的關系發生的不牢靠,不真實,教育的效果會打很多折扣。

所以在iSchool,學生課間是自由的,課堂也是自由的(任務式、分組式、互動讨論式的課堂,很多時候孩子根據需要活動),這就給學校帶來兩個比較大的麻煩:

一是課堂上很多時候顯得熱鬧非凡。

這對老師的課堂呈現是一個挑戰,迫使老師門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讓孩子們喜歡上課,讓學本内容的教研更加貼近孩子實際生活,課堂表現的更加精彩有吸引力。

在不受紀律和他律嚴格約束的情況下,課堂上的孩子實現自律,确實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能多的耐心和理解力,去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現。

二是課間自由活動時,孩子與孩子之間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互動,有合作也有沖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一群猴子放出來那種盛況空前的景象。

在iSchool,為了維護孩子之間的真實關系,老師們不太會幹涉孩子們之間的紛争,他們會密切關注過程進展,主張孩子自己商量解決辦法,自己面對和擔當責任,為未來世界真正的紛争,充分做好力量和能力的準備。

成長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随時随地的發生。

同樣,教育也需要我們進入到看不到的地方,随時随地的教育。

中國近代教育革新的引領者,陶行知先生在100年前就說: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

iSchool是對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百年踐行。

教育無非是為了更好的控制生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所有學科的設置都應該圍繞着這些目标,而不是脫離生活。如果我們的教育措施偏離了這些目标,那就是教育除了問題,傷害的還是人的生活,通過接受教育,本來就是要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讓我們被教育所困,變得焦慮不安。

艾瑪老師說,

在真實世界裡,學生不會因為害怕家長或老師,而真正改變自己的行為,他們會因為家長或老師了解他們,給予他們需要的回應而改變自己。

iSchool給我帶來的啟發是:

通過環境建立關系,通過錯誤解決問題。

學會擔當,擔當時間,擔當代價,擔當誤解。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才能掌握教育孩子的有效辦法(對症);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與孩子建立信任關系;

信任關系需要通過真實環境來建立;

通過真實環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實現孩子的真實教育和成長。

iSchool是一所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學校

iSchool的作業量不多,小學階段作業很少,大部分在校就能做完。偶爾帶回家的作業也是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做完。孩子大量的課外時間是閑着的。

孩子一閑,家長就慌。

剛開始我與所有新家長的心情是一樣的:

大好少年時光,怎麼可以閑着呢。

用秦校的話說,很多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怕孩子閑着出事兒,隻好瘋狂的報班折磨他。

有用沒用不重要,重要的是圖個心裡踏實。

剛開始我也給孩子報班,在澄邁線下機構不好找(現在有了),但線上培訓機構很好找啊,到處都是,這幾年是線上教育(培訓)的大風口。

後來發現培訓機構教的,跟我們學校老師教的方法不一樣。

補課很可能與孩子在校學習起到相反的結果,幹脆就停掉了。

有一次在我們家長開的奶茶館“偶遇”到同班近一半兒的家長(現在已經固定每周五聚會了),我開玩笑就問:怎麼這麼清閑啊,都不給孩子補課嗎?

他們反過來問我,你不也沒給孩子補嗎?

那不補課,沒事幹都幹嘛啊?

來這裡玩兒呀,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兒大人的。

我們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情緒緊張和内心糾結,後來取得一個共識:

在iSchool當家長真幸福,學習上的事情基本不用家長操心。

其實按理來說也應該是這樣:

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事情,誰也替代不了他自己的學習。

教學本來就是學校的事情,誰也沒有老師更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态和問題;

家長不擅長、也不應該幹涉孩子的學習問題。

我們習慣了幹涉,當突然不幹涉的時候,反而覺得不正常,有點不習慣。

适當的控制一下自己的擔心,過一陣兒習慣就好了。

通過iSchool作業量的安排,給我的啟發是:

要給孩子玩兒的時間,讓孩子通過玩兒與真實世界建立連接,獲得自身的定位、認識,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認同。

玩兒與學習一樣重要。

我相信這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做法。

大量布置作業,有好處的同時,也帶來很多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1、大量的反複練習,會讓孩子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艾瑪老師說,讓孩子樂于學習,這比學習的結果重要。

2、輔導作業通常會破壞家庭關系

我們要認識到,小齡段孩子成長的特點,就是做事慢,就是拖拉,就是接受起來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抛開作業是否輔導的準确到位不說,家長的情緒是非常難控制的。

微信朋友圈經常能看到有家長因為輔導作業而奔潰、氣急敗壞、聲嘶力竭的段子,确實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也反映出讓不擅長教學的家長當老師,是一件多麼費力不讨好(傷天害理)的事情。

ischool的教學理念(家長觀察〡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3

iSchool教英語的艾瑪老師說:

不要為了讓孩子學好英語而教孩子英語,家庭中,首要的是親子關系,不是學習成績。

孩子是敏銳的情緒感受者,孩子會以情緒感受為線索,洞察身邊的人,選擇應對的方式。

李希貴總校長說:

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人對人的影響,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學生的成長,教學效益,都是從師生關系裡得來的。孩子的成長,教育效果,也是從親子關系裡得來的。

心理學家賀嶺峰說:

ischool的教學理念(家長觀察〡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4

做父母最重要是,保持好跟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

ischool的教學理念(家長觀察〡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5

跟孩子保持好親子關系,不要因為任何原因破壞親子關系。

ischool的教學理念(家長觀察〡iSchool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6

家長能跟自己的孩子保持正常的親子關系,孩子就會有良好的親情體驗,TA的生活你是可以進入的,你對TA就有影響力。如果你不能跟TA保持正常的關系,你的話孩子不會聽,你對TA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所以秦校長說:

家長當好家長就好,做好家庭夫妻良好關系的示範,父母不缺位,孩子就會體會到家庭的意義,獲得自身之外外部世界的定位,家長不能做老師;

老師做好教學就好,了解孩子特點,針對性幫助、啟發、引導孩子學習,老師不能替代父母;

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認知:

關于邊界感的認知。

有家長問過我,沒作業或很少的作業的話,孩子的知識點掌握的牢靠嗎?

這裡面存在幾種邊界的認知:

一是知識點的邊界是在理解還是記憶

理解是需要場景和過程的,可以作為過程存在,記憶則需要當前有複現的結果。人工智能的興起,知識點的記憶越來越變成次要的位置,原因很簡單,人類幹不過機器的長效、大量記憶,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抵禦機器擅長的領域,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課堂學習主要是讓孩子形成理解力為主要目标,記憶在使用過程中會反複得到後續加強(比如生字和乘法口訣),用不上高強度的作業練習;

二是作業的邊界是老師的還是家長的

現在很多學校布置的大量作業,本質上是老師把未完成的教學任務傳遞到家長身上,課堂上的有限時間隻能一掃而過,孩子學習成績的差異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課後家庭和機構輔導身上。

作業變成籌碼,誰做的多,誰優勝。

孩子自己一遍遍寫,一遍遍背,滿足記憶規律,但不符合孩子建立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規律的。對忍耐力的鍛煉确實有幫助,但代價有可能是損傷孩子對待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得不償失。

我們家長都不希望将來我們的孩子成為流水線上日複一日的操作工人,但在十多年裡一直做的卻是不希望讓孩子做的事兒,讓他日複一日沒黑沒夜的做作業。

這并沒有尊重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成長的規律。

三是孩子的學習能力與作業的關系邊界

iSchool的教學方式是在一個大主題下分解成若幹任務,用做任務單的形式進行學習和理解。任務單的教研主旨就是将學習的内容盡量與現實結合,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本身就是将不熟悉的理論與熟悉的現實進行結合,将熟悉的内容與不熟悉的内容進行融合,相對枯燥無趣的死記硬背,記憶機制運作的更加到位和深刻,比較有趣且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學習的效率和紮實度也高。

所以,多做作業≠增強學習能力。

我們不用太擔心作業量的問題,學習問題交給學校最簡單也最合理。

中學階段的作業量會大一些,相對小學階段科目比較多,通常需要一兩個小時(速度因人而異)。

學校建議中學階段的孩子住校,主要為了遵循以下幾個孩子成長規律:

1、中學階段的孩子自理能力已經可以實現獨立生活;

2、中學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需要相對獨立空間獨處;

3、孩子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同伴、友情的依賴度越來越強,需要多給予中學段孩子在校相處的時間和空間;

4、青春期的孩子情感豐富,波動也大,不容易控制情緒,大多數家長缺乏與叛逆期孩子相處的經驗和方法,在學校有專業老師指導,勝過在家裡與我們家長沖突,更有利于平安順利度過叛逆階段。

5、住校有利于在班集體環境下互助互動,完成作業,合理作息,有更多時間參加校隊、社團及體育活動。

每個年齡階段留多少作業教育部是有明确規定的(具體參見2018年12月28日九部委聯合下發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iSchool隻是恰巧執行到位了而已:

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科學合理布置作業。作業難度水平不得超過課标要求,教師不得布置重複性和懲罰性作業,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堅決控制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學校可組織1次統一考試,其他年級每學期不超過2次統一考試。不得在小學組織選拔性或與升學挂鈎的統一考試。

iSchool是一所關注個體成長的有着多維評價系統的學校

我們身處世界的多樣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可愛且值得。在教育的過程中,針對每個孩子不一樣的個體情況,需要采取不一樣的培養措施和評價手段,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意義:

讓孩子成為最擅長的那個自己(這不是一句口号)

在iSchool,老師不會對任何學生有标簽化的評價:

好生、差生,學習不好,學習好等等。

孩子的行為都隻是不同成長階段臨時性的表現,有待于更好。

多維評價體系會讓孩子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上,始終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建立自己與他人不一樣的信心。

在iSchool的多維評價系統針對孩子來說有三類:

第一類,包括成績在内的綜合行為評價

除了學習的結果,孩子每個學期的進步、勞動、友善(團結互助)等過程評價也進入到師生共評的系統中,不分主次優劣等級,都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推舉、評語。

這種評價方式讓孩子在老師和同學不同角度的評價中,獲得自己社會屬性及定位的認可,或者尋找差距。

第二類,同一學科的不同層級評價

ISchool同樣一門人文、科學課程,有五個級别可選,一二級滿足高考要求,建議藝術方向學生選修,五級是面向未來,有志于從事這個專業的學生,他們可以上不封頂地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階段興趣點去探索。

這五級分為兩層。

第一層是被動“教”層,分為第一級“回憶與再現”,第二級“技能與概念”。

第二層是主動“學”層,分為第三個層級“問題解決與應用”和第四個層級“思維遷移與創造”。

每個孩子适用的層級不一樣,評價的方向也不一樣。

同一個學科從第一級到第四級,都會設計每個星期、每個單元、每堂課的學習任務。以第三級為例,學習任務可以是使用邏輯圖展示三個主題的異同;設計一份問卷并收集信息進行分析;制作流程圖展示關鍵步驟;對書中人物的行為進行分類;準備一份用于評價的标準清單;做一本你認為最重要的5條規則小冊子來說服别人;在真實的環境中當面臨大量不關聯信息時,必須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開展信息識别任務。

把課程做成從易到難的分級産品,以便适合不同基礎的學生;同時,分級産品有明确要求和标準,孩子很容易找到自己匹配的層級,也容易随時升級轉換。

第三類,不同學科的多種課程方向選擇。

李校長說,教育是一種服務,它服務于人的成長,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所以,學校真正的産品應該是課程。

我們學校有300門課程供選擇,幫助孩子尋找自己“長闆”,并鼓勵學生無限度的發展這個長闆。我們都在習慣性地為孩子補成績差的短闆,但這種要求全面的補課,違背了個體差異的正常規律,往往會讓孩子力不從心,逐漸喪失自信。

實際上,教育的目标不是補齊所有短闆,而是發現學生最長的長闆是什麼。這是挖掘孩子們的潛能,這也是他們未來最适合從事的職業方向。

所以,iSchool不僅鼓勵學生試錯,也幫他們尋找自己的長闆。

通常意義上所謂的“差生”,在iSchool看來是還沒有找到自己長闆的“好生”。

所以,iSchool規定,每個孩子必修藝術課,藝術潛能是觀察不出來的,它埋得很深,隻有讓學生什麼都試試。找到之後,就可以長期專注地投入了。

iSchool是一所“國際化”學校

國際學校與國際化學校的區别

目前在全球基礎教育階段,世界頂級大學,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劍橋、牛津等視為最具含金量的高中文憑,會優先錄取IB課程體系的國際生,作為公認的國際課程标準。

這是人家外國人的标準。

确實具備全球代表性的優勢競争力。

從現實角度我們也需要承認不足:

人強我弱。

需要虛心、踏實的向這些先進教學系統學習。

但這種教育标準,總是要求我們要向别人看齊,做的再極緻再極端點,也就是成為别人一樣的教育。

這種追求造成的最好的結果是:

我跟你一樣,我是你的追随者。

同時,我們需要看到另外一個現實是:

中國經濟在全世界範圍内崛起,中國文化從本土開始複興,我們國家正在勢不可擋的從大國變成強國。作為世界強國,我們中華民族需要走一條跟别人不一樣的路,起碼不是一條追随者的路。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先不談超越歐美(客觀講,需要時間),但需要具備與歐美并駕齊驅的國際教育格局,而不是追随歐美搞相同的國際教育。

短期看,拿來主義的國際教育很簡單很容易也沒啥執行風險。

但中遠期看,中國大國崛起必然會被别的世界強國圍追堵截,如果沒有自己的教育産品在國際格局中必将臨淵羨魚、腹背受敵。

這兩年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就是一個經濟界的現實表現,文化界、教育界也很快了。特朗普從國家安全角度禁止了微信美國版TikTok的交易,是美國開始從文化層面打壓和霸淩中國的标志。

我們需要俺們中國自己的國際教育版本,需要“培養立足中國,擁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教育, iSchool立足中國海南,不是單純從課程内容出發,而是從中國未來教育全面普及和發展的高度(課程形式、班級形式、課程層級、個别化),做了系統化、結構化的中國國際化教育策略。

以國際最為認可和受歡迎IB課程為例,把IB課程的“學習能力要求”拆分來看:

1、學科基礎紮實是必備條件。

高考、中考考綱知識點全覆蓋,是iSchool校本教材的學科基礎能力要求,處于課程分級二級水平,學校還有三四五級不同深度的同步課程,供不同方向、不同優勢的孩子選擇和适應。

2、具備一定的輸出能力。

從學、知、行三個立體層面全方位鍛煉孩子的各種輸出能力:

iSchool從小學一年級英語戲劇課必修,辯論課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必修,朗讀節、戲劇節、字詞聯想繪畫展示、開學、節假日慶典活動學生自發組織,學生自發報名體驗課引導員,自發報名每周升國旗主持人等等,都是學生為主體的輸出能力練習。

3、英語能力是必須的(除了母語外,IBDP全是英文教學)。

iSchool從小學一年級英語綜合課、外教課、戲劇課必修,三年級以上綜合課的數學課程就開始加入英語版本,英語的習得能力通過同主題的其它課程一起同步深入學習,初中以上各種課程已具備英文授課的師資準備和教學設計。

這麼看的話,無縫銜接國際課程,iSchool實際上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準備了(類似IB課程的形式)。到時候學習方向變不變都不受影響,可以自然而然的随需而變。

4、積極主動的學習态度,不斷的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弱項,想辦法解決。

通過建立和模拟真實社會場景--暴露孩子問題—獲得教育機會—去行政化—建立師生平等信任關系—獲得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多維評價—尋找長闆這條成長路徑,使得學生不害怕問題和錯誤,産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态度,鍛煉出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

5、良好的心态。

ISchool去行政化的管理結構,配合全員德育體系的系統支撐,使得學校允許孩子犯錯,孩子不怕犯錯,能夠通過錯誤産生正确的認知和判斷,形成良好的心态。

iSchool認為,國際課程和國際化課程有着重大區别:

國際課程是國外制訂學科标準的課程

國際化課程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國家課程與英文語言結合的課程。培養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人,才叫國際視野。一定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所以iSchool的課程是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加上英文國際語言的學習方式,那孩子無論未來是在國外還是國内的大學,都能切換自如。這就是iSchool的教育自信,也是關于國際化架構的思考和探索。

國際學校與國際化學校

國内的國際學校通常分兩類:

一類是中國人辦的國際學校,把一套國際課程(IB\AP\牛津)引進進來,招一系列老外,辦成個國際班。

國際學校的範兒就成了。

另外一類是外國人辦的國際學校,全套引進國外原裝課程,外國人管理,外國人授課。極端點的隻招外國人的孩子(比如德威)。中庸型的國際學校(比如哈羅),也會考慮本地化,建個“禮德學校”之類的中國化國際學校。

這些國際學校,無論整體教學水準如何,英語能力通常會比非國際學校要強,畢竟師資側重點放在國際這個金光閃閃的招牌上,收費必須高人一等才配得上國際身份。

同時必須要承認,國際學校對公立學校和培訓機構英語水準的提升,起到過重要的曆史作用。

但這些都不是我心目中适合中國人的國際教育。

無論哪種教育,教育都應該是一種‘化’的過程,它需要教會你許多準則,也需要教給你多元化、不單一的價值判斷,但是很多國際學校沒有做到。

國際化學校

iSchool面向的主要教學對象是中國孩子(外籍也行,中文也能給補好了,但孩子不一定能忙過來,可能更适合他本國語言的國際課程),這些中國孩子要在未來承擔國家建設重任,接受全世界格局下各種艱難挑戰,必須具備中國心,把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放在所有行為的出發點上,放眼全球視野,才是中國國際化教育的初心。

隻有不脫離國情的教育方式,對中國學生才是有真實價值的。

跟植物不能脫離土壤,魚不能離開大海一樣,教育是環境是關系更是文化。

國際教育和國際化教育的核心區别主要還是文化差異、民族差異。

英語這個語言相對好補,但代表學業能力的中國文化水平,12年義務教育都不一定給補好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5000年的東西太多要學了。

國際化教育≠IB課程 英語

語言的熟練,跟文化的運用和民族(種族)情感認同,還是有本質的區别。

中國人自己都沒怎麼把中國人教明白,一直教改教改很多年了。

把外國人那一套拿過來揉一揉搓一搓就國際了,或者外國人把中國的這一套拿來結合一下也是國際了。

這是自以為是的國際教育。

也不好分主次,忽略誰好像都不太國際,幹脆5:5拆分(禮德學校小學段為代表),看似公平了,實質上忽略了語言和文化環境的不公平,中教幹中教的,外交做外教的,兩種課程很難融合,語言倒還好辦,行為、思維習慣怎麼融合,讓一個小孩子同時接受兩套不同的思維系統的教育,還是挺撕裂的。

引用一段别人的思考:

中國現在有兩大國際教育的流派:

一類是AP\a-level流,說IB課程虛,學半天也搞不定實打實的升學成績,是花拳繡腿;

一類是IB流,說AP\a-level還是刷題考試,而且在中國已經做爛了,根本不能幫助學生的個體成長…...

他們都覺得自己的課程好,運行多年且經曆了無數考驗。但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适合不适合中國學生?

有個曾經在公立學校做國際班的校長跟我說,來中國教書的外教,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壓根不懂中國孩子。他們不知道中國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想當然的用自己本國那套東西套在孩子身上。教育是為誰而教?是為了孩子。可并沒多少人真正關注這一點。所以他說自己招外教,先拉到頂尖的公立校旁聽,先讓外教理解中國的學習方式。

價值觀這種東西,不是說這樣可以,那樣也可以;

而是要麼這樣,要麼那樣。

教育需要在一套真實環境中孕育,教育也根植于一種關系中産生、作用和發展。教育作為文化的底層符号,要麼是中華民族的,要麼是英聯邦、美帝國的,不能即是中國的教育又是英美的教育。

文化不能錯亂,正如民族和信仰不能錯亂一樣。

不是英語說的多麼好多麼流利(當然這也很重要,但沒那麼基于母語的學業能力那麼重要)國際化程度就有多高:

一個特别像農民的企業家曹德旺把玻璃工廠開到美國,他的思維和眼界、格局特别國際化。

一個特别像精英的前央視主持人把朋友交往到全球領袖,他的思維和眼界、格局特别土鼈。

國際化是思維能力 本土文化能力 國際融合的價值體現。

教育必然要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結合、融合,才有國際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中國占據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領先地位,中文變成國際主要語言,英語還可能是國際教育的基本語言嗎?

500年前咱們中國一直是全球領先的,近幾百年可能落後的太久,我們有點不自信了。

近幾十年我們家長的認知也一邊倒的認為歐美基礎教育好,歐美高等教育好。

好歸好,确實有很多好或者看似好的地方,問題是不是咱這種環境能接受的好,咱的文化适應不适應,咱啥時候也能有适合自己特點的好。

你不做我也不做,到底誰來做呢?

我經常聽到有教育界人士說,他們有能力把英語教的跟漢語一樣棒,達到雙母語,甚至超過母語的水平。

這時候我總是冒出一個天大的疑問:

一個人到底能有幾個好母親呢?

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國際化教育需要以母語來作為文化基礎,中國的國際化教育也隻能以中文作為母語的基礎上學習英文,把中文的學業能力(及思考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和運用到英文環境中。

具備了這樣的底層學業能力,無論國内大學還是國外大學,就能切換自如了。

教育如此複雜, iSchool 隻是起了個頭

說了這麼多,依然隻是蜻蜓點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教育如此複雜,iSchool 隻是起了個頭,對于我這個業餘家長來說,能了解的永遠隻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

姑且先這麼理解吧,來日方長,任重道遠,一切可期。

那麼,iSchool究竟是一所什麼學校呢?

iSchool是一所做教育的學校。

iSchool是一所做未來教育的學校。

iSchool是一所做未來教育的國際化的學校。

iSchool通過以下每個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交織串聯出了我們普通人能理解到的關于這種教育的局部:

通過建立和模拟真實社會場景--暴露孩子問題—獲得教育機會—去行政化—建立師生平等信任關系—獲得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多維評價—尋找長闆,這條成長路徑,使得學生不害怕問題和錯誤,産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态度,鍛煉出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

每一個教育舉措都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智慧彙聚出來,每個點滴智慧都是經曆了各種各樣的痛苦轉化出來的。

要珍惜他們,愛護好他們。

同時也要珍惜好我們自己,愛護好我們自己。

我們都是這一片難得的教育格局中的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我佩服的熱愛教育如青春的艾瑪老師說:

iSchool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但未來不會自己來,需要你我努力張開雙臂,共同去擁抱這不确定的未來。。。

世界總是會不期而遇的,

譬如朝露,譬如你我。

歲月也總有一天不翼而飛,成為别人的歲月。

我們需要學會的,

就是相信,就是等待。

這才是不屈的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