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03:20:21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三十五歲的辛棄疾駐節贛州,寫下了一首滿懷激憤的《菩薩蠻》。詞中涉及兩宋之間,一位傳奇太後的往事。

作者以直追《詩經》、《離騷》的比興手法,清揚婉麗的辭句,抒寫了南宋人民企盼國家統一的血淚心聲,同時也表達了失去國土的沉重追懷。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1

全詞抑揚頓挫,沉郁中帶着激憤。讀來催人淚下,感人至深。因此梁啟超評此詞:如此大聲镗鞳,(前)未曾有也。

有學者認為,辛棄疾此詞抒寫愛國情懷,兼有杜甫《長江二首》之長,表達了惆怅情思,可與李白同調詞媲美,堪稱詞中瑰寶。

一、《菩薩蠻·題江西造口壁》賞析

《菩薩蠻·題江西造口壁》——南宋·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

詞作意譯:

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中間,混有多少“行人”的眼淚啊。回想當初,他們被迫背井離鄉,來到這裡。帶淚回首望故都,離家何止千萬裡之遙。中間萬山阻隔。

可是,那青山怎麼遮得住,“行人”想要歸家的望眼欲穿呢。那些山,更擋不住滔滔江水,日夜向東流去。夕陽下,我心懷無限愁緒。偏在這個時候,又聽到深山裡傳來鹧鸪鳥的叫聲。

這首詞中“郁孤台”三個字,既是地名,又很巧妙地奠定了全詞傷感的叙事基調,令人一望生愁,曆來廣受好評。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2

其中第二句“中間多少行人淚”,據南宋《鶴林玉露》介紹,是講當初的隆祐太後,被金人追趕連夜渡江逃亡的故事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金人兵分兩路,大舉南侵。隆祐太後與南宋高宗分頭躲避追擊。經過兩個月的逃亡後,隆裕皇太後渡江來到造口這個地方,身邊随從隻有不足百人。

為了避險,她隻能放棄乘坐的龍舟,選擇坐着農夫的肩輿逃命。母儀天下的太後,尚且淪落至此,當時老百姓的情況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因此,這裡寫的“中間多少行人淚”,就不僅僅是指隆祐太後個人和身邊随行人員怆惶的眼淚了。當時那“行人”的眼淚,既是指1129年前後,飽受戰火熬煎的宋朝百姓的眼淚。

同時,也代表了截至公元1175年,與辛棄疾同時代,一切盼望洗雪國恥,盼望國家統一的人民,四十餘年來留下的悲憤、屈辱的眼淚。

這些眼淚之多,已經彙聚成了贛江的江水。在這裡,贛江本來不是向東流的,但是為了達到藝術效果,還是寫成了向東流。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3

大約是出于兩個考慮:一是自李後主後,“一江春水向東流”自帶了說愁的喻意。二是日出東方,東方代表正朔。杜甫有詩雲:“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所以,辛棄疾一定要贛江的江水東流,不隻是為了押韻,主要還是為了表達這些眼淚,滔滔滾滾不盡,繞過青山的遮擋,重返汴梁故都的決心。

詞中的“西北望長安”,其實望的并非長安。長安在宋代以前,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所以這裡的長安指的是故都,也就是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與辛棄疾同時代的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偏愛寫“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寫的是淪陷區的人民盼望國家統一,辛棄疾則寫南宋人民渴望重返北面的故都,也是同樣的意思。

前面都是在寫遠處,回憶過去,放眼江山。最後辛棄疾筆峰一宕,寫回了現實。以當時南宋的整體情況,想要收複失土談何容易啊!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4

暮色之下,面對浩蕩的江水,他把贛江想象成了長江。他内心隻恨不能即刻渡江,與金人一決生死!然而此時,他的耳邊卻響起了鹧鸪鳥的叫聲:行不得也,哥哥!

二、隆祐太後傳奇往事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辛棄疾奉旨到江西平定茶商賴文正的叛亂。同年六月,辛棄疾到江西以後,立即着手平叛,所以他忙得連給自己的“後台”曾觌寫信問安的時間都沒有。

到了同年八月,茶商賴文正的叛亂被平定以後,辛棄疾才有時間出去旅遊。當時他寫下這首詞的時間,差不多正是四十年前,隆祐皇太後逃亡至造口的同一時間。

詞中提到的“行人”,就是指的隆祐太後,即宋哲宗的原配昭慈聖獻皇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孟皇後,她也是宋徽宗的嫂嫂。

孟皇後出身官宦世家,十六歲的時候,被宋哲宗的祖母指婚給宋哲宗當了皇後,但是宋哲宗傾心于劉婕妤。後來宋哲宗親政,劉婕妤得寵,更加不把孟皇後放在眼裡。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5

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孟皇後的女兒福慶公主得了重病,藥石無靈。孟皇後的姐姐病急亂投醫,居然差人拿着一些符咒道具進了宮。

孟皇後發現以後,雖然馬上把東西藏了起來,但是後來福慶公主夭折,宮人替公主做法事的時候,又把這件事暴露出來,被劉婕妤抓住了“把柄”。

于是,惡毒的劉婕妤趁機向宋哲宗進言,說孟皇後暗中行“巫蠱之術”,是詛咒皇帝早死。因為孟皇後是宋哲宗逝去的祖母指婚,而宋哲宗與他祖母素來政見不和,矛盾很深。

同時,孟皇後家族又一直支持元祐舊黨。所以,宋哲宗祖母一死,朝中的新黨就聯手宋哲宗和劉婕妤,一起設計把孟皇後給廢黜了。

但是宋哲宗壽數不長,二十五歲就病逝了。所以宋哲宗死後,宋哲宗的養母向太後,也就是孟皇後的婆婆,替她恢複了皇後的名份。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6

沒想到,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繼位以後,又開始打擊元祐黨人。孟皇後也再度受到了牽連被廢黜,最後還被趕到了瑤華宮去當女道士。

直到靖康初年(公元1126年),孟皇後居住的地方接二連三地失火,于是她就搬到弟弟家中居住,躲過了第二年的“靖康之變”。

後來金人打下汴京,把皇宮中在籍後的妃嫔和大臣全部抓到了北地。當然,那時的孟皇後因為已被廢黜多時,所以僥幸逃脫,也算是老天開眼了。

接着,張邦昌在金人扶持下稱了帝。結果金人一走,張邦昌就把孟皇後請去,還政于宋。宋高宗趙構在南渡建國以後,尊她為太後。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一路南下,繼續追擊南宋小朝廷,并且接連攻陷了南宋的建康、揚州,宋高宗趙構被迫逃到了杭州,然後又被逼到海上漂泊數日。

進入杭州後,在揚州潰敗中擁兵數萬卻不抵抗的王淵橫行霸道,激起了軍民不滿。宋高宗不僅不處罰,反而還提拔了王淵。此舉引發了苗傅、劉正彥等人的不滿,結果爆發了兵變。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7

兵變時,有人勸孟太後立宋高宗三歲的兒子趙旉為太子。結果被孟太後拒絕了,她說:“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

看得出來,孟太後是一位有大智慧和遠見的傑出女性。朝中懷有異心者無不蠢蠢欲動,于是慫恿她立三歲孩童為太子,正好垂簾聽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孟太後深明大義,她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宋朝的根基還在。就像漢朝的希望在光武帝劉秀身上,晉國的希望在重耳的身上一樣。何況,婦人抱三歲小兒,何以令天下?

孟太後見識超凡,因此被《鶴林玉露》稱為:“蓋(南宋)中興之一助也。”

結語

辛棄疾填詞好用典故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他晚年填的一些詞,因為用典太多,經常為人诟病。但是這一首《菩薩蠻》,用語卻非常淺顯。這是因為他沒有用典故嗎?其實不然。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8

這一首詞中,至少暗用了兩個以上的典故,但是由于都用得非常巧妙,典故本身和詞的内容結合得太好,所以讓人基本看不出來。其中一個典故,就是前面提到的孟太後的傳奇故事。

孟太後乘坐龍船,事實上是代替天子吸引了追兵。她被金兵一路追趕着,從南京逃到了江西的贛州。最後追兵越來越近,眼看陷入絕境。

太後身邊的侍從也都逃散得不足百人,最後她隻能喬裝成農婦逃跑。想想看,南宋開國的時候是多麼不容易啊。所以辛棄疾用清江之水比喻幾十年來,這個國家的人民流下的眼淚。

中間“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一句,是絕妙的句子,後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暗用了李後主“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名句,替深明大義的孟太後及所有宋人作了代言。

詞作以“江河行地”,映射“日月經天”,暗喻《易經》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充分展現出了辛棄疾北伐複國的壯志雄心。

辛棄疾寫江南夏夜(辛棄疾俯瞰江水)9

所以辛棄疾這首詞被梁啟超贊為:“神行外溢,潛氣内轉”、“大聲镗鞳,前所未有”。因此說它在詞史上,堪與李白杜甫之佳作媲美,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