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
12月13日,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落下帷幕。3天時間,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國科研、企業和産業界學者相聚線下線上,共同“探索未來,共享科學”,發出推進科學事業發展的中國強音。
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中國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廣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
多重戰略機遇之下,地處廣深港、廣珠澳的“人”字形創新走廊交彙點的南沙,一系列深刻改變正在發生。
從南沙科學城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從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落戶到創新主體快速增長,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到冷泉生态系統大科學裝置,從“人才特區”到灣區創新燈塔,南沙從無到有構建起全新的科技創新格局,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應當成為創新能力最強的場所。
當前,全球各大灣區都在加速搶占新一輪科技創新變革的頂峰高地。舊金山灣區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為牽引,在科研和數字領域有着顯著優勢;東京灣區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成為日本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作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紐約灣區,也将科技作為應對全球競争的關鍵詞。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核心共建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一次、第二次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取得成功。
類比全球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有着獨特優勢,同時也存在不少短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認為,“發明”與“發現”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别。未來大灣區最重要的就是在“科技産業中心”的基礎上,力争成為全球“科學發現中心”。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同樣認為,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廣東同樣要在重大科學問題研究上擔當引領角色。“現在廣東乃至大灣區有了經濟體量的支撐,必須擔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的重任,比如在生物技術、能源發展、深空深海技術等重大科學問題。”
“北京有中關村論壇,上海有浦江論壇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呼籲舉辦大灣區科學論壇。”“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言簡意赅,大灣區需要有這樣一個高端的科學論壇。
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勃勃生機和創新活力也證明,有實力辦好高水平的科學論壇。近年來,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以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實驗站、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相繼落戶廣東,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為主骨架的大灣區創新布局加速成勢成形。僅2020年,大灣區内研發投入達到近3600億元。
“希望用好廣東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發展經驗,充分發揮國際科學組織,廣泛凝聚海内外科學家和創新資源的紐帶作用,助力大灣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白春禮說,ANSO應邀與廣東省聯合發起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旨在把論壇打造成為“科技達沃斯”。
大灣區科學論壇舉辦地廣州,按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産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态優化”的全鍊條創新發展路徑,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承擔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樞紐節點的重任,以南沙科學城和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以海洋省實驗室為原始創新主力軍、以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以多個高水平研究院為技術供給主平台的“1 1 3 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共同的使命和願景,将我、将港科大帶到了全球科技大會·南沙的講台上。”CNBC全球科技大會自2018年連續在廣州南沙舉辦以來,作為第一位受邀作主旨演講的大學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校長倪明選認為,這個共同的使命和願景,關鍵詞是“科技創新”與“粵港澳大灣區”。
從全球科技大會到大灣區科學論壇,倪明選一直在強調的兩個關鍵詞,同樣是當前南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兩個話題。根據南沙區黨代會報告顯示,分列一、二位的任務即: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今年8月,中國香港運動員李慧詩在東京奧運會場地自行車女子争奪賽中奪得銅牌。她的成功,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貢獻的科技力量。近年來香港科技大學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成果助力香港自行車隊提升成績,其中大量運算是通過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廣州中心進行的。
“廣州超算中心面向港澳的服務,主要是由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來負責。”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說,過去五年,僅香港科技大學就有超過200名老師使用過國家超算中心廣州中心。
“灣區有大未來,港澳有大優勢,南沙有大機遇。”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表示,南沙将緻力打造大灣區一流的改革開放平台、一流的創新發展平台、一流的營商環境、一流的人居環境。
一所大學,見證大灣區創新要素加速流動,港科大(廣州)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一期工程主體結構全面封頂;一個機構,見證三地制度規則加速對接,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成立近半年來,大力推動港式社區、内地首個非營利性港人子弟學校、香港科學園南沙孵化基地等重點項目紛紛落子。
12月12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海洋科學分論壇在南沙花園酒店星海會議中心舉行。劉偉 攝
波瀾壯闊的珠江入海口,從不乏關于開拓創新的故事。而今,這裡正在謀劃建設一座百年科學城——南沙科學城。
日前發布的《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顯示,将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構建廣州協同創新圈、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和全球合作創新圈。至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學城主體功能區;至2035年,成為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來産業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在南沙科學城的樞紐銜接下,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更為凸顯,灣區城市群共同吹響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号角。
近年來,南沙持續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資源,成為國際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廣州南沙首次承辦第20屆亞洲科學理事會大會,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32個科學組織成員以及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院士專家出席會議。“大灣區科學論壇的永久會址能夠選擇落戶南沙,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榮幸。”廣州市南沙區委副書記、區長董可表示。
中國南海,當氣體從海底深處噴湧而出,海面之上跳躍的藍色火焰正在“喚醒”來自深海的巨大能量。這個能量就是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這是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核心共建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次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取得成功的場景。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2018年落戶南沙,着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目前已彙聚17個院士團隊、53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
“重大的科學設施既是基礎研究,也是關鍵技術。它是這兩者的交彙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贻芳介紹,作為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目前裝置高效穩定運行,支持國内外科研與工業界課題580多項,為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撐。
由大院大所大裝置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深耕科學發現,南沙注入原始創新“源頭活水”。規劃99平方公裡的南沙科學城,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董可告訴記者,冷泉生态系統項目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中長期規劃,實現南沙大科學裝置從“0”到“1”的突破;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大洋鑽采船等國之重器紛紛落子。
作為廣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南沙向海圖強。在大灣區科學論壇海洋科學分論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分别與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省科學院簽約共建“濱海與深海生态環境研究中心”和“海洋遙感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
抓住原始創新能力,也就抓住了新一輪産業創新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廣州南沙,中科空天産業基地正在建設,完全建成後可實現年産30發運載火箭,将成為國内首個全産業鍊商業航天産業基地。
中科宇航(廣州)裝備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小偉告訴記者,“我們将大力配合中國科學院在南沙的整體戰略布局,以高超聲速風洞等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全力打造空天産業園區。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科技基礎設施來做實驗,進而在産業園進行成果轉化,推動廣東在商業航天方面形成産業鍊閉環。”
在大灣區科學論壇主旨報告環節,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約翰·羅伯茨作報告。不同于以往的視頻報告方式,這次羅伯茨以全息投影技術“空降”論壇,講台上的他栩栩如生,仿佛本人就在現場與聽衆對話。諾獎得主“空降”大灣區科學論壇,得益于廣州南沙的“黑科技”。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約翰·羅伯茨爵士“空降”大灣區科學論壇。
現場使用的南沙企業廣州乳圓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裸眼3D全息光子屏,利用了視覺暫留原理,通過布滿在類似風扇葉片上的LED燈珠的快速旋轉,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乳圓集團總經理莫錦波介紹,該公司的産品搭載了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全息引擎操作系統,可以實現實時建模、實時渲染,通過AI算法進行視覺智能糾正,大大提升了裸眼3D内容制作的效率。
智能霧化消毒機器人則來自位于南沙的科研單位廣州市智能軟件産業研究院。該款霧化消毒機器人針對當前疫情防控中的無人化消毒殺菌的應用需求,已經在機場、車站、展覽館等公共服務場所大批量推廣應用。
随着中科院所與港科大(廣州)等高校項目的建設,南沙戰略性新興産業迎來了更強勁的動能。目前,南沙引進219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寬禁帶半導體、航空航天等新興産業方興未艾,今年經濟總量有望突破2000億元,初步呈現高質量發展态勢。
科技創新成為南沙布局做強創新型産業鍊集群的底氣與動力,打造大灣區區域發展新引擎,産業為城市“強心”,科技為産業“強心”。
作為一個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老兵,周曉陽離開全球封裝行業巨頭安靠科技來到南沙創業,加入創業公司廣東芯聚能。“我能充分感受到南沙的未來。”芯聚能半導體總裁周曉陽對在南沙實現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産業化的信心越來越足,“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快進駐,港科大(廣州)加快建設,我們已經跟他們有許多互動,随着商業環境不斷優化,我相信半導體行業會在南沙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生态,我們既樂意貢獻于生态的建設,同時也将得益于生态的建設。”
周曉陽的信心更多來源于南沙第三代半導體全産業鍊的加速形成。近年來,以晶科電子、南砂晶圓、聯晶智能、芯聚能為龍頭,從晶圓生産到芯片設計、封裝及應用的第三代半導體全産業鍊快速形成,讓南沙打造千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底色更足,汽車城突圍有了“芯”動力。
在大灣區科學論壇舉行的同時,創交會上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南沙區)揭牌。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是中國科協廣泛吸引和集聚離岸創新創業主體所采取的新舉措,此類基地的建設,實現了人才“離岸”、創新“不離場”。
港科大(廣州)項目效果圖。
南沙區已形成建設離岸基地的“任務書”。計劃在全區規劃空間布局、落實服務載體,該區現已開展前期接洽工作。實施離岸基地政策改革創新工程、大科學裝置海外人才共享工程、離岸基地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海外站點渠道拓展鋪設工程、國際一流營智環境營造工程、離岸基地孵化空間建設工程、離岸基地線上平台搭建工程七大工程。
科技創新,重在人才。南沙區積極探索打造融通港澳、接軌國際的人才高地,深化創新鍊産業鍊融合,出台“集聚人才創新發展若幹措施”“港澳青創30條”“人力資源産業園發展扶持辦法”等系列人才政策,已先後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大灣區(廣東)國際人才驿站。目前南沙已集聚院士32名,高層次人才數量自2016年以來年均增長111%,博士後科研人員數量占全市1/5。
南沙還在全國率先提出“營智環境”概念,即是指一切有利于人才發展及其智力成果運用的環境。“引智制度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中央人才協調小組特聘專家吳江認為,這意味着三個變量關系的良性互動:市場的開放度與成熟度、政策的精準度與公平度、政府的監管适度和服務效度。
引才、留才更要育才。在廣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預計于2022年9月正式開學。“經過中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完整的産業鍊,各級政府逐年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區域内更形成了先行先試、銳意進取、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資金及其他要素。”倪明選認為,明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即将建成開學,這将為“港科大2.0”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布局落下關鍵棋子。
倪明選表示,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趨勢下,“香港科技大學2.0”建設的不僅僅是一所大學。它将成為: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創新人才搖籃,未來科技、企業和産業的創新基地,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智慧源泉。
在論壇閉幕的次日,廣州南沙區就為高層次人才安排了“娘家”,廣州市南沙區高層次人才聯合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當選會長。他說,将主動擔起南沙後備人才的“傳幫帶”責任,助力南沙打造一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人才隊伍。
12月16日,科研院所及科創企業正在南沙參加一場科技工作座談會,共同為南沙科技創新建言獻策。南沙區拿出十足的誠意,在會上宣布推出“科創10條”,聚焦人才生态、原始創新、技術攻關、産業升級和金融支撐五個方面,提出10條切實有力支持科技創新的措施。
廣州南沙,正向高端科創資源吹響集結号,擁抱“科學的春天”。
【策劃】陳邦明
【文字】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 柳時強
【作者】 柳時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