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4 09:47:58

曆史上稱贊農業發展、糧食高産區,有“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湖南熟,天下足”等多種說法。

到底哪種說法對呢?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蘇湖熟天下足)1

農業、糧食中心:從西到東,從北向南

我國農業開發、糧食生産上,在曆史上呈現出地理擴展趨勢:先是從西向東發展,然後是從北向南發展。

這與人口的發源、聚集和農業種植條件、水利工程的興建有緊密關系。

關中平原,是最早的農業開發區、糧食主産區。

周人,從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徙到周原時,就開始從事農業生産。

關中平原,河流衆多,便于農田灌溉。之後的秦國推廣鐵制農具、變法興農、興建水利,将關中變成沃野,“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在西漢之前,關中平原的農業生産工具、生産技術、管理水平,在全國都是第一流的。

繼關中平原而起的,是黃河下遊的黃淮海平原。

與關中平原相比,黃淮海平原的特點就是面積大。

特别是戰國中期以後,黃河下遊修築起了堤防,湖泊沼澤逐漸排幹或縮小,寬闊平坦的黃土地成為農業發展的沃土。

8世紀唐朝安史之亂前,黃淮海平原是全國最發達的農業地區,隋、唐前期運往長安、洛陽的漕糧主要産于本區。

唐宋以後,戰争侵擾、黃河泛濫、水利系統淤淺失效、人口南遷,都不斷破壞黃淮海平原的農業生産環境。雖然之後有所恢複,但整個區域的農業衰落已成趨勢。

南方,就成為新的農業發展中心。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蘇湖熟天下足)2

黃淮海農業區

宋朝:“蘇湖熟,天下足”

宋朝時,南遷的流民造成東南人口高度密集,兩浙地區人口“百倍常時”。由此造成耕地不足,于是圍湖造田、顯殖海塗成為一時風氣。

丹陽的練湖、紹興的鑒湖、上虞的夏蓋湖、餘姚的汝仇湖是

在這時被圍湖成田的。當時吳中一帶“四郊無曠土,随高下悉為田”。

另外,北宋時占城稻首先傳入東南地區,因為占城稻“不擇地而生”、對土壤種植條件要求低,為進一步擴大耕地提供了條件。

當時蘇州、常州、湖州、嘉興已是“國之倉庾”。北宋時運送京師開封,南宋時近輸行在臨安的糧食均取于此。

除了輸往京師的漕糧,太湖平原還是東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供給地,其中杭州城、甯紹平原、溫台沿海平原、福建、淮南都需要從太湖平原輸運糧食,故當時諺雲:“蘇湖熟,天下足。”

元代,太湖地區農業仍十分發達,稅糧為全國之首,元時“轉輸京師,多資東南,居天下十六七”。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蘇湖熟天下足)3

明清時期:“湖廣熟,天下足”

到明清時期,太湖平原一帶的農業生産結構發生了轉變,棉花和蠶桑經濟作物占很大比例,糧食作物反而退居次要地位。

三吳地區很多鄉村均以蠶桑、絲織業為主要生計,“不産米,仰食四方”。

由于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太湖平原所需糧食當地往往不能自給,從原來的糧食輸出地變為糧食輸入地。

接替太湖平原的,是長江中遊的江漢平原。

南宋時期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到兩湖地區,同時荊湖地區開始興起圩田,在湖泊沼澤區域擴展農業種植面積。

明清時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都得到開發,在圩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糧食生産自明中後期開始顯示其作用,湖廣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輸出區域。

清康熙、乾隆年間,漢口成為長江沿岸四大米市中最大的一個,湖南、湖北以及位于長江上遊四川的餘糧都彙集到這裡,再從這裡順江而下,輸送到各地。

曾有學者研究,接受兩湖餘糧的有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甘肅、山西、直隸等省,範圍遍及南北。

湖廣成為當時糧食輸出大省,故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其實所謂“湖廣熟,天下足”,糧食生産主要在湖南。

湖北産米的地方并不多,有時還需湖南接濟,故清人雲“自湖北以至江南帶,俱仰賴湖南之米”。在湖廣外運的巨額稻谷中,湖南起決定作用,故乾隆幹脆将“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謠改為“湖南熟,天下足”。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蘇湖熟天下足)4

當代:科技熟,天下足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的發展是一個漸進、區域替代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關中平原、黃淮海平原、太湖平原、江漢平原先後起到重要的作用。

“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隻是不同曆史階段的反映。

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糧食豐收主要依靠先進的農業科技。例如,在高産水稻、海水稻、沙漠農業等農業科技的帶動下,原來貧瘠荒涼的區域也可能成為農業發展區、糧食主産區。

因此,現在農業諺語應改為:“科技熟,天下足”。

蘇足會在蘇州哪個地方(蘇湖熟天下足)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