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8)1月27日,曆經三朝的孝莊文皇後因病去世,享年75歲。
孝莊去世後,康熙哭得捶胸頓足,幾次傷心地昏死過去。據《清實錄》記載,在孝莊去世後的幾天,康熙日夜守靈,哭泣聲不斷。幾日幾夜,粒米未進,身形十分消瘦,宮裡的人看了都很悲傷。
封建時代,人們向來事死如事生。王朝中有核心成員去世了,皇家更是視過久停靈為不詳,認為這會影響王朝的國運,大多會選擇一處風水寶盡快地讓逝者入土為安。
然而據史料記載,憑借着康熙對祖母孝莊的深厚感情,孝莊竟然仍被整整停靈了37年才下葬,這在整個封建王朝史中都是不可思議的。
難道孝莊與康熙之間的感情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隔閡嗎?還是說孝莊本人有什麼難言之隐呢?
本篇文章,筆者将以孝莊之死為引,帶領大家領略這位清朝奇女子的傳奇人生。需要說明的是,“孝莊”二字,乃是死後的谥号,史學上以此代指她,她的徽号是“昭聖皇太後”,她的名字叫布木布泰。
一、莊妃入宮,得生福臨公元1613年(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蒙古科爾沁草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女性——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她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孝莊。
博爾濟吉特氏往上追溯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草原上地位十分顯赫,可謂一呼百應。據說他們僅僅憑借一雙天生的藍眼睛,便可以橫行草原,走到哪裡都能被草原人頂禮膜拜,引為座上賓。
因此,博爾濟吉特氏一直是草原各部霸主争相聯姻并引為後盾的對象。
在公元1616年至163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史稱“後金”。後金往上追溯,是接受明朝招安的戍邊少數民族,随着後來明室江山的式微,努爾哈赤便趁勢崛起。輪到皇太極時,索性撕破臉皮,自立清廷,登基稱帝。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能夠繼承汗位,非惟人謀,更有運氣。因此,繼位之初的皇太極根基并不甚牢固,急需引外戚以為依仗,而當時草原實力與威望最盛者,莫如博爾濟吉特氏。
公元1626年2月,皇太極繼位之初,便與科爾沁草原的博爾濟吉特氏聯姻,娶了美麗端莊的孝莊(布木布泰)。
曆史上,博爾濟吉特氏與皇太極的關系極為複雜。
早在1614年4月,孝莊的姑姑便嫁給了皇太極為大福晉。也就是說,未嫁之前,皇太極是孝莊的姑父,出嫁之後,皇太極是她的丈夫。
公元1635年,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又嫁給了皇太極。如此一來便是姑侄三人,共侍一夫。
也許,在漢文化中,這種倫理關系很難被接受,但在當時的關外民族,這種聯姻并不另類。
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沈陽)稱帝,孝莊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并在1638年生下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
封建王朝有母憑子貴的傳統,原本莊妃應加封晉位身受榮寵,然而真實情況是莊妃在盛京皇宮的地位不僅略顯尴尬,其本人更似乎不太招皇太極喜歡。
皇太極從蒙古娶了一後四妃,莊妃是第二位入宮的,她的姐姐海蘭珠乃至後面的兩位妃子,都遠晚她幾年入宮,可是按照當時皇太極對她們的分宮态勢來看,姑姑哲哲位列中宮,是第一位;然後是姐姐海蘭珠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位列東宮,排在第二位;其次是麟趾宮的貴妃娜木鐘,位列西宮,排在第三位;接着是衍慶宮淑妃巴特馬·璪,位列次東宮,排在第四位。當初第二位入宮的莊妃反倒墊底,被安置到了次西宮,排名第五。
從這個位次來看,莊妃并沒有後世所謂的“寵冠後宮”,她在皇太極心目中的地位,或許有些邊緣化。
雖然莊妃有可能不受寵,但她長袖善舞,而且頗具政治智慧。他在皇太極時期曾勸降了“心若磐石”的洪承疇,讓大家刮目相看。
根據曆史學家蔡東藩所載:崇祯十五年,明朝大将洪承疇兵敗被俘,拒不投降。皇太極軟硬兼施,方法用盡,洪承疇甯死不屈。正在皇太極沮喪的時候,莊妃自告奮勇,說她有辦法讓洪承疇松口。
莊妃分析認為洪承疇既然是個忠臣,除了愛國,也必定愛家,尋常手段定是奈何不得。于是她不走尋常路,提着兩盅酒一碗參湯便走進了洪承疇的牢房。
敗軍之将,身在異國他鄉,又受牢獄之災,洪承疇的心理防線看似堅固,其實是勉強支撐。莊妃和他先不談政治,隻和洪承疇聊家中的妻兒,僅三言兩語之間,洪承疇便覺得自己心裡的苦隻有眼前的這個女人知道。于是,洪承疇一個不防,便搭了話,莊妃見氣氛一到,便來了一句:“你這樣固執,你的家人該多傷心啊!”
洪承疇一聽,情緒瞬間崩潰,拖着虛弱的身體,當着莊妃的面嚎啕大哭。于是莊妃給他一口一口地喂參湯,等她出來,洪承疇表示願意歸降,皇太極與群臣都驚呆了。
這件事,足以證明莊妃有敏銳的政治洞悉能力和見縫插針的本領,也為後面她扶福臨登基,埋下伏筆。
也就是說,在皇太極後宮之中,莊妃地位雖然尴尬,但絕對不容小觑。
二、母憑子貴,長袖善舞封建社會的宮闱之中,講究母憑子貴,但不是所有的嫔妃,生了兒子就能“貴”起來。例如,筆者之前寫過胤禩,胤禩之母良嫔生下兒子20多年,依然不“貴”,直到去世才被追封為妃,就是最好的例證。
所以,莊妃這個母憑子貴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建立在姑姑哲哲與姐姐海蘭珠都沒有兒子的基礎之上。
皇太極的後宮,最不能惹得有兩位女人,一位是皇後哲哲,另一位則是寵冠後宮的海蘭珠。
《清史錄》記載,哲哲生了三位女兒,但無兒子,而海蘭珠早年雖有皇子産出,卻不幸夭折,并再無嗣出。
這樣一來,皇子之中,也就隻有皇九子福臨擁有博爾濟吉特氏的血脈,形勢頓時明顯無比。同是一家人,這時候恐怕有人要欺負莊妃母子,哲哲與海蘭珠都會第一個跳出來不答應。退一萬步來說這也是皇太極百年之後,她們賴以生存的依靠。
皇宮雖有“外臣不得與宮妃接觸”的規定,但這并不代表母憑子貴的莊妃不能憑借着自己的端莊賢惠與聰明大方在群臣中拉好感。尤其是這份好感還是建立在博爾濟吉特氏的推波助瀾之下。别的且不說,擺在明面上的就有睿親王多爾衮。多爾衮與莊妃關系熟稔,這在當時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也是野史頗感興趣的焦點。
皇太極一生共有十一位子嗣,然而真正長大成人能夠在皇儲競争中掰手腕的僅有七位。
皇太極五十歲那年,由于愛妃海蘭珠病逝,他心力憔悴,身體每況愈下,兩年後,皇太極猝死于盛京,由于去世得太突然,并未立下傳位遺诏,這引起了儲位之争。當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衮都對皇位都志在必得。
《清史稿 本紀四 世祖本紀一》載: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輔政。
《清史稿》對皇太極駕崩之後清廷的皇位之争的描述,看起來雲淡風輕。然而真相是在皇太極駕崩之後的第五天,即公元1643年8月14日,崇政殿的東庑殿内,豪格和多爾衮雙方陣營劍拔弩張,險些引發一場無法挽回的國亂。
多爾衮是皇太極的弟弟,戰功卓著;而豪格則是皇太極長子,也非弱者。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叔叔與侄子的皇位之争。
原本漢人的傳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皇位在皇帝有子嗣的情況下,弟弟隻能靠邊站。可是這對關外清廷來說,顯然并不具有約束作用。皇太極死得突然,既未立下儲君,也沒有留下傳位遺囑。在這個情況下,隻要實力到位,身為叔叔的多爾衮顯然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除此之外,多爾衮也有他敢于争上一争的身份與底氣。他當時有兩副王牌在手。
第一,努爾哈赤早有遺囑,在儲嗣未定的情況下,皇位的傳承須由滿清貴族讨論決定。
第二,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多爾衮)當立而年幼,由代善攝位。
也就是說當初皇位本就該是多爾衮的,隻不過因為自己年幼,被哥哥皇太極取巧奪去了而已。
這樣一來,多爾衮就更要碰上一碰了。更何況豪格還是他的政敵,自己的實力也絲毫不虛。
關鍵時刻還是油滑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出來和稀泥,他提出來一個折中方案,選九皇子愛新覺羅·福臨登基。
這個決定是臨時提出的,是在崇政殿當着所有滿清貴族的面突然提起的,可卻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一緻認可。
為什麼不是在除了豪格與福臨之外的其他皇子中選,而是脫口而出的“福臨”?第一是因為福臨的有博爾濟吉特氏的血脈,第二是因為莊妃平時的人心收攏與政治經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所以說,最終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能夠戰勝諸位哥哥繼承大統,除了外戚使然之外,更與莊妃本人的聰慧和長袖善舞有莫大的關系。
在争奪儲位的緊張氛圍中,福臨是被臨時提出來的,算是一批“黑馬”,奇怪的是,這個建議得到了豪格與多爾衮的一緻中肯。豪格與福臨是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他支持福臨,這不難理解。可多爾衮對此也樂得其見,并舉雙手贊成,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畢竟,多爾衮對皇位可是志在必得的,他為何會讓步呢?
因為這件事,多爾衮與莊妃之間的“暧昧論”也一度在這段皇位之争中甚嚣塵上。
三、母性偉大,政治犧牲崇政殿之争後,最終由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衮攝政。
公元1644年5月,多爾衮一手招降了吳三桂,奠定了清廷入主中原的根基。能夠入主中原,這對滿清來說,是功在千秋的事。多爾衮在朝中的威望與勢力也因此水漲船高,并漸漸達到了時人不敢與争鋒的地步。
清廷入主中原的第四年二月,以善于審時度勢而見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便以自污的方式假裝逾制,被罷去了輔政職務,以退為進保住了身家性命。
而另一面認不清形勢的豪格則慘得多了。
《清史稿·豪格傳》載:
五年二月,師還,上禦太和殿宴勞。睿親王多爾衮與豪格有夙隙,坐豪格 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揚善弟吉賽,系豪格於獄。三月,薨。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征讨張獻忠後凱旋而歸,順治帝親自在太和殿設宴犒勞了他。多爾衮與豪格一向不對付,一直想要除之而後快,便借此機會定豪格兩宗罪:
一、欺君罔上,隐瞞部下冒功不報。
二、起用罪人揚善的弟弟吉賽,忤逆君上。
多爾衮以攝政王的身份,代順治皇帝,強行把豪格軟禁了起來。順治五年三月,豪格莫名其妙地死去。
豪格的結局為何會如此,誰都能看出來。
鄭親王濟爾哈朗激流勇退不涉朝事,對自己維護有加的哥哥豪格又被除掉,留給孝莊與福臨這對孤兒寡母的日子,一日比一日艱難。
曆史上多爾衮這個人是權欲熏心,毫無品格可言的。
《清史稿.豪格傳》有這樣一段話:
三月,薨。睿親王納豪格福晉,嘗召其子富绶至邸校射。
意思是豪格死了之後,多爾衮便納了自己的侄媳婦、豪格妻子為福晉,還把豪格的兒子叫到自己的府邸做侍衛。
士可殺不可辱,多爾衮要做的,就是要羞辱豪格。所以筆者認為,多爾衮對清朝雖然有大功,但他的格調,其實并不高。
豪格死後沒多久,朝中衆人都以為多爾衮要篡位稱帝,有的人甚至做好了“事新主”的準備。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朝中又有妖風傳來——“多爾衮親到皇宮内院”。
多爾衮到内院,明顯是和孝莊談判,談判的内容,後人不得而知。
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多爾衮不僅遲遲沒有動作,還被封為“皇父”。
做皇帝的父親,和做攝政王可大不相同,至少,他教訓順治兩句,也名正言順。
但是,孝莊太後是皇帝之母,多爾衮是“皇父”,這讓多爾衮和孝莊之間,又多了一層“绯聞”,以至于時人私下裡莫不咋舌痛罵之。以至于很多野史都認為:
孝莊皇太後為了保全皇帝,犧牲很大。皇家的事,複雜得緊呐!
縱觀多爾衮在世時,一向以“皇父”的姿态示人,時常代帝行事,時人敢怒而不敢言,順治皇帝就更憋屈了。
《尚書·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因此等多爾衮去世之後,他的下場要多慘有多慘。
定罪,抄家,褫奪封号;掘墳,鞭屍,曝屍荒野。
毫無疑問,在皇太極駕崩之後,順治親政之前,多爾衮對清朝之功,是不可估量的。他招降吳三桂,帶兵入關,趕走李自成,痛打南明,建立清朝基業。若他不是攝政王,而是皇帝,清朝國史必将會把多爾衮之功吹上天。
但是,順治卻将多爾衮掘墓鞭屍!這得是什麼仇什麼怨才能讓順治皇帝做到了這種程度。反過來看,多爾衮越是跋扈,就顯得孝莊當年為了維護順治的利益,有多的不容易。
從倫理角度來說,孝莊的付出難免被後世指指點點,但是,從政治角度來說,她在虎狼如多爾衮的眼皮子底下,保住了順治的帝位,孝莊便能被稱之為一位偉大的女性。
四、聖祖親奉、三代尊崇順治親政之後,也許是由于被壓抑得太久的緣故,因此十分叛逆,他不顧孝莊反對,廢掉了結發妻子;又不顧孝莊反對,獨寵董鄂妃。種種迹象表明,順治親政後,他和母親的關系并不好,直到他去世,母子關系都沒有得到緩和。
或者說,順治皇帝的表現,令她母親十分失望的吧。
在順治的生命日薄西山之時,孝莊又從三個皇子之中,慧眼識珠地挑中了康熙,并扶持其登基繼位,這是極其不容易的。
我們分析曆史認為,在幾個牙牙學語的娃娃中,挑出一位千古明君,若非非凡的見識與眼力使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某個電競高手,嘔心瀝血多年培養了一個遊戲“大号”,結果大号被封了,孝莊隻得重新練一個“小号”。康熙就是這個“小号”。
康熙上位之後,又面臨着四大臣輔政掣肘的局面。尤其到了親政之後,鳌拜的表現則尤為可惡,事事越俎代庖,對康熙耳提面命。
曆史證明,鳌拜并非是明智之人,不僅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還小看了孝莊的存在。
鳌拜比之多爾衮如何?如多爾衮當初那般暴戾恣睢,孝莊尚能輕松應對淡然處之。
公元1669年,康熙年僅15歲,雖史學上渲染他是憑借一己之力除掉鳌拜的,可這裡面要是沒有孝莊的鼎力相助,顯然是不可信的。這也是《清史稿》說莊妃,“綜一代之興亡,系于宮闱”的原因。
康熙大權在握之後,孝莊就像愛新覺羅的定海神針一樣,雖然出場不多,但是份量卻十足。一般在重大的事情上,才會偶爾出來點撥康熙,助其渡過難關。比如,在康熙立太子、平三藩等曆史大事上,孝莊的指點都功不可沒。
康熙曾回憶說: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緻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認為,若沒有祖母孝莊的教誨與扶持,他斷然不會有今日之成就。
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要求康熙做個好皇帝之外,孝莊在康熙的整個成長年代,非但沒有像曆史上呂雉那樣獨攬朝政,垂簾聽政,反而還給予康熙其極大的自主權,康熙能做主的事情,她一貫由康熙做主,這就是她的偉大格局。
通過孝莊我們發現,曆史上隻有真正吃過苦且胸懷社稷的人,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一以貫之。
這也是康熙比漢惠帝、光緒帝幸運的地方。
據史記載,孝莊一生十分節儉樸素。她信佛,所以一生多齋戒,以素為食。穿的衣服也不喜奢華,力求素淨為主。寝宮裡的東西,如家具等,舊得紅漆都掉秃噜皮了也不舍得換,康熙為此十分苦惱。
其好聞果香,其好口腹之欲,其衣飾奢華,其貪慕虛榮。
上面這句話,是曆史對清朝末年慈禧太後生活的描寫。
筆者無意擡高孝莊,但是,孝莊和清末的那位太後比起來,高下立現。
能大權在握,有條件成為呂雉和武則天,她沒有這麼做;能享受錦衣玉食,有資格盡享奢華,她仍沒有這麼做。
很多人,一輩子受限于權力和金錢,無奈隻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但孝莊則不同,那些旁人遙不可及的欲望,對她來說輕而易舉,然而,她卻選擇了克制。
這也是她和古代那些身處高位的女人的不同之處,也是她的偉大之處。
五、暫安奉殿,無顔合寝孝莊去世前對康熙說: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勞民動衆,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的意思是說:我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陵寝封土已久,我身份卑微,實在不宜觸犯其尊威再動土與之合葬。可倘若另外再大興土木為我修建陵寝,則未免勞民傷财,我又于心不忍。我心裡眷念你們父子(指順治與康熙),不願意葬到盛京(沈陽)去,你一定要把我葬在遵化陵地,全了我的這點小心願啊!
因此,在孝莊死後,康熙索性直接把孝莊生前的慈甯宮東王殿拆了原樣搬到了昌瑞山下風水牆外,并“暫安奉殿”。
一直到康熙去世,康熙都沒有把孝莊入土為安,直到雍正上位,才就地建一座陵園,把太奶奶安葬。因為孝莊的陵寝在皇太極的昭陵之西,史稱“昭西陵”。
至于說康熙為什麼不讓孝莊入土為安,筆者認為一方面是遵祖母遺囑,另一方面則要涉及多爾衮亂政時那些糟心事兒了。
九泉之下,孝莊對得起清朝社稷,但面對皇太極,她還是有些無顔吧。
康熙以他含蓄的方式,全了祖母的顔面。
古德雲: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之大半,蓋以母教為本也。
意思是說,男人們都說要治國平天下,其實,男子的能力和胸襟,大半來自家中的母親的教誨,因此,天下的教育,母教為本源。
在古代,一個小家庭的發展,離不開家庭主婦的耕耘和教育,一個大家族的興盛,離不開家族主母的操持和應對。那麼,放到現代,一個時代的興起,一個國家的興盛,更離不開女性的力量!
在封建文化中,人們強調“女德”,筆者一向不提倡這種封建文化。抛開封建文化的部分,孝莊這樣的女子,極三世尊親,扶兩代帝王,她不照樣憑借一己之力,扶持一個王朝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