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18:06:00

昭君題材經過曆代文人的生發和演繹,已經從最初史書中寥寥幾筆記載的小人物變成文人們争相詠頌的對象,昭君也不再隻是一個和親的宮人那樣簡單,她已經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經典文學形象,她可以是文人們稱道的民族英雄,可以是士子們借以抒發幽憤的渠道,也可以是志士仁人抨擊朝政的武器。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

曆代文人将昭君題材作為情感思想的寄托,為後世昭君文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财富。戲曲起源于古代歌舞,早在西晉,便有石崇作《王明君辭》命家妓綠珠歌舞聞名,此時便有了循序發展的情節。

我國戲曲的萌芽、産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昭君一直作為必不可少的主人公存在,在早期說唱文學中便有《王昭君變文》了,變文雖然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戲曲,但已經初具雛形。

戲曲發展到了元代已經日臻成熟,元雜劇進入了繁榮階段。結合元朝特殊的時代背景,不少作者便希望借昭君來纾解内心幽憤。據文獻記載,元代昭君雜劇有很多,比如關漢卿的《漢元帝哭昭君》、張時起的《昭君出塞》、吳昌齡的《夜月走昭君》,但這些雜劇均已經散佚,隻有馬緻遠的《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留存至今。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2

到了明代,比較著名的有陳與郊的《昭君出塞》。清有尤侗的《吊琵琶》、薛旦的《昭君夢》、周樂清的《春風畫圖返明妃》等。這些雜劇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原有的故事基礎上,加入作者的想象和創新,展現出不同時代下文人筆下的昭君故事風貌。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元代昭君戲曲的生成與創新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是馬緻遠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國古代曆史題材的悲劇代表,今人将其列為“十大古典悲劇”之一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3

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統治者輕文尚武,民族歧視的政策也使漢族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儒者的地位下降,加之元朝前期長時間廢行科舉,導緻那些崇奉儒教、渴望入世的士子們最終無法實現他們的人生抱負,最終理想幻滅,馬緻遠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時期的馬緻遠也渴望功名,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無奈仕途多舛,馬緻遠多次在詩詞中表達仕途不得志的苦悶和失意,感歎士子不遇。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4

在經曆了長期的官場失意後,其政治抱負一直沒能實現,官場奔波半生,到頭來換得一場空,仕途失意的馬緻遠于是選擇辭官歸隐。《漢宮秋》是馬緻遠早期的作品,是在相應曆史背景下以昭君出塞的故事為藍本加以虛構改造而成的宮廷愛情悲劇。

全劇共分四折,内容大緻為:毛延壽為讨取漢元帝歡心去民間選女,因昭君家貧不肯行賄,毛延壽便故意使計點破美人圖,使得昭君退居永巷不得見诏,後漢元帝發現昭君美貌,得知毛延壽欺君的惡行欲斬毛延壽。毛延壽畏罪投胡叛國将昭君圖獻給單于,單于向漢索要昭君,并威脅漢朝如若不予便要發兵南下。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5

漢家朝臣畏戰求和,力主昭君出塞和親,漢帝不肯。昭君為了漢朝安甯不得已同意和親,行至胡漢邊界時投江自盡,最終單于送回毛延壽,漢帝将其斬殺,兩國重新修好。

從全劇的内容上看,馬緻遠的《漢宮秋》有許多新穎之處。在故事背景上,胡強漢弱的背景設置。實際上,胡強漢弱并非馬緻遠首創,但此處胡強漢弱的故事背景正同元朝的時代背景相符,在元朝統治下的漢人也正如劇中的處境一樣任人欺淩。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6

劇中馬緻遠以大臣之口說漢朝此時兵甲不利,沒有猛将可與匈奴對戰。而彼時匈奴則兵強馬壯,若元帝拒絕和親,便要揮兵南下,一決勝負,漢元帝養兵千日卻無一将可用,隻好答應和親。這樣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前代文學作品中承襲而來,但又是基于一定的社會現實情況而來的。

在人物塑造上,豐富了毛延壽的形象。本劇在前代作品的基礎上繼續對毛延壽這一形象加以豐富,塑造了毛延壽阿谀奸詐、貪得無厭、唯利是圖的形象,楔子以毛延壽之口來說自己是“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讒佞奸貪”,還為了牢固皇帝寵信,教皇帝遠賢臣親女色。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7

在角色的身份設置上,也不同于前代文學作品中毛延壽的畫工身份,在此劇中毛延壽是為元帝選女的中大夫。劇中弱化了昭君的悲怨形象。在劇中介紹王昭君出生時便是“夢月”而來,增添了神話色彩,預示了昭君不同尋常的命運,在身份上也不隻是待诏掖庭的宮人,而是深受寵愛的明妃。

作者有意地淡化了昭君的悲怨,而重點突出了昭君的民族大義和堅貞的氣節,昭君和番雖是被迫,卻也有出于為了國家民族的安甯自願和親的成分,昭君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的民族大義使昭君的人格得以升華,最後昭君投江而死的結局,讓人唏噓的同時又驚歎于這位女子的堅貞,讀來蕩氣回腸。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8

此外塑造了一位懦弱深情的漢元帝,劇中的漢元帝舍不得與昭君的恩情,雖是一朝天子,卻也有“一身不自由”的辛酸和無奈。他對内說服不了一味苟安勸和的臣子,對外又懾于匈奴的武力,優柔寡斷,一味地哭天搶地,埋怨朝臣無用,卻又保護不了心愛的昭君,最終隻得妥協。

文中用大量篇幅來寫漢帝對昭君的不舍與相思。在情節内容上,增加了大量抨擊朝臣無能的内容。多借漢帝之口,對畏戰求和的大臣們進行諷刺和抨擊。國難當頭,滿朝文武,束手無策,為了避免戰争,逼迫昭君和親,昭君顧念大局,自願和親,前朝無數文臣武将竟比不上後宮一個弱女子。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9

這些人正是那些卑怯自私苟安求和的文武大臣們的寫照,借漢帝之口對滿朝的毛延壽之流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與鞭撻,具有相當深刻的現實意義。

通過描寫漢帝與明妃的離情别緒,将一位懦弱深情的帝王刻畫得栩栩如生。從歡情到離情,從喜到悲,全劇彌漫着悲傷的氛圍。其實這也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述諸筆端,帝妃的悲歡離合、人事無常也正如自己從壯志淩雲到屢屢失意的心路曆程,劇中作者也是借昭君和漢元帝的抒情,來表現自己人生的喜怒哀樂。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0

元帝睹物思人,菱花鏡尚在,美人卻遠在天邊,物是人非,徒增感傷。道盡昭君離宮後漢帝的離愁相思。設置了昭君投江的結局。這裡的昭君,為國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投江殉節。

不僅保全了對于元帝愛情的忠貞,而且保全了民族氣節,從這種意義上看,馬緻遠的這種藝術處理,雖然違背了曆史的真實,但卻強調突出了昭君的愛國主義意蘊,同時昭君身上的民族大義與那些朝臣們形成強烈的對比,充滿了作者對于統治階級的嘲笑和諷刺。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1

叙事視角上,這是一出末本戲。不同于前代昭君文學中将昭君作為主角的傳統,本劇将視點轉移到漢元帝身上,雜劇各折情節,都以元帝為叙事視點,來唱出所見、所思、所聞、所感。這樣來寫已經從昭君和親的曆史使命感中跳脫出來,成了主要描寫一個帝妃愛情悲劇的戲劇故事。

馬緻遠《漢宮秋》的創作在繼承前代昭君故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豐富了劇中人物毛延壽、漢元帝等人的形象,同時立足現實,對苟且偷生、腐敗無能的官吏們大家鞭撻。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2

将作者自身的情感寄托在裡面,将人生的失意和悲歡蘊藏其中,馬緻遠的雜劇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對後世戲曲作品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戲曲中昭君故事的演化

陳與郊,字廣野,号禹陽。為官期間,勤政愛民,後以母老乞歸不複出,以詞曲自娛。陳與郊的雜劇《昭君出塞》,是明代十分著名的昭君戲曲作品。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3

本劇篇幅短小但言辭精煉,巧于剪裁,不求故事完整,隻取昭君離宮一段集中描寫昭君的悲憤情懷,立意新穎,對昭君命運别有其深刻的見解。

有别于《漢宮秋》中以漢元帝為叙事視角的寫法,《昭君出塞》是一出旦本戲,本劇情節上隻選取昭君辭别漢宮一段,至玉門關即止,沒有帝妃愛情的環節,亦淡化了民族矛盾,主要是寫昭君悲憤及悲歎昭君命運。

劇本開篇即寫宮女領聖旨宣昭君面聖,奠定了全劇悲怆的感情基調。昭君因自恃天香國色不肯賄賂毛延壽,被點破畫圖,因此待诏掖庭未曾見駕,從未被帝王寵幸,聽聞宮女領聖旨來宣,還以為宮女錯傳了聖旨,結果等來的卻是被遣嫁匈奴的消息。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4

昭君久居深宮不得見駕,心中已然滿是幽怨,驟聞此信,昭君感歎大好的青春韶華全都白白地浪費在深宮之中。入宮多年從未被寵幸,對于一個女子來說,幽居深宮本就是一種不幸,無奈不幸中更添着不幸,漢帝按圖遣嫁,昭君即将面對的是遠嫁到塞北胡地、前途未蔔的命運。

該劇在描寫昭君悲憤之餘,亦悲歎昭君的命運。

對昭君命不由己的悲歎,昭君幽居深宮,累年不被召見,終于盼來聖旨還以為是錯報,隻因當初未向畫工行賄,便落的空守深宮的下場,日思夜想盼見天顔終到絕望般的境地,天降诏書卻是讓其和親,命運向來都掌握在他人手中,後宮女子的悲哀令人唏噓。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5

側面反映出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下,女子的命運向來掌握在他人手中,女子的命運前途也不因地域環境而改變,無論昭君是處于漢家宮苑或是胡地氈帳,所要面對的生活都是一樣,心中的惆怅也都是一樣。

結語

《昭君出塞》中有不少内容是承襲自《漢宮秋》,但情節上基本上是由《西京雜記》演化而來,隻取了醜圖遭遣的一節,重點就是在于描畫昭君這一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與漢宮秋)16

與《漢宮秋》相比,《昭君出塞》隻有一折,在情節上比較單一,戲劇沖突也不夠強烈,但是陳與郊筆下的《昭君出塞》着眼于昭君一人,重點在于對昭君内心情感的挖掘,是昭君内心的剖白,雖缺乏戲劇性,但是其對昭君内心情感的刻畫卻能讓人深深體悟到這個女子的無奈與悲傷,兩部雜劇,側重不同,各有千秋。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号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責任文章。文章隻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