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北漂創業的郭德綱在小園子裡曾說過一番感人肺腑的話,“我這輩子就在天橋說相聲,二十塊錢永不漲價”。二十年荏苒而過,如今的郭德綱在青年觀衆看來俨然成了相聲的代名詞,傳統相聲的拯救者。雖說當年“二十塊錢永不漲價”的豪言壯語并沒能兌現,不過德雲社的商業版圖的确越做越大。且不說德雲華服、郭家菜、德雲紅酒等一系列衍生的副業,單就德雲社本身而言,這些年在全國多個城市相繼開辦分社。2020年伊始,又在曲藝重鎮濟南剛剛完成選址,開張納客指日可待。
每年德雲社的大型商業演出不下百餘場,國内商演、個人專場、遊輪巡演,海外專場接連不斷。不管演出任務安排多緊密,始終由内部演員一力承擔。郭德綱創辦德雲社至今也有二十餘年,在這期間社團卻從未有過“聯穴”演出的經曆,這種情況在相聲門裡并不多見。有人覺得德雲社有傲嬌的資本,有人認為德雲社有單幹的實力。其實不“聯穴”也是郭德綱商業運作的一步棋。
先來簡單說說什麼是“聯穴”,這是過去相聲門裡的一句春典,就是兩個獨立的班社臨時合作演出,合演一場或多場相聲大會。有可能是每個班社輪番派場,也可以是拆開原本搭檔,兩個班社捧逗混搭。解放前,相聲藝人“聯穴”很常見。其目的有兩個,給觀衆新鮮感,同時增加演員收入。解放以後,“聯穴”演出仍屢見不鮮,但主要目的已經變成了相聲同行之間交流切磋,提升業務場能力。但郭德綱為何從不讓德雲社和其他相聲社團“聯穴”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早期德雲社及郭德綱本人在行内樹敵太多。從創業之初在天津相聲園子裡偷錄捋活,到相聲段子中指名點姓的抓哏砸挂,一系列偏激的言辭舉動讓德雲社在内行顯得格格不入。若想繼續擔當行業引領者的角色,隻能自力更生。
其二,推陳出新,扶持弟子。這些年宣布退社的演員接二連三,在德雲社起勢後,雲、鶴、九、霄四科弟子成了日常演出的主力。短短五六年時間,張雲雷、張鶴倫、秦霄賢、張九齡等人的快速崛起也彌補了骨幹演員流失的問題。給“潛力股”更多演出機會,培養成“搖錢樹”,要遠比“聯穴”更利于社團發展。倘若真要“聯穴”,反而可能對捧徒弟的初衷起副作用。
其三,勢必出現“分杵”不均的問題。德雲社畢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民間相聲團體,把盈利放在首位無可厚非。但“聯穴”派誰去演?郭德綱親自去顯然不合适。每年經紀人給他安排的商演計劃已經滿滿當當,而“聯穴”的演出收入和專場相比可謂天壤之别。派正當紅的徒弟去也不合适,姑且不考慮“分杵”多少,單說派場順序就是一大難題。把德雲社弟子安排的靠前了,粉絲有意見。試想一下,“聯穴”時讓張雲雷開場台下粉絲會有什麼反應?話又說回來,真讓郭德綱的徒弟演攢底、大軸,同行更有意見。聯合演出的其他演員保不齊就有年紀大、輩分高的,讓他們給“小字輩”墊場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
在“不合群”的郭德綱管理之下,造就了不“聯穴”的德雲社。其實這對于德雲社和其他相聲社團來說反倒是雙赢之舉。既避免了同行之間不必要的麻煩,又不會影響到各家相聲團體的收入利益。各自維系着自己的觀衆群體,各自經營着屬于自己的這份蛋糕,對整個相聲行業的發展也是有益無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