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婦保院張曉燕主任醫師
辟谷不是“絕食”
辟谷又叫卻谷、卻粒、絕谷、去谷、斷谷等,其實是古人修煉的一種方法,也是古人養生、療疾的手段之一,但并非常人以為的“絕食”,更不是單純的不吃五谷!
《莊子·逍遙遊》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描述了不食五谷但注重呼吸和飲露的人注定不會簡單。
《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乃得享天年”之說,說明辟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措施之一。
《史記·留侯傳》:“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說的是以導引辟谷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古人的辟谷與現代人通常以為的“絕食”真的不是一回事。傳統的辟谷分為服氣辟谷和服藥辟谷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谷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是一種淨化身心的鍛煉方法。它可以消除體内多餘的潴留物和毒物,從而減輕身心負擔,提高軀體的采攝吸收功能。
服氣又稱“食氣”、“行氣”。嵇康《養生論》曰:“呼吸吐納,服氣養身”,意思是通過呼吸吐納鍛煉,達到五髒氣血通順身心舒暢之目的。因此辟谷多久是很有講究的,不可以随意地就不吃,真的不是那麼随意地盲從地挨餓幾天那麼簡單的事。
辟谷自古就是延所益壽的養生術,但辟谷不是絕食,更不是現代人的那種簡單而直接的挨餓。古代的辟谷其實是很有講究的,有前期的準備、中間的過程和後期的回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直接挨餓的話,反而背離了古人的辟谷養生原則,反而損害健康。
古人的辟谷與現代的饑餓有着本質的區别。辟谷的前提是必須精滿氣足,隻有精滿氣足方能達到氣滿不思食的境界,有着豐富辟谷經驗的道家認為:氣滿不思食方可辟谷,而思食者則是辟谷的方法不對。
古人在辟谷時講究的是:一定要在正确的指導下進行服氣、吞氣、靜坐冥想、叩齒、咽津和吸收能量;辟谷養生時,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因人而異地辟谷,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教條模仿,須根據不同人的實際情況制定辨證的辟谷養生方案,即辟谷養生應由淺入深,逐漸提高和量力而行。
辟谷服氣其實是在逐漸減食的同時,漸次加強服氣,将體内宿便、留毒出體外。
服藥辟谷則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古人在辟谷時,真的并非是絕食,而是不吃五谷,而且更多的是服藥辟谷,辟谷者每天會服用特制的藥丸,而藥丸的主要成分為豆類、茯苓、紅棗、白術、蜂蜜、枸杞、黃精、黑芝麻、松脂等有蛋白、有碳水化合物、還有其他營養成分的,這些藥材又都是溫性的益氣之物居多,因此,食用之前必須慎字當頭,慎吃、少食,同時配上堅果類,既可消除饑餓感,又替代正常膳食,還保障了基礎代謝和營養需求,即特定的限食和調理。
《内經》認為,脾主生化,五谷進入人體後,通過脾的動化為人體所需的氣血精津,但若進食過多,則如《内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有準備地辟谷,則可以祛除身體内的不利于健康的潴留物(如痰濕),從而使軀體恢複自身的新陳代謝能力,使自身的調節力、淨化力得以修複,使機體重校報恢複和保持陰陽平衡。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因此是否可以辟谷要看是否精滿氣足、具體的辟谷的天數更應該權衡定奪,辟谷後的複食,也需漸進進行,不可以一下子吃得過多或過頻,更不可吃撐。脾胃乃後天之本,必須了解自己的脾胃和尊重脾胃的喜好。
一般來說,剛複食時可以先吃流食或蔬菜湯,再酌情過度到半流質、軟食,注意攝入量的控制,不可吃過七分飽,不能夠攝入過硬的難以消化的食物,更不可攝入過多油膩食物,宜注意清淡飲食,不能夠暴飲暴食,讓人的腸胃有一個适應地過程,一般一周左右過度到正常飲食并請注意飲食多樣化和平衡膳食。
總之辟谷是因人而異的一種方法或手段,為治病而辟谷者,更不可盲從或私自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盲目辟谷,辟谷的時間也并非時間越長愈好,需辨體科學評估後再實施辟谷,并注意辟谷期間症狀的觀察和應對措施的準備。病重、體弱者如若辟谷,更須慎重和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以免引發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或讓身體出現意外的狀況。
責任編輯
周烨
張曉燕 主任醫師
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能熟練應用傳統醫學理論,綜合分析營養與疾病的關系,并結合不同人群的營養與膳食特點,為患者提供科學實用的營養處方。
擅長:孕前營養優生幹預、孕産期優生優育營養指導、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壓病、便秘等營養指導和治療。
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