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保護生态濕地城市綠色發展

保護生态濕地城市綠色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1:24:59

保護生态濕地城市綠色發展?9月22日,廣州舉辦濕地生态保護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會上,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近年來廣州市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取得的長足發展和顯著成效,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保護生态濕地城市綠色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保護生态濕地城市綠色發展(廣州濕地保護成效顯)1

保護生态濕地城市綠色發展

9月22日,廣州舉辦濕地生态保護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會上,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近年來廣州市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取得的長足發展和顯著成效。

廣州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的過渡地帶,擁有“山、水、林、田、湖、海”的優秀自然資源禀賦,河流水系發達,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根據近期濕地資源本底調查初步結果,廣州市濕地總面積7萬餘公頃。

夯實濕地保護基礎,生态成效顯著

濕地,正潤澤着廣州這座千年古城,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吳敏表示,廣州已建立了以濕地公園為主體,濕地保護小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

截至目前,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設立濕地保護小區32個,建成自然保護地89處。積極推動分類分級管理體系建設,已有省重要濕地1處(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今年正在積極推進1處國際重要濕地(海珠國家濕地公園)、2處省重要濕地(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南沙濕地)申報和認定工作。

與此同時,廣州堅持自然恢複為主、自然恢複與人工修複相結合的原則,推進紅樹林、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态修複,利用生物、物理等措施修複重建濕地生态系統,修複面積3800公頃,有效提升濕地生态系統功能的同時,為公衆休憩、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平台。

吳敏介紹,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地,探索實踐濕地生态修複,總結出富有廣州特色的農耕文化遺迹、廢棄礦坑及濱海濕地生态修複方案,為國内提供了可借鑒推廣的濕地保護修複方案。海珠濕地、花都湖濕地、南沙濕地等濕地生态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物種多樣性不斷豐富,成為濕地保護修複典範。

據各點最新監測數據,廣州市濕地範圍有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1208種,其中昆蟲738種,鳥類187種。其中,海珠濕地已發現2個新物種,及國内新記錄科、種;南沙濕地每年有近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2022年1月記錄到62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鹭。如今南沙濕地已經成為灣區重要的候鳥遷飛生态廊道,是東亞泛太平洋候鳥遷徙路線上的生态驿站。

“黑臉琵鹭、銀鷗流連于城央的麓湖景區,黃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獺、豹貓、赤麂、白鹇……這些廣州人舊時常見的野生動物重現人們視野,見證着廣州生态環境持續向好。”吳敏說。

生态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

廣州積極探索濕地保護修複和生态價值轉化途徑,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實施了海珠濕地的人工複合濕地、花都湖的礦坑湖、南沙濱海濕地、天河大觀智慧濕地等濕地的保護建設和生态修複,既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遊憩休閑生态産品,又提升了周邊地區的營商環境水平,走出一條濕地治理服務城市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态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赢。

其中,廣州實施了海珠濕地的人工複合濕地、花都湖的礦坑湖、南沙濱海濕地、天河大觀智慧濕地等濕地的保護建設和生态修複。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濕地通過“隻征不轉”的保護模式,将萬畝果園轉變為城央的“綠心”“南肺”,吸引了騰訊、阿裡巴巴等一批大型企業在濕地周邊彙聚,帶動周邊産業轉型升級,成為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環海珠濕地價值圈的生态核心;

南沙濕地作為廣州南部的生态調節器,為推進落實“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綠核支撐;

花都湖濕地從一個昔日滿目瘡痍的采石場,變成了今日白鹭嬉戲、水草豐美的國家濕地公園,每年接待市民遊客近千萬,真正成為人民群衆共享的綠意空間;

天河濕地公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滲、滞、蓄、淨、用、排”等綜合措施,建設成為集水質淨化、雨洪調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體的多功能智慧濕地,為天河智慧城夯實生态基底……

濕地立法走在前列,科普宣教成績亮眼

廣州的濕地立法也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7月1日已出台實施《廣州市濕地保護規定》。據了解,廣州是我省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有濕地地方性法規的地市。

《規定》明确了濕地管理體制、分級認定與保護規劃、保護方式與保護措施、管理與監督、海珠濕地保護特别規定和法律責任等,為廣州濕地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根據《規定》的要求,廣州市建立健全了濕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協調濕地保護的重大事項以及相關工作;成立了涵蓋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國土規劃、農業、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法律等領域專家組成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為濕地資源監測評估、分級管理、規劃編制、生态預警與修複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廣州一手抓保護,一手抓生态文明的宣傳教育,建立了政府部門主導、科研院校和團隊合作、社會組織參與的科普宣教模式,以各類自然教育學校為基地,結合“世界濕地日”等主題活動日,開展濕地保護相關科普宣傳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以來開展自然教育課程近4000場次,舉辦大型科普活動300多場次,累計參與者達400萬人次,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和生态保護意識。

其中,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作為2022 年廣東省首批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工作尤其亮眼。開創了全國優秀科普品牌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實施自然教育“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三進戰略,與500多個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搭建合作聯系,常态化開展生機濕地、農耕體驗、濕地研學等系列精品課程,為不同年齡群體提供形式豐富的自然教育。

吳敏表示,作為“地球之腎”,濕地保護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事關國家生态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生存福祉。下一步,廣州将把生态濕地保護好,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

【南方 記者】鐘曉宇 吳雨倫

【作者】 鐘曉宇;吳雨倫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