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鶴壁市淇濱區侯莊村新消息

鶴壁市淇濱區侯莊村新消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1:26:53

鶴壁市淇濱區侯莊村新消息?悠悠淇水,巍巍太行桑園村位于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西部,背依南嶺,緊偎淇河,如一顆綠色的明珠鑲嵌在北太行山坳之中,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鶴壁市淇濱區侯莊村新消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鶴壁市淇濱區侯莊村新消息(鶴壁市淇濱區桑園村)1

鶴壁市淇濱區侯莊村新消息

悠悠淇水,巍巍太行。桑園村位于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西部,背依南嶺,緊偎淇河,如一顆綠色的明珠鑲嵌在北太行山坳之中。

地處太行山東麓,桑園村背依南嶺,緊偎淇河,有着秀麗的原生态自然風光。商周時期,該村種桑養蠶、缫絲織綢,作為重要的絲綢生産基地聲名遠揚。“采桑淇洧間,還戲上宮閣”“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等古詩詞,描寫的正是曆史上桑園村一帶的風土民情。随着缫絲織綢行業不斷發展,桑園村日漸衰落,淡出人們的視線。由于該村地處淺山丘陵地區,土地貧瘠、産業結構單一且交通不便,老百姓靠天吃飯僅能維持溫飽,逐漸為生存而外遷,村内常住人口一度跌至32人,這裡成為了省級貧困村,廣大群衆為謀生放棄望天收的瘠薄地,離開家鄉四處務工,桑園村成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空心村”,或将面臨自然消亡。

2016年9月國家多部委聯合印發《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計劃對深度貧困地區開展人才、金融、創業等多方面專項扶持,并梳理出具備發展鄉村旅遊條件的貧困村2.26萬個,桑園村榜上有名。

現如今,乘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淇濱區投資數億元建起桑園小鎮,一排排仿古建築鱗次栉比,風味美食街、森林樂園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旅遊資源串珠成線,集聚吃、住、行、遊、購、娛等元素的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橫空出世,吸引了豫北乃至周邊省份數百萬遊客的目光,桑園村榜上有名。同年10月确定“文化 旅遊 扶貧”發展路線,按照“旅遊公司 脫貧戶”的模式啟動運作,通過招商引資,投資6億元在桑園村建設桑園小鎮扶貧項目,旨在以好風景帶來好“錢景”,讓群衆在綠色發展中樂享紅利。

為加快桑園小鎮建設,區、鄉整合美麗鄉村建設資金700餘萬元,提升桑園村、白龍廟村、竹園村等村莊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整合環境提升項目資金2200萬元,為桑園村及周邊村莊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中轉站,确保生态環境不被破壞;整合節能減排資金200萬元,在環鄉主要道路設置太陽能路燈,對環境進行亮化;自籌資金300萬元,對桑園村及外部道路進行綠化,對沿途村莊進行美化,極大提升了桑園小鎮及周邊環境的整體形象。

桑園小鎮建成後,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全村37名脫貧群衆也參與到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中,年均可增收1.8萬元。同時,看到桑園小鎮的人氣一天比一天旺,外出務工的村民也陸續返鄉,自主創業做起老闆的不在少數。

李東成瞅準時機,開了一家農家樂。“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農家樂生意也越來越好,現在一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比原來種地提高了三四倍。”李東成樂呵呵地說。

年輕時的李東成也渴望到外面去闖闖。“不過,現在城裡有的農村也有了。”李東成說,這幾年,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通上了天然氣,進村的道路也變成了柏油路,村裡還通上了互聯網,誰家有輛汽車也再不是啥稀罕事兒。

“以前流行外出打工,現在流行返鄉創業。”桑園村黨支部書記劉根良自豪地告訴記者,以前村裡的年輕人都忙着往城裡遷戶口,村裡常住人口最少時隻有50人,常住人口從2016年的65戶165人增長到目前的119戶249人。随着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村裡出現了大規模的創業返鄉潮。

“咱桑園小鎮是2017年4月28日開業的,當時我光在景點賣礦泉水就賣了七八千元,比種地一年掙得都多!”村民馬永山回憶道。

村頭,淇河水清澈見底,風景如畫;村内,核心商業街店鋪林立,各具特色的小吃、古玩、工藝品十分引人注目。“這些商業街内的門面房歸村集體所有,村民按股分紅;每戶村民可分得一間設在各景點的小木屋,自己開店做生意或租賃出去都可以,但每年得抓阄調換位置。”桑園村黨支部書記劉根良介紹。

“農村普遍給人的印象是環境比較差。現在你再看看,道路硬化了,房子也寬敞,很多村還設置了垃圾箱。”李志偉說。

借助發展鄉村旅遊業的東風,昔日的省級貧困村桑園村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于今年9月份成為10個“鶴壁市最美文明旅遊村”之一。在這裡,一座座錯落有緻的仿古建築中彙聚了近百種地方美食,吸引着鶴壁乃至周邊地市的遊客紛至沓來。村民驚喜地發現,離開了土地,他們可以生活得更好。

信息閉塞、靠天吃飯、收入微薄的山裡人,如今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從農民變身旅遊從業者,若放在三年前,桑園人做夢都不敢想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以前怎麼也想不到我能吃上旅遊業這碗飯。”李東成的兒子李志偉如今供職于桑園小鎮項目的旅遊開發公司,他說,雖然種糧食國家給補貼,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将土地流轉出去,然後再打工掙錢。

為提高桑園小鎮的知名度,淇濱區不斷拓展旅遊開發空間——兒童遊樂場、半空玻璃棧道、高山滑水、白龍溪森林樂園、必捷滑雪場等“爆款”娛樂項目陸續建成并投入運營,桑園小鎮的發展掀開嶄新一頁,煥發出勃勃生機。

為了讓遊客進得來、留得住、玩得好,淇濱區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增加景區載客量,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投資400萬元拓寬景區道路,增設1000餘個停車位;引資對脫貧戶及村民閑置的傳統民居開展租賃經營,發展傳統民宿,并投資200萬元建設扶貧安置樓,供脫貧戶免費居住;通過招商引資,在距離桑園小鎮1.5公裡外的白龍廟村建設鶴壁“五号山谷”民宿,吸引更高消費層次的遊客前來體驗。

如今的桑園小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并為周邊村莊的群衆帶來巨大改變。“以前一過國慶節,山裡幾乎就沒人來了,我隻好關門歇業,去城裡打點零工。自從桑園小鎮和‘五号山谷’火了之後,想走也走不了了,預約電話都接個不停!”竹園村距離桑園村不到2公裡,開辦農家樂的村民郭亮對經營狀況很滿意。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産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為桑園村及周邊村莊的振興進一步明晰了方向。

2018年,經過深入考察調研,桑園村“兩委”依托桑園小鎮扶貧項目,以“扶貧 旅遊 農業”為中心,在村内成立了返鄉青年助貧創業園,号召并幫助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同年10月,村民馬建峰第一個“吃了螃蟹”。

“以前我一直在廣東、福建從事珍稀食用菌銷售,逐步了解到羊肚菌的食用、藥用價值後,便萌生了自己開展種植的想法,這種菌類的幹品能賣1000元/斤呢!”馬建峰介紹,在村“兩委”号召下,他帶着種植技術回到家鄉,投資200萬元,流轉土地140畝,以企業出資、村集體入股的方式發展羊肚菌推廣種植基地。

“目前我們共建設大棚36個,年産值800餘萬元。羊肚菌從育種到采摘需要5個月,這期間育種、種植、采收、烘幹等各個工序都需要勞動力,可直接帶動近60名村民就業增收。下一步,我計劃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進一步擴大羊肚菌的種植面積,拓寬鄉親們的增收門路。”馬建峰說。

據劉根良介紹,通過實施羊肚菌種植項目,桑園村扶貧效益明顯,該項目流轉的140畝土地每畝流轉費用約800元/年,增加了群衆的财産性收入;項目實施過程中,優先考慮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不斷增加脫貧戶的務工性收入;項目産生的年收益中10%歸村集體所有,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

桑園小鎮引進了4家公司,流轉土地1000餘畝,修建灌溉渠4.5公裡,将果桑種植面積擴大到600餘畝,建設了“淇上桑園”果桑采摘園,研制了桑葉面、桑葉茶、果桑酒等系列産品,拉長了旅遊産業鍊。村民以土地等入股參與分紅,企業每年給村裡15%且不少于10萬元的分紅,村裡的脫貧戶每年享有3000元的收益。

淇濱區在區五次黨代會上提出落實第五次黨代會确定打造“四新闆塊”,建設“五個淇濱、一個高地”的總體要求。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在“快”字上下功夫,開展鄉村振興深入實施行動,打造鄉村振興“淇濱模式”。(鶴壁市淇濱區委宣傳部薛山供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