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育部發通知,說今後中小學生都要學做飯,兒童廚具賣得更火了。現在最時髦的兒童廚具可不是“過家家”,而是真鍋真鏟真爐竈,能讓孩子煎炒烹炸,把飯菜做熟了吃下肚的“真煮”兒童廚具。電商平台上已有大量商家銷售此類産品,有的店月銷量超過3萬件。
某網店截圖 記者佘穎供圖
孩子們開開心心吃着親手做的煎雞蛋、炒白菜,但火爆背後,“真煮”廚具的安全性存疑。煮出來的食物能不能讓孩子們放心吃,還得打個問号。
按照商品分類,“真煮”廚具兼具兒童玩具、兒童餐具和家用電器的屬性,其産品形态多樣,目前并沒有專門标準,需要分别執行玩具、餐具和3C認證。
這恰恰成為大多數“真煮”兒童廚具商家回避國家标準的借口。例如,對接觸食物的不鏽鋼餐具,我國執行《國家标準 不鏽鋼餐具》或者《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接觸用金屬材料及制品》等,此類商家通常會标明使用304不鏽鋼,有的客服會明确告知自家餐具執行的國标,并提供檢測報告原件。還有部分兒童餐具品牌主動升級,使用更高級别的316L醫用不鏽鋼。
網絡資料圖
然而,在孩子專用的“真煮”廚具中,商家卻很少主動标明使用的原料材質,無論是不鏽鋼還是塑料,多個店鋪的客服均籠統回答“食品級”。少數商家會告知使用了304不鏽鋼或410不鏽鋼,但一概拒絕提供權威部門檢測報告。
筆者随機購買了一套,外包裝上自稱玩具,僅标明電磁爐執行了家用電器相關标準,但是對蒸鍋、不粘鍋和塑料碗碟使用什麼材質、執行什麼标準隻字未提,而這幾樣恰恰是關系食品安全的核心要素。
購買評價本應是重要參考,可惜部分商家依然通過返現誘導消費者寫好評,屢禁不止,有客服直接報出“返現5元”,導緻好評可信度不高。
這一點,平台應加強監管,消費者也要注意分辨。在衆多格式高度一緻的好評中,不乏有購買後的消費者表示“一摸一手黑,肯定不是304”,或者指出“加熱後味道很大”。
還有消費者詢問:“材質是什麼?安全嗎?做了能吃嗎?”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消費者的擔憂。
“真煮”兒童廚具的食品安全性究竟如何,消費者沒有可靠信息,需要專業檢測來解惑,建議相關部門開展第三方評測,讓消費者放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産品材質和檢測報告均不是商業機密,商家不應拒絕提供必要信息。作為主要銷售渠道,電商平台應當要求商家公示材質及檢測報告等信息,切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很快就到“六一”兒童節了,不少家庭已将“真煮”廚具列入禮物清單,市場潛力巨大。但隐患不除,越是熱銷,潛在危害越大。
從消費者反饋情況來看,“真煮”兒童廚具不能歸于玩具範疇,應當按照食品安全相關的國家标準來管理。孩子們要加熱的食材是直接入口的東西,本就應該執行最嚴格的标準。
廚具可以有縮小版,食品安全不能有縮水版。這一點,監管部門應盡快明确,商家也要主動執行國标并在外包裝上标明。家長最好多方比較、謹慎選擇,畢竟可愛和劃算,遠不如食品安全重要,千萬别讓劣質廚具坑了自家的小廚師。
記者:佘 穎
責編:張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