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着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建築從材料到結構以及形狀,不同于中國古代江南的園林建築和宮殿建築,與現代的房屋建築更有天壤之别。


從這些研究中,使我們感受到遊牧民族的生存智慧;還有在文化視野中的研究,把它看作是草原文化的象征。
蒙古包建築技術

建築反映一個民族的科技水平。蒙古包建築是北方遊牧民族處理人、畜、自然關系的産物。


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内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内布局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内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元素
圖案





天窗

按照蒙古族的古老傳說,天窗是太陽的化身和造型。
圍氈

等待中的蒙古包:藍色的哈那,紅色的烏尼,黃色的圍氈。

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