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寫過一篇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它講述了穆斯林的習俗和葬禮一些過程。今天我就講講小說中沒有談到的細節,以便讓更多人了解回族習俗。
無論在電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經常看到,家裡老人過世,都要選日子,在家裡停放幾天才會下葬。但是并不是每個民族都會如此,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他們的喪葬習俗與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喪葬講求:速葬、薄葬和土葬。速葬,在伊斯蘭教義中是要求不超過三天,但是實際情況是基本都不會超過24小時,這是回族喪葬習俗最大的特色之處。前天大伯母去世總共不足24小時就送走了。但也有特殊情況,如有重要的親戚在外地趕不回來,也有等一天的情況。否則基本都是一天将埋體(回族将亡人稱為埋體)送走。
伊斯蘭教講究“入土為安”,主張從速掩埋亡人。伊斯蘭教法規定:亡人三日之内必葬,不擇時日,不問風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鄉亡故,就在旅所擇地而葬。在航海中亡故的,在舉行“者那則”(殡禮)後,将屍體投入江海,實行水葬。伊斯蘭教法禁止亡者親友載運屍體輾轉千裡。但實際上回族都會将亡人運回故鄉,以便能睡到老家。了解回族的人都知道,回族每年都會到麥加朝見,對于朝見而出現意外的亡人都會葬到當地,這種情況沒有條件運回故鄉。
除了教義要求,從客觀來說,回族人的速葬有兩大原因,一是避免屍體長時間停放發生腐爛後污染環境,滋生病毒;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個人崇拜,同時也能減輕喪家的經濟負擔。回族有個習俗,那就是探望埋體,以示自己珍惜自己。
薄葬,有句穆斯林諺語說得好:“無論窮、無論富,都是三丈六尺白布”。意思是無論生前是貧窮還是富有,死後都是用三丈六尺白布裹屍下葬。伊斯蘭教教義就是要人在世時積善積德,而不是死後要風光厚葬,這與漢族的很多陋習完全不同。并且回族人喪葬都不會修很好的墳,僅有一個小土堆,上面立個标志辨認即可。
土葬,這與包括漢族在内的很多民族的傳統習俗相同。但回族的土葬也稍有不同。他們在挖坑的時候都是選擇土坑,并且下葬墓内禁止火燒之物,如磚、陶、石灰等。也不會有任何陪葬品,僅以土蓋上即可。這一點很符合生态保護啊,完全沒有任何污染和環境破壞。不過對于土地貴如金的城市就不能适用了。
回族亡人在入土的時候都會邀請親戚朋友以及周邊村落回族,來的人越多說明亡人越有威望越有影響力。并且還向所有參加葬禮的人要“口還”(亡人活着的時候有沒有言語得罪過人,有沒有欠别人的債沒有還),隻要沒有人提出意見時才可以。
回族埋體在入墳坑的時候,阿訇就會誦讀古蘭經。其他參加葬禮的人都會靜靜的傾聽和忏悔,因為這條路每個人都會走,隻是這個亡人先走了一步而已。回族對于參加葬禮的人還要散念體(念體可以是糧食,也可以是金銀,不過現在都已貨币代替),念體一般都在20-50元左右,依據家庭條件而定,并沒有标準。
一方一俗,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很多習俗也會不同。回族的習俗比較多,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了解我們。方便大家在遊玩甯夏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如有傾權聯系删除!
關注源味西夏,為您講述更多甯夏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