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傳說,延續記錄了上古神話,同時又有新的變化,加入了從印度、中亞、西亞和歐洲流傳而來的奇異之事,還有又有改編、有轶散。随着時代變遷,人們理解的不同,還有重新诠釋,就像我們之前講到的,魑魅魍魉這個詞應該是魑、魅和魍魉三種看似不同的神怪組成的。
魑 就是螭龍
【戰國】
螭食人紋佩
東漢的經學家服虔在《春秋》做注的時候,就專門指出,“螭,山神,獸形。魅,怪物。魍魉,木石之怪。” 仔細一看,這裡的螭不再是鬼字旁的魑,而是螭龍的螭,因為這兩個字其實所指的是同樣一種神怪。而且,螭和魅也是分開做不同的怪物講,魍魉成了木石之怪。魅和魍魉我們等一下再表,這裡專門來講講魑,啊不,螭。
【西漢】
螭虎紋玉佩
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神怪呢?
《左傳·文公·文公十八年》就有一條注,“螭,山神獸形,或曰如虎而啖虎。”螭在山中是獸神,看起來像是老虎,但是它要吃老虎;這使我想起了之前介紹的螭虎,一種融合龍和虎形象和特性的異獸,一般作為裝飾,使用在權貴的器具上,盛行的時期,正好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志怪筆記小說盛行的時期,而實際上,它就是螭龍。
之前我在介紹應龍時提到了三國時代的魏人張揖在《廣雅》中有這樣的記載,他說:“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這其實和後來看法是有不同的,後世往往會說有角為螭龍,無角為蛟龍。螭龍這種神怪最早出現在戰國的玉器裝飾中,《說文·蟲部》中有解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蝼。” 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軀體比較粗壯,有的作雙尾狀。同時這句話中“地蝼”這個詞很關鍵,它涉及到魑魅魍魉傳說的真實原型,這裡我們暫且不表,因為我們知道了螭龍就是魑,但是螭龍并不是對魑這種神怪探究的終點。
魅 物老之精
在古書中魅字存在兩種寫法,一種是我們常見的魅力的魅,另一種寫作鬽,《周禮·春官》中有記載,“以夏日至,緻地示物鬽。”對此人們有注解,“百物之神曰鬽。”
如果搞不清物鬽、百物之神到底是什麼?别急,我們可以查字典,而且古代最著名的字典《說文解字》,這上面解釋說,“鬽,老精之物也。”不論是百物之神,還是老精之物,都說的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觀念,“物老則為怪”。
《搜神記》很喜歡拉孔子來講話,明明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搜神記》反而編撰了一大堆孔子解釋怪力亂神的故。
比如《搜神記》卷十九中就有一篇,講孔子和子路在外面抓到了一條大鳀魚,這時候幹寶就開始讓孔子怪力亂神起來了,孔子說:“此物也,何為來哉?吾聞物老。則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龜蛇魚鼈草木之屬,久者神皆憑依,能為妖怪,故謂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則為怪……”
孔子這話很好的解釋了什麼叫做物鬽?一個器物或者生物在世上存在久了,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精氣吸附、憑依。這裡很像所謂“采氣”,也就是俗稱的吸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事實上就是同一種觀念。
百器徒然袋中的
付喪神
物老則怪這種觀念後來流傳到了日本,形成了付喪神傳說。說的是将器物放置不理100年,吸收天地精華、積聚怨念或感受佛性、靈力,它們就會得到靈魂化成妖怪。經過江戶時代日本畫師鳥山石燕的影響,這種概念在日本民間得以确立,《陰陽雜記》中就有記載,器物經百年,得化為精靈,诓騙人心,人們稱之為付喪神。
這裡的诓騙人心很是關鍵,因為這也是物鬽的另一個傳說特性,因為在《左傳·文公·文公十八年》中有記載,“魅,人面獸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這句話其實包含了很多信息,首先,講出了魅的樣子,人面獸身而四足,而且還好惑人,這和山海經中很多喜歡說人話、裝成嬰兒聲音、匡騙以食人的妖怪很像,不同在于它是山林異氣所生,這和之前的物老則為怪的觀念是吻合的,魅是一種在山林之中,由異氣經年而化的惑人怪物,而惑人的特性,就是之後魅惑、魅力之類詞語意義的起源。
百器徒然袋
同時,魑魅還被人合稱為了同一種神怪,南朝梁代的黃門侍郎兼太學博士顧野王編撰的《玉篇》中就講了,“山神為魑魅,水神為魍魉。”魑被人稱為山神我們知道,根據之前的記載,魅也确實在山林中出沒,是經過天地造化,顧野王隻是單純的搞錯了,還是說,魑和魅其實就是同一種傳說原型的分化?這裡的探究我們暫且不表,先講講更為撲朔迷離魍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