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随着如今戶外和街頭文化的不斷交融發展,有關自行車的活動、玩法和人們對平靜生活的看法同時變得愈發多元,更多富有個性的衍生運動也在這種新訴求中被城市人所發覺和接納。
而在這之中,「BMX」就是一個異軍突起的選項。
再說來至于文化層面,BMX運動雖然聽起來離我們的生活些許遙遠,但它與滑闆類似,其攢動的流行風潮,其實早已遍布在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1986年,Codemasters推出了有史以來第一款BMX遊戲,同時也是史上第一款以極限運動為主題的電視遊戲《BMX Simulator》、2001《Mat Hoffman's Pro BMX》登陸Ps平台,并宣布職業BMX車手Rick Thorne與Mike Escamilla加入,成為了第一款真人參與的BMX遊戲,并在同年拿下了11%的運動遊戲份額,也就此為契機,BMX以電子傳播的方式進入了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關于影視作品,《E.T》、《The Strongest Man》、《Heroes of Dirt 》我們都能輕松找到BMX的影子。除此之外,70年代初的摩托車競速賽的紀錄片《On Any Sunday》甚至成為了後來整個BMX發展史的催化劑(這點我們稍後再說)。
至于街頭層面,Supreme、Huf、Jordan Brand、NEIGHBORHOOD...與BMX的淵源就不用多說了,近年來BMX也同樣受到了各大奢侈品品牌的垂青,Dior、Louis Vitton、FENDI等等更是屢次推出以「小輪車」 為載體的别注系列,以至于讓其逐漸走向了時尚前端。
這時,BMX不僅成為了人們追求潮流的态度體現,其還成為了他們彰顯時尚觀念的重要表達介質。好像有點說太高了,那現在回歸運動本身,其實除了滑闆,BMX還與我們上期介紹過的Spike ball類似,它們在某種程上都隸屬後院運動。在商用廣泛的城市中,自由、不受場地限制的屬性成為了它最大的優勢,不用U型池,不用複雜賽道,僅在街頭巷尾,甚至隻要幾節台階就能成為BMX的最佳樂園。
BMX 全稱「BICYCLE MOTOCROSS」,顧名思義,其與越野摩托車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時至今日,BMX的多數零件造型與越野摩托車的造型仍然大緻相同)。
上世紀6、70年代,越野摩托競賽風靡加州,由于當時賽道稀少、平常開放時間不多,所以每逢比賽日,大家便能看到一群熱愛此項運動,又沒法負擔起摩托車高昂費用的小孩兒騎着他們的自行車沖入賽道,以模仿他們所崇拜的越野摩托車手、感受這來之不易的競速文化。
後來由于這群「騎行者」的基數實在過大,他們幹脆放棄了對越野摩托的追随,進而開始進行諸如替換更堅固車架、使用更粗輪胎等等改制措施,以讓自己的單車能适應更多地形,意圖将這種「越野摩托車的絕佳替代品」發展為新的文化。
于是,就在這不斷改裝中,BMX誕生了。
上文提到紀錄片《On Any Sunday》的開場便是一群孩子騎着 Schwinn Sting-Ray (BMX的雛形)自行車越野飛馳的場景,也正是通過這部影片,BMX在播出後的一夜間便火遍了美國的大街小巷,并激發了整個美國年輕人對自己自行車改制的熱情。
「泥地競速是BMX這項運動的最初形态,這是一種越野的單圈賽道,8名車手在到達終點線之前,可以自由地跳躍和在寬闊的彎道上任意騎行。參與泥地競速的BMX通常會安裝更大的牙盤,以創造更高的齒輪傳動比,從而獲得更快的速度。」
不久之後,運動的興旺也帶來了BMX衆多制造商的崛起,更多樣式的BMX也在那個年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随着商家的逐漸增多,其競争之下給予消費者的則是更低廉的價格,再加上人們的不斷加入,良性循環之下,BMX更以驚人的傳播态勢反哺了越野摩托,成為了整個越野競賽的推動力。
20世紀70年代初,BMX運動協會在美國被批準成立,(這一舉措也被認為是BMX成為官方承認運動項目的标志)。1974年,世界第一個非盈利性的BMX組織由George.E.Esser在佛羅裡達州建立,同年,德文和托德班克斯兩兄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在管道上進行實驗騎行的騎手,由此,「技巧騎行」開始逐步登上曆史舞台。
「在BMX泥地競速的發展曆程中,美國自行車聯盟的管理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組織了第一次全國性的BMX巡回賽,并設立了獎金排名制度和全年齡段的分層競争制,這使得這項運動成為了一項正規且系統化的運動項目。」
1975年,随着BMX在青年文化中的盛行,很多人覺得BMX隻在泥地裡的比賽形式太過單一,于是在當時加州的聖地亞哥,不少騎手開始闖入專為滑闆運動設計的混凝土碗池、舊工廠以及水庫通道,在這些布滿灰塵泥土的地方,盡情展現他們的創造力。
在1976年,我們熟悉的BMX之父Bob Haro和John Swanguen就已經在滑闆公園和街頭創造了很多BMX自由式的動作,他們發現在這裡BMX跳的甚至比滑闆更高,也更為激情、純粹,正如「自由式」一詞所表述的那樣,你基本上可以為所欲為,毫不受限。
不僅如此,當時的人們還在自己車的前後輪兩邊額外安裝了4根金屬管,以實現做出更多花哨動作的可能。(這4根金屬管就是如今街車必不可少的部件——Pegs的雛形。
「Pegs是BMX的一種輔助器,一般安置在BMX的車軸上。街式車的Pegs一般為鋼質材料所制(也有钛質的)主要是用來做滑杠,呲台等動作,比較注重結實耐磨程度,相對平花車的要細些,表面較為平整無太多花紋。
平花車(平地花式)的Pegs主要是為車手提供更多的抓點和支點的作用,因此其表面的花紋較為粗糙,以增大其接觸時的摩擦力,現在許多廠商常用磨砂紙或膠圈包裹在其外圍也是出于此目。此外,平花Pegs的材質一般采用鋁質。」
1979年,史上第一篇關于介紹BMX自由式的文章被刊登在了當時大火的《BMX Action Magazine》上,Bob Haro與他的的絕招「Rock walk」也在當時聲名鵲起。「但話說回來其實時至這時,我們所說的BMX FREESTYLE仍依舊屬于一種屬于地下的運動方式,在官方宣傳時,BMX Racing仍舊獨占鳌頭。」
直至1984年,Bob Osborn創辦了一本專為自由式BMX所打造的季刊雜志,這才讓世界注意到了BMX FREESTYLE的潛力,也由此開始,自由式自行車、組件、車手、贊助等等瞬間開始井噴式發展,「BMX FREESTYLE」的世界錦标賽也接踵而至,其也宣布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從形式上來看,BMX RACING(競速賽)和FREESTYLE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BMX是它們的統稱。再細分的話,Street(街式)、Park&Vert(公園與道具)、Dirt(土坡)、Racing(泥地競速)以及Flatland(平地花式)都是其延伸出來的運動形式。
至于車子本身,FREESTYLE BMX 和RACING BMX的主要區别是在于車頭裝Headset的位置,自由式BMX有一個特殊的零件Gyro,它能使車頭360度轉動,而競速小輪車卻不能,此外Pegs也是競速BMX所沒有的。刹車方面,自由式BMX通常使用U型車閘,而競速BMX通常使用V型車閘,以便于在高速前進時提供較好的操控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有的平花車是沒有腳踏的,因為玩平花車注重動作,腳踏有時候會礙事兒,索性他們就去掉了腳踏。
由于BMX與自行車運動所具有的共通之處遠遠大于摩托車運動,因此在1993年1月,BMX正式加入了國際自行車聯盟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成為了自行車運動中的新成員。而再後來,入奧堪稱BMX運動的裡程碑事件:2003年6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決定正式引入BMX運動作為奧運的一部分。
2008年的北京,BMX競速終于作為新的奧運項目正式亮相,同時BMX自由式也在前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大放異彩。
最後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其實我們沒必要一提起BMX就立即把它歸類為「極限運動」,發展到今日,其早已從車型、運動形式等不同視角出發,衍生出了多種更是适宜現代城市的本源騎行方式,比如涉谷著名車行W-BASE推出的BMX城市生活系列、enki 專為Urban Outdoor所打造的折疊式電動BMX系列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使用,
若擅自使用,Mounster山系文化将有權追究法律責任!
--------------------------
TEXT_glo
DESIGN_Fin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