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得話題是:
腎虛确實有,補腎不僅無效,反傷脾胃,這是什麼原因?很多粉絲朋友咨詢:平時總是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精神不振,咽幹口燥,盜汗潮熱,小便黃,便秘,舌質紅少苔,或者舌頭有裂紋等症。
也有粉絲朋友反饋:經常有腰膝冷痛,手腳冰涼,怕冷,腹瀉,小便清長,舌頭胖大,水滑等症。
還有說這些腎虛症狀都有,也吃了不少補腎藥。腎虛症狀沒有好轉,反而出現精神倦怠,四肢無力,食欲減退,飲食無味,飲食不消,脾胃氣虛,口幹舌幹,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舌頭齒痕明顯,舌苔厚膩等脾胃虛弱夾濕證,或者本身就有這些脾胃虛弱症狀。
這種脾腎兩虛的病症,單獨補腎容易出現虛不受補、脾胃越吃越差的情況。
主要是由于補腎中藥過于滋膩,加重了脾胃負擔,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功能。
對于這種脾腎兩虛,補腎反傷脾胃的矛盾病症,該怎麼辦?應當先健脾化濕為主。
李東垣在《内外傷辨惑論》中雲:“脾胃虛則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幹,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故也,當升陽益氣,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明确指出了當出現:倦怠嗜卧,四肢乏力,體重節痛,口苦口幹,不欲食,飲食不化,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微微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脈緩,舌淡,苔厚膩等脾虛夾濕的複雜病症時,可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
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的《内外傷辨惑論》中“肺之脾胃虛方”。
《黃帝内經·經脈别論》雲:“ 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所以,所謂的“肺之脾胃虛”,實質是指脾胃虛弱,不能把脾胃化生的精氣遊溢至肺,肺失濡養的一種病變,也可簡單概括為“土不生金”。
臨床上,我們治療很多肺部疾病,多會從脾胃入手,就是這個道理。
本方主要治療“脾胃陽氣虛弱,濕熱停滞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内生郁熱,土不生金”的病症。
有補脾益肺、升舉陽氣、祛風除濕清熱之功。
升陽益胃湯藥物組成: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陳皮,茯苓,澤瀉,半夏,黃連,獨活,羌活,防風,白芍,柴 胡,生姜,大棗。
本方制方嚴謹,用藥輕靈,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補氣健脾、燥濕清熱為根本。
根據升陽益胃湯所針對的病機,可将本方拆解成五個部分。
(一)健脾益胃,燥濕行氣: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這一組藥對,其實是補氣基礎方——四君子湯加減而成。
而四君子湯加陳皮、法半夏,為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出自《醫學正傳》。
原文指出:“有氣虛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
所以,這組健脾益胃,燥濕行氣的組合,實際是由健脾化痰濕的六君子湯,加黃芪而成。
《集解·補養之劑》雲: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 參、術、苓、草、陳皮、半夏) ,加黃芪以補肺而固衛……”
故本組藥對功效主治與六君子湯類似,區别在于加了黃芪,補氣健脾作用比六君子湯稍微強一些。
本組藥對,甘溫,健脾,益氣,化痰濕,行氣滞,主要針對脾虛、生痰、阻氣的病機。
改善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漕,舌淡苔白,白痰多等脾氣虛、痰濕阻滞症狀。
再來看第二組藥對。
(二)風藥勝濕,又升清陽:羌活,獨活,柴胡,防風。
這組藥屬升陽風藥,為脾主升,喜燥惡濕而設,主要針對整天昏昏沉沉、頭面油膩不清爽等症。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
《醫方集解》雲:風能勝濕,如物之濕,風吹則幹。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
《醫方考·卷四·脾胃門》雲: 是方也,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而搜百節之濕。
故用以上風藥:
一則升發脾陽,助脾氣升水谷之清氣。
二則風藥多燥,燥能勝濕化。脾陽不升者,痰濕易生。而風藥能勝濕,可助健脾藥祛濕。六君子湯健脾益氣,扶正以祛濕。風藥性燥,直祛濕邪。
值得注意的是,本組藥對應用時要嚴格把握劑量。
脾胃氣虛明顯者:風藥用量宜少,以防其升散太過,耗傷氣血,使虛者更虛。
痰濕阻滞明顯者:風藥用量稍重,以助陽氣升發,加強燥濕醒脾之力。
中焦脾胃為一身氣機之樞紐,脾氣升,胃氣降,清陽升,陰濁降,周身氣機才能正常運轉。
故用以上風藥升清陽。
用以下淡滲之藥降濁陰。
(三)甘淡滲利,又降濁陰:茯苓,澤瀉,法半夏。茯苓,氣味甘平,無毒。歸心、脾、腎經。
《史記·龜策傳》作茯苓謂松之神靈,伏結而成。小者如拳,大者如鬥,外皮皺黑,内 質光白,以堅實而大者為佳。
《崇原》雲:茯苓,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以結成,故氣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
茯苓作用于脾胃中土,可健脾祛濕,主内外旋轉,上下交通,為标本兼治的常用藥,本方用之,正取其降陰濁之用。
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
與茯苓配伍,旨在加強茯苓洩陰濁之功。
《正義》雲:澤瀉産于水中,氣味淡泊而體質又輕,故最善滲洩水道,專能通行小便。
李時珍雲:滲濕熱,行痰飲。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
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
本方用之:
一取其燥濕化痰之功,且半夏主降,配合茯苓、澤瀉,加強化痰濕、降陰濁之力。
二取其散痰濕郁結之功,配合黃連散郁結。
《正義》雲:此物之長全在于“開宣滑降”四字,其所以能蕩滌痰濁者,蓋即其開洩滑下之功用。
張潔古雲:半夏和胃氣,燥脾濕,則專以痰飲結塞言之矣。
《思辨錄》雲:遇津虧無濕之人投之,立贻禍殃。
所以,茯苓、澤瀉、半夏這組藥對,主要起到洩降陰濁之用。
與第一組藥對配伍,可升清降濁,升脾降胃,一升一降,脾胃作為一身氣機之樞紐,中焦脾胃氣機條達,則周身氣機舒暢。
但是,升清陽藥對有升散氣機之弊,降陰濁藥對有滲利傷陰之害,故當用酸甘收斂、甘寒養陰之品,防止耗氣傷陰。
所以,李東垣用了第四組藥——白芍。
(四)酸甘養陰斂陰,防升散滲利傷陰:白芍。黃芪,人參,柴胡,羌活,獨活,防風,半夏等屬甘溫、辛溫、溫燥、升散的藥,容易燥熱傷陰。
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可養血養陰斂陰、平抑肝陽:
一方面:芍藥收斂之性可以防止辛溫藥燥熱傷陰;
另一方面:芍藥本身可以養血養陰,又補不足。
再者:白芍可以平抑肝陽,因為脾土虛,土不生肺金,肺金虛,則肝木易亢,故用白芍以平之。
《正義》雲:芍藥白者苦而微酸,能益太陰之脾陰,而收渙散之大氣,亦補益肝陰,而柔馴肝氣之橫逆。
張潔古雲:白芍,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故又謂白芍入脾,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
可見,白芍在方中起到了調和肝、脾、肺之間平衡的重要角色。
可能大家會有同樣的疑問:既然是脾陽虛,清陽不升,前面用了甘溫健脾的六君子湯加黃芪,為什麼還要用苦寒的黃連?
(五)苦寒洩熱,又散郁結:黃連。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散結之效。
《神農本草經》雲:味苦,寒。主熱氣。
《别錄》雲:微寒。主五髒冷熱……,調厚腸,益膽。
《正義》雲:黃連苦寒,所主皆濕積熱郁之證。
劉河間雲:黃連,必兼辛散,方能開通郁結,而苦能燥濕,寒能勝熱,其氣乃平。其餘苦寒之藥多洩,惟連、柏能降火去濕而止瀉利。
可見升陽益胃湯用黃連:
一則用于燥濕;
二則用于清熱;
三則用于散濕結、熱結;
四則可減輕補氣藥甘溫助熱、壅滞氣機之弊。
五則配合陳皮、半夏燥濕化痰。
可見黃連在方用量雖然最少,但其地位卻舉足輕重。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用補氣健脾藥之後出現上火、生痰、腹脹等症狀,而加用黃連,不僅不會傷脾胃陽氣,反而可以消除補氣藥的副作用。
總結一下:
腎虛補腎,虛不受補,脾胃反傷,可用李東垣升陽益胃湯加減,方中六君子湯加黃芪健脾益氣,配合風藥升陽祛濕、甘淡藥祛濕洩陰濁,一升一降。而升陽容易發散太過、甘淡滲利容易傷陰傷津,濕郁則熱結、氣虛則氣易滞,故用芍藥養血斂陰,用黃連燥濕兼開郁結。全方補中有散,散中有收,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諸藥合用,共奏脾升胃降、清升濁降、濕去熱孤之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