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1:59:55

如果第一扇窗戶被打破後不及時修好,就很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事事都要防微杜漸)1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突發奇想,曾進行了一項很有啟發性的實驗。

他找了兩輛外觀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擺在一個中産階級社區,而另一輛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他把後一輛車的車牌摘掉,并且把頂打開。結果不到一天,這輛車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輛車擺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事。後來,詹巴鬥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砸了個大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後車就不見了。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事事都要防微杜漸)2

後來,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受到這個實驗的啟示,提出了一個現在我們所說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衆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心理就會滋生更快。

“破窗理論” 是人心理的一種潛在的效應。 每個人在心裡都有一個準則,也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行為準則。如果這個公認的行為準則遭到破壞,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反應,那麼個人行為的堤壩也會出現漏洞,久而久之,就會走入潰堤的境地。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事事都要防微杜漸)3

“破窗理論”在犯罪行為中體現較為直接,其主要應用在管理上。一位管理學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現今企業之間激烈的競争不僅要求産品要質量一流,而且需要不斷提升核心競争力,制度化建設成為一種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執行少。長此以往,企業的發展會很尴尬。對公司員工中發生的小好小惡行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視,适當的時候要小題大做這樣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積重難返。

有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在發展了幾十年後,逐漸走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的老闆沒有管理理念,很少炒員工鱿魚。

這一天,資深車工王凱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闆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闆,雖然埋下了安全隐惠,但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王凱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

當上午的工作快結束時,車間巡視的主管看到了王凱的做法。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護闆裝上後,又站在那裡大聲訓斥他半天,并聲稱要作廢王凱一整天的工作。

精糕的事情還在後面,第二天剛上班,王凱就被通知去見老闆。老闆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于公司意味着什麼。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了的......

離開公司那天,王凱流淚了,工作了幾年時間,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不同,王凱知道,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

“千裡之堤,潰于蟻穴”,這是前人留下來的古訓。王凱之所以被炒鱿魚,是因為公司的老闆明白了那些看起來是個别的輕微的,但觸犯了公司核心價值的“小的過錯”很有必要堅持嚴格管理。不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就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事事都要防微杜漸)4

心理學啟示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破窗理論””的本質是主張建立一種防範和修複“破窗”的機制,亡羊補牢,并嚴厲懲治“破窗”者。隻有這樣,才能防微杜漸,維持秩序和保護集體的行為準則。

心理學家分析。“破窗理論”的直接受益者是公共,是集體,而不是管理者或哪個人。在18世紀的紐約,髒亂差現象嚴重。1994 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從地鐵的車廂開始治理:車廂幹淨了,站台跟着也變幹淨了;站台幹淨了,階梯也随之整潔了。随後街道也幹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幹淨了,後來整個社區幹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也就是說,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更糟糕的是讓自己的心理受到這種效應的影響,做出一些有違自己行為準則的事情來。

做到未雨綢缪防微杜漸(事事都要防微杜漸)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