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伴随着呼嘯而來的冷風,人們對肉食的欲望愈發強烈,大快朵頤也有了無比正當的理由。事實上,華夏大地有着悠久的食肉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我們祖先憑借勤勞和智慧,将最簡單的口腹之欲烹饪成一場饕餮盛宴……
原始人類生活的時代孕育出最早的“食肉風尚”。茂密的森林和繁盛的草木養育了衆多鳥獸,給原始人類帶來了豐富的肉食資源。那個時代頻繁的雷電時常引發森林大火。大火過後,灰燼裡散發出燒熟野獸的撲鼻焦香,卻似乎格外誘人。就這樣,原始人類接觸到了最早的“熟食”。
學會制火後,人類一方面大規模“燒烤”肉食,另一方面不斷用火獵獲兇猛的野獸,進一步開辟了食源。據考古統計,元謀遺址發現的動物化石有40多種,北京人遺址有90多種。
熟食的普及加速了人類身體對養料的吸收,又減少了寄生蟲與病菌的侵害,加速了人類體質的轉變。
随着人口不斷增長,可供狩獵的動物數量逐漸減少。此時人們發現圈養起來的野生動物久而久之變得溫順,于是人類開始馴服野生動物:狗、羊、豬、牛、馬。人類也由此走上了自給自足的肉食之路。
自古以來,“挂羊頭,賣狗肉”、“狗肉不上席面”都帶有貶義色彩。殊不知狗肉在古代肉食譜中占重要位置,且常登大雅之堂。
中國食用狗肉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畜牧業形成時,先民們最先馴養的就是狗、牛、羊。狗肉在古時還是筵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
秦漢時期人們常吃狗肉,烹制狗肉的技術得以精益求精。《鹽鐵論》中記載了那一時期已能将狗肉切成細薄片加以烹饪,不失為一道适口的下酒菜。在那個不允許随意吃牛肉的時代,狗肉風靡一時。
魏晉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記載了狗肉羹的制法:取三十斤狗肉、六升小麥、六升酒,一起煮至三沸;換過湯,再用三升小麥、三升酒,将肉煮至骨肉分離。接着打三十個雞蛋放進肉裡,将肉裹起,放于甑内蒸至雞蛋幹透,用石頭壓榨一夜即可食用。此做法既可減少養料損失,又可保持原湯原味。可見古人在長期食用狗肉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兩廣地區喜嗜蛇肉已成當今的共識。事實上,兩廣地區食用蛇肉由來已久。
(西漢)《淮南子•精神訓》有載:“越(通粵)人得髯蛇以為上肴”。
至宋代,嶺南食蛇風俗有了新發展。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達,蛇肉被烹制成菜肴以作商品出售。廣州地區沿街店鋪出現販賣蛇羹的商鋪。店中已有數十款蛇羹,而其中又以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為最佳。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古人食用毒蛇肉為什麼不會緻命?事實上,蛇的毒腺位于牙骨中,烹制蛇肉是在去頭剝皮剔骨後才下鍋的。切除了長牙的頭和全身的骨,自然也就不存在吃蛇中毒的危險了。更何況實踐證明蛇肉、蛇油有祛風活血、除疾去濕、補中益氣、延年益壽的功能,蛇膽更是去翳明目、治風濕的良藥。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被貶至潮州時也曾當起“美食部落客”。甚至以一首《初南食贻元十八協律》将當時潮汕飲食習俗描寫得淋漓盡緻。
對韓愈而言,詩中提及的諸多長相奇特的食物都是他從來都沒見過的“神秘生物”,“莫不可驚歎”。此詩也生動反映出潮汕地區食肉具有選材廣、善烹海鮮、講究生猛等傳統特點。詩中提到的鲎、蠔、蒲魚、章魚都是鮮美的海産品。稍顯遺憾的是,韓愈當年吃的,現在多已成一級保護動物,我們隻能望而興歎了。
鲎▼
蚝▼
章魚▼
相信看到這裡您已發現,古人吃肉呈現鮮明的時代性、地域性與傳承性。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鮮嫩香濃正是人間滋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