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有很多的民間傳統習俗廣為流傳,迄今仍被保留着。今天是11月7日(農曆十月十四),各地都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呢?
立冬習俗:立冬的風俗吃什麼
1、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在京津地區,人們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有的還講究吃“倭瓜”餡的餃子。“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内郁滞不通的陽氣随着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驅除了。
3、吃甘蔗、炒香飯:在福建、潮汕,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不僅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補冬”的食物之一。
4、吃羊肉:在寶島台灣,立冬有吃肉進補的習俗。立冬當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自己炖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習俗:風俗習慣
1、祭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蔔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補冬:諺語 “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将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3、釀黃酒: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适合的季節。因此在民間,人們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适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4、吃赤豆糯米飯:立冬之夜,還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舂“交冬糍”:立冬這一天,有的地方民間風俗有舂“交冬糍”,用來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裡,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6、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習俗:立冬節氣的來曆
“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習俗:養生注意事項
1、氣溫下降、變化明顯:太陽已到達南半球,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于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常有溫暖舒适的“小陽春”天氣,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
2、易有霜霧:正常年份的11月,江南地區入冬深秋、會出現霜降,冷空氣過後,溫度雖然回升,但空氣質量容易變壞,易形成煙霧和濃霧。
3、空氣漸趨幹燥:立冬後,偏北風多、風力加強,降水顯着減少,空氣、土壤易缺少水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