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與一帶一路的多邊議程化?作者:張貴洪(複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際組織與一帶一路的多邊議程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張貴洪(複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一帶一路”經曆了從倡議到共識、從願景到行動、從雙邊到多邊的發展過程,被載入聯合國、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亞歐會議等重要多邊機制的成果文件,得到聯合國和許多國際組織領導人的高度評價。“一帶一路”倡議的多邊議程化是指通過多邊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更加規則化、專業化和機制化,并轉型和升級為國際發展議程。多邊議程化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而國際組織是推動“一帶一路”多邊議程化的關鍵所在。
中國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建的創新實踐
“一帶一路”倡議的多邊議程化有利于通過國際組織實現整體推進,争取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更好的國際合作平台和國際公共産品。中國與國際組織合作,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最佳路徑。
中國與聯合國合作共建是“一帶一路”多邊推進的主要體現,走的是和平與發展之路,對中國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共建具有示範意義。“一帶一路”建設從根本上來說是一項發展事業,目的是打造發展共同體。作為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一項創新探索,“一帶一路”建設有望打造一個國際發展合作、多邊發展機制和全球發展治理的新模式。通過發展夯實和平的根基、創造和平的環境,“一帶一路”有利于解決和平赤字、推動發展和平、實現持久和平。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和平是前提,發展是手段。
作為一項創新實踐,中國與國際組織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有創新理念、創新動能、創新路徑、創新機制和平台。平衡發展、對接發展、包容發展、共同發展的創新理念,既基于中國發展的經驗,也契合聯合國的發展事業,對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互聯互通、以發展促安全、發展夥伴關系的創新動能,是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合作的經驗總結,也是當前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關鍵所在。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與地區發展議程兼容、開展新型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創新路徑,為中國與國際組織共建“一帶一路”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創新機制和平台包括用好國際組織資源,大力吸引國際機構入駐,努力推薦中國籍國際職員,積極承接國際會議,以助力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議程是為解決問題而作出的一種程序性安排。與雙邊議程不同,多邊或全球議程往往由國際組織推動,即國際組織通過相關文件把全球性議題和主題轉化為國際社會共同行動的正式安排。聯合國推動的多邊議程具有全球性和權威性,從每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涉及的議題和聯合國文件包含的主題來看,最受關注的是和平與安全、發展、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人權、難民和移民等。這些議題和主題都有相應的議程,通過國際合作和全球行動來推動。在議程的框架下開展國際合作,推動相關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已成為聯合國開展全球治理的主要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持續發展議程。
“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可持續發展、開放包容、合作共赢、聯動發展等方面的理念高度契合,這是“一帶一路”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發展的基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為一項會員國高度認可的發展議程,具有全球性和權威性,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提出和推動的一項發展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互聯互通為重點,圍繞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五通”開展國際合作,是對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強化和補充。“一帶一路”倡議的議程化就是通過對接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理念和倫理、目标和指标、戰略和機制、項目和活動,從而達成共識、制訂規劃和采取行動的過程。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成為國際共識。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40多個國家簽訂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說明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比較普遍的認同和支持,但多數發達國家還沒有參與共建。另外,與國際組織簽訂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不多。“一帶一路”載入聯合國和國際組織的多個決議文件,但國際組織專門就“一帶一路”形成決議文件較少。這說明,倡議要成為國際共識,還有許多艱難的工作要做。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需要納入國際組織的戰略規劃。與國際組織簽訂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需要及時評估和總結其實施進展和效果。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内容要通過這些合作文件轉化為國際組織的發展戰略和工作規劃,更好地為國際組織的使命服務。例如,基礎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領域和核心内容,也是全球發展的“痛點”。這就需要國際組織統一協調,就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戰略規劃。
最後,“一帶一路”倡議還需要在國際組織框架下形成行動方案。“一帶一路”建設涉及貿易金融、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教育科學、文化旅遊等領域,國際組織特别是聯合國專門機構在這些專門領域有專業的規則與經驗。“一帶一路”可以利用國際組織的資源和優勢,在專門機構的框架下推進專業化、國際化和規範化。
對接區域性國際組織的發展戰略
除了與聯合國和全球性國際組織的對接,大量區域性國際組織也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多邊議程化的重要途徑。“一帶一路”倡議向世界各個地區開放,但重點是周邊的亞太地區,主要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南太平洋等次區域,周邊是“一帶一路”走向全球的基礎。
中國周邊存在衆多國際組織,它們不僅是周邊地區國際關系的重要行為體和周邊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動周邊地區一體化的重要力量。中國周邊國際組織包括次區域國際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上海合作組織等;跨地區國際組織,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中國和周邊國家共同參與的新興多邊組織和機制,如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會議和論壇類國際組織,如東亞峰會、博鳌亞洲論壇、亞信會議等;聯合國系統的區域辦事處,如亞太經社會等。這些周邊國際組織具有多樣性、不平衡性和創新性等特點。
周邊國際組織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國際組織資源。一方面,“一帶一路”與周邊國際組織具備對接合作的良好基礎,兩者存在地理範圍上的重合,具有目标和合作原則的一緻性。另一方面,周邊國際組織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台和路徑。
從組織性質和特點、成員規模、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和影響來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多邊化的主要節點機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廣泛、合作方式靈活,與“一帶一路”有很強的互補性。上海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是“一帶一路”國際化的起點,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多邊化的示範。同時,“一帶一路”在中國周邊的多邊推動還有可能催生新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此外,我國還需要加強與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非洲聯盟、歐洲聯盟等不同類型國際組織的對接合作,以便“一帶一路”的多邊化在多個地區和多個層面整體推進。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