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見是一種緣分,若是喜歡請關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筆者之前都寫過一篇關于《傳家》如何一步步走上“昆曲”路線的文章。
雖然在那篇文章中引述了許多《傳家》中的實例,也列舉了許多“歡娛”在劇中所花的功夫與精力。
但總是在心底覺得欠缺了一絲絲的說服力,特别是他似乎隻在服化道這方面下足了功夫。
今天,當《傳家》大結局登場之後,當易鐘秀回憶自己與大姐之間關于二姐照片的談話之時。
我得知了易鐘玉原本的名字并不是易鐘玉,而是“易鐘毓”。
這多少是讓人有些意外的,因為如果不是從易鐘靈口中講出“鐘靈毓秀”四個字,誰又能想到《傳家》居然在名字上都有如此深藏的寓意呢?
這也從側面坐實了筆者的推斷,“歡娛”果然是要将電視劇往“昆曲”的方向上走呀。
任你是文人墨客還是風流才子,隻要你手中沒有捧着“上下五千年”,你就不敢說自己完全看懂了《傳家》。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傳家》藏了多少典故與隐喻,即便你每一句台詞都翻遍史料,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他。
就像易家三姐妹的名字,來源是“鐘靈毓秀”這樣一個成語。
從他字面的意思來看,鐘靈毓秀可以用來形容山川秀美或人才輩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凝聚了天地間靈氣的環境,這樣的地方總能孕育出傑出的人才。
不過奇怪的是,為何這個傑出的人才最終落在了老三易鐘傑的身上?
左:柳宗元,右:左思
如果好事者查詢鐘靈毓秀這個成語時,大多不會得到他的正确曆史出處。
從曆史資料上來看,這個成語的出處并非是唐朝柳宗元的《馬退山茅亭記》,而是出自西晉時期左思的《齊都賦》。
在《齊都賦》中,左思有過這樣的描寫:“幽幽故都,萋萋荒台,淹沒多少鐘靈毓秀!”
左:樂器鐘,右:酒器鐘
不過《齊都賦》的全文已經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如今我們隻能在《水經注》和《太平禦覽》中找到隻言片語。
從字面意思來看,“鐘”字代表着古代酒器或樂器,所以他又可以被引申為“聚集”之意。
于是便有了“聚集”靈、毓、秀之意。
在我國古文字的演變史上,“靈”字是“靈”的簡化或變體。
在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對“靈”字有這樣的解釋:“靈巫,以玉事神”。
由此可見,易鐘靈有着善與美好之意,更有靈氣、靈性、靈潤之意。
這與她在《傳家》中大家閨秀的人設十分吻合。
也因為“靈巫,以玉事神”,“靈”字間接引出了“玉”字。
而《傳家》中易鐘靈說因為易鐘玉嫌“毓”字筆畫太多,才自己改成了“玉”字并不十分準确。
因為“毓”與“玉”有着許多的關聯性。
雖然“毓”與“秀”連在一起有“孕育”“養育”之意,但在日常使用中,“鐘靈毓秀”還被人演繹為“钏靈毓秀”使用。
當“鐘靈”變成“钏靈”之後,變成了為形容“玉”富有靈性的詞彙。(這裡的“钏”字單獨使用時,意為“手镯”)
就像《孟子·勸學》中所講的那樣:“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可以說,《傳家》将易鐘毓改為易鐘玉的作法,并不會改變“鐘靈毓秀”這四個字的含義。
相反,更讓易鐘玉這個實際上“主心骨”有了孕育傑出的根本之意。
“毓”與“玉”雖然都可作為單字解釋或使用,但在這個成語中也可與“秀”字連起來解釋。
南唐的《說文系傳》對“禾實”一詞有這樣一番解釋:“禾實也,有實之象,下垂也。”
而“秀”字最早的本義便是“禾實”,在《廣雅·釋言》中稱“秀,茂也。”
所以,“秀”字便有了俊美、秀麗、出衆之意。
“毓秀”“玉秀”,《傳家》中的易鐘秀不正是在易鐘玉的不斷“鞭策”下成長起來的嗎?
如果易鐘秀隻有大姐易鐘靈的愛護與呵護,她或許不會有機會從一個小姑娘成長為獨立支撐“星華百貨”的女當家。
“鐘靈毓秀”将易家三姐妹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細緻入微,可以說将三姐妹的名字換成任何一個字,都不足以表達她們之間的關聯與意境。
而這,隻不過是《傳家》那些引經據典劇情中的旁枝末節。
在《傳家》中,幾乎處處都有着不被輕易發現的隐藏内容。
大到建築與時事,小到服裝與擺件,幾乎處處都有曆史的影子與痕迹。
即便我已經為此撰寫了三十幾篇文章,都不足以涵蓋其一二。
或許,隻有二刷、三刷之後,才能窺其一二吧。
往期精彩:《傳家》當“家國情懷”變成“匆匆洗白”,如何“完結”是個問題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