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黎族是我們海南省最主要的一個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域廣、人口多、文化豐富、特色明顯,也為海南的文化發展書寫了一筆濃厚的華章。而黎族内部因方言、習俗、地域分布的差異而又有不同的稱呼(哈、杞、潤、美浮、賽)和文化習俗。
白沙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總人口19.4萬人,主要的民族有黎族和漢族,其中黎族人口占62%、漢族占34.7%、苗族占1.1%、壯族占1.5%、其他民族占0.7%,主要語言為黎話、海南話、苗話、普通話和儋州話。境内的黎族人口主要分布有潤方言、哈方言、杞方言三種。其中說潤方言人口最多,有6萬多人,哈方言人口3萬多人,杞方言人口2000多人。
潤方言黎族,過去又稱“本地”黎,是漢稱,意思是“土著的黎族”,是黎族人口中最古老的一個支系。本地人自稱為“賽”,“潤”是其他方言的黎族對我們的稱呼。白沙是全省潤方言黎族人口的唯一聚集地,主要聚居在南開、元門、牙叉、細水等4個鄉鎮。
潤方言黎族人民是一個勤勞、善良、聰明又具有藝術細胞的族群,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傳統文化,如:享譽中外的手工紡、染、織、秀技藝,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如:古老神秘的老古舞、泥片貼築制陶等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還有獨特技術“文面”、骨雕藝術、渡水腰舟、雙面秀等等都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些文化,最為白沙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要對其進行了解和掌握,甚至要使之發揚光大。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同走進潤方言黎族傳統文化,共同揭開黎族潤方言神秘面紗,一覽其曆史文化祭奠下的絕美面容。
民居
(黎語發音“芳蚌”)
潤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樣,其民居大多位于地勢平坦的河谷階地或盆地上;山區村寨多建于依山傍水的地方;平原地區多建在小山坡上。村寨人口有多有少,平坦寬闊的地方,有幾十戶以上的村落,比較偏僻的山區,多是五六戶或十多戶的小村,一般而言,同村聚居的大多數是同一血緣關系的人,村内的建築物有住房、隆閨、谷倉、曬谷架、曬坪、牛欄等。
村内一般沒有固定的排列格局,住房從樣式上分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兩大類,大部分是竹木結構。從結構和建材質量來看可分為四種:茅草頂,屋檐直垂地面,檐牆合一的屋子;茅草頂、紮竹篦或竹皮做牆的屋子;茅草頂,竹編泥糊牆的屋子,瓦頂磚木結構的屋子。第一種為船形屋,後三種為金字形屋。船形屋有鋪地型和上住人下養禽畜的高架型兩種,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高架型——“幹欄式” 船形屋建築已經消失了。
在元門、牙叉、細水等地由于較早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住房形式已改變為金字形的茅草房。以竹條或樹枝搭成牆架,外糊混有稻杆的泥巴,也有不糊泥巴以利于通風的。
磚瓦木結構金字架形房,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出現,外形、屋内間隔與漢族其本相同。
“隆閨”意思是“小房”,是黎族村寨中比較普遍的一種特殊建築。黎族孩子成年後,就住“隆閨”,不再與父母同屋而睡。“隆閨”多建在父母住房的一側。
村寨裡每家都有一個以上的谷倉,小型谷倉用竹蔑紮成笪牆,上蓋茅草,呈圓拱型,或以樹技編壁再糊上泥巴,大型谷倉與小型谷倉相似,但多以堅硬的木闆做倉壁。
潤方言所有的村寨,在村頭路旁、房前屋後、牛欄豬舍及有樹木和茅草的山坡地頭,都有許多不同的标志,這些标志具有符号語言的特點,隻有黎族人才知道這些标志的含義,而且人人都恪守标志的規定,若強行占用他人标定的地方,會受到人們的唾罵和蔑視。
黎族村落
晾曬的山蘭稻
青松老鼓舞
黎族人的生活習俗
木架泥牆結構船形屋
高牆船形屋
矮牆船形屋(《海南島民族志》)
高牆船形屋(《海南島民族志》)
木架結構竹篾牆面的谷倉
谷倉、木架結構泥糊牆面
金字形屋前的廊庭,是家事活動和休息的場所。
金字形屋
木架結構竹篾牆面的谷倉
矮牆船形屋
木架結構泥糊牆谷倉
木架結構泥糊牆金字形屋旁邊的小茅房為“隆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