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二年級語文閱讀寓言故事練習題

二年級語文閱讀寓言故事練習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7 15:15:50

二年級語文閱讀寓言故事練習題?《鄭人買履》知識精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二年級語文閱讀寓言故事練習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語文閱讀寓言故事練習題(初中語文專題講練)1

二年級語文閱讀寓言故事練習題

《鄭人買履》

知識精講:

(一)文章概述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主要講的是鄭國的一個人人因過于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于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用來比喻做事死闆,不會變通的人。它給人們的啟示是: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墨守成規。

(二)作者簡介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于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三)三行對譯

鄭人有(lǚ) (duó)其足,

将要,想要 鞋 ……的人 首先 測量 連詞,表示承接 放置 代尺碼 他的

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

市而忘 之。 履,曰:

通假字,同“座”,座位。等到,直到 到……去,往。攜帶 已經 得到 才

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

“吾忘 (dù)。” 歸取之。及反, 市罷(suì)不得履。

拿 量好的尺碼 通假字,同“返”,返回。集市散了 于是

“我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取尺碼。等到他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人曰:“何不試之足?”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曰:“(nìng)信度,無 自信也。”

甯可 不 相信自己

他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四)寓言啟示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隻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隻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隻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隻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五)知識總結

1.通假字

①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②反歸取之 “反”同“返”,返回。

2.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狀語後置句

何不試之以足

③省略句

而置之(于)其坐

3.寓言的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闆教條、刻舟求劍、墨守成規、冥頑不靈、膠柱鼓瑟、因循守舊。

4.反義詞

達權通變、靈機應變、随機應變。

5.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随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現實的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

二、拓展延伸

(一)《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

1.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時候兩種武器,矛是用來刺人的,盾是用來擋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國有一個兼賣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帶着這兩樣貨色到街上叫賣,先舉起盾牌向人吹噓說:“我這盾牌呀,再堅固沒有了,無論怎樣鋒利的矛槍也刺不穿它。”停一會兒,又舉起他的矛槍向人誇耀說:“我這矛槍呀,再鋒利沒有了,無論怎樣堅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邊的人聽了,不禁發笑,就問他說:“照這樣說,就用你的矛槍來刺你的盾牌。結果會怎樣呢?”

這個商人窘得答不出話來了。

2.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兒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鬧,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鬧得沒有法子,就彎下腰哄他說:“小乖乖回去吧,母親回家來就殺豬給你吃。”小兒子咽着口水,方才罷休。

妻子從街上回來,隻見曾子正拿着繩索在捆肥豬,旁邊還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連忙跑上去拉住他說:“你瘋啦!我是故意騙騙小孩子的。”曾子嚴肅地說:“你怎樣能欺騙孩子呢?小孩子什麼也不懂,隻會學着父母的樣貌,此刻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騙别人。做母親的欺騙自我兒子,做兒子的不堅信自我母親,這樣還有家教嗎?”曾子說完,就一刀戳進豬的喉嚨裡。

3.三人成虎

魏國被趙國打敗了,因此魏國的太子和大臣龐恭将要送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充當人質。

臨走時,龐恭對魏王說:“要是有人跑來向你報告,說大街上跑出來一隻老虎,大王堅信嗎?”

魏王搖頭說:“我不堅信。大街上哪裡來的老虎?”

“要是之後有第二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發現了老虎,您堅信不堅信?”

魏王遲疑了一下,仍然搖頭說不信。

龐恭再問:“如果立刻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有隻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點頭說:“我堅信了。三個人都這麼說,必須不會有假。”

龐恭起身說道:“誰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但是當三個人都說有,大王就堅信了。此刻邯鄲離魏國比從這兒上大街遠得多,在大王面前說我壞話的又何止三人,請大王明斷是非。”

果然如龐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謠言,以至當他從邯鄲回來後,魏王再也不願召見他了。

4.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種田的人,他的田裡有棵樹。有一次,一隻兔子跑過來,由于跑得太急,一頭撞到樹上,把脖子撞斷死掉了。這個人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隻免子。打這天起,他幹脆放下農具,連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這棵樹下,期望還能撿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檢不到了,他的行為反倒成了宋國人談論的笑料。

5.和氏之壁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拿來獻給厲王。厲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說:“這是塊石頭呀!”厲王認為卡和欺騙了自我,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塊璞玉來獻給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又說:“這是塊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了自我,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腳。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塊璞玉到楚山腳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直到流出血來。文王聽說了,便差人去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多得很,為什麼獨獨你哭得這樣悲哀呢?”卞和說,我并不是為砍斷了腳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騙子,這是我所最悲哀的呀!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塊璞玉,發現是一塊真正的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6.擊鼓戲民

楚厲王與百姓約定,如果遇到了敵情,就擊鼓為号,召集大家前來守城。一天,厲王喝醉了酒,胡裡胡塗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們聽到鼓聲,都驚慌地跑了過來。楚厲王連忙派人制止,說:'我喝醉了酒,擊鼓和身邊的人鬧着玩。這鼓打錯了,請大家回去吧!'百姓們一聽都回去了。過了幾個月,敵人真的來入侵了,厲王趕緊擊鼓發出警報。但百姓以為厲王又是在跟大家鬧着玩兒,因而沒有一個前來守城。厲王隻好更改了原來的命令,重新申明了報警的信号,老百姓這才堅信。

7.魯人搬遷

魯國有個人擅長打草鞋,妻子很會紡白綢。他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你到那裡必定會變窮的。”這個魯國人問:“為什麼呢?”勸他的人說:“打草鞋是為了給人穿的,但越國人不喜歡穿鞋,習慣于打赤腳走路;織白綢子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不喜歡戴帽子,而喜歡披着長發。你想到用不着你們長處的國家去過日子,要使自我不窮,怎樣辦得到呢?”

8.智子疑鄰

宋國有個有錢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牆壁沖塌了一塊。他的兒子說道:“不趕快修補起來,一定會有小偷爬進來的。”鄰家的老大爺也這樣警告他。當天夜裡,他家果真被盜賊偷走了大量的财物。這個有錢人的一家人都誇他的兒子有先見之明,卻懷疑鄰家的老大爺可能是個盜賊。

9.心不在馬

趙襄主向王于期學習趕車的技術,學了不久便與王于期進行了一場比賽。在比賽中,他換了三次馬,每次都落在了後面。 趙襄主埋怨說:'你教我趕車,還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說:'我已經把技術全部教給您了,是您運用的不對呀!趕車最要緊的,是把馬套在車上要套得舒适妥貼,趕車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調理馬上,這樣才能跑得快,跑得遠。

在今天的比賽中,您落在後面的時候,就隻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時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實把馬引上大道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後。可是您無論領先還是落後,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裡還顧得上調理馬呢?這就是你落後的原因啦!

考點:了解韓非子及其思想,識記文言知識,從寓言中得到啟示。

重難點:文言知識、寓言的意義。

易錯點:重點字詞的解釋、寓意的解讀。

題模一:課内閱讀

例1.1.1 文言文整體閱讀之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代尺碼]其坐[同“座”,座位]。至之[動詞,到······去]市而[連詞,表轉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碼]。已[已經,······之後]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罷[結束],遂[終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代尺碼]以[介詞,用]足[何不以足試之]?”曰:“甯信度,無自信也[無信自也]。”

1.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試之以足B.甯信度/無自信也

C.鄭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義。

(1)反歸取之(2)何不試之以足

(3)至之市(4)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甯信度,無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買鞋的鄭國人隻相信量腳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你認為有這樣的傻子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個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1)代詞,代尺碼

(2)代詞,代鞋

(3)動詞,到······去

(4)代詞,代尺碼

3.①(鄭人)來到集市上,可是忘記了帶尺碼。

②(我)甯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答:(1)類似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的确是有的。

(2)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隻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

(3)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5.答: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道理。

【解析】

譯文: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他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以上題目都是對常考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文言文的翻譯能力以及對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細節理解的把握題目。常用方法為留、删、調、補、換。學生應熟練掌握相關的常考點實詞與虛詞,課本内的務必夯實。近年來的考查重點在翻譯上,其中主要是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把握,而這種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譯中的采分點。同時,需要熟知課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1.2 《鄭人買履》練習題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1.解釋字詞。

(1)履( )(2)操( )(3)甯( )(4)罷( )

2.翻譯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罷,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甯信度,無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麼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鞋子;(2)拿;(3)甯可;(4)集市已經解散

2.(1)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解散了,(他)終于沒買到鞋。

(2)我甯願相信尺碼,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腳。

(3)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

(4)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險如夷

【解析】

譯文: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他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以上題目都是對常考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文言文的翻譯能力以及對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細節理解的把握題目。常用方法為留、删、調、補、換。學生應熟練掌握相關的常考點實詞與虛詞,課本内的務必夯實。近年來的考查重點在翻譯上,其中主要是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把握,而這種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譯中的采分點。同時,需要熟知課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題模二:比較閱讀

例1.2.1 甲文

[甲]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乙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選自《韓非子》

(1)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①公亦此矜 以:______

之,久而不去 睨:______

③先自其足 度:______

歸取之 反:______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徐以杓酌油瀝之。

②何不試之以足?

(4)賣油翁和陳堯咨之間的故事,闡明了______的道理;“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______的人。

【答案】 (1)及反/市罷/遂不得履(2)①憑;②斜着眼睛看;③量;④同“返”,回家,回去(3)①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蘆裡②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來試一試鞋呢?(4)熟能生巧固守教條,脫離實際,頭腦僵化,不知變通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做“斷句題”要通讀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标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

“市”為名詞,“集市”的意思,作主語,“罷”為動詞,“結束”,作謂語,後面沒有賓語,其後斷句,故斷句為: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2)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代職官常識等.考生要根據課内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确認詞義.

①他憑借射箭的本領自誇.以:憑;

②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離開.睨:斜着眼睛看;

③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度:量;

④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反:同“返”,回家,回去.

(3)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确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删”“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将翻譯過來的内容進行适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重點的詞有:

①徐:慢慢地;以:用.句子翻譯為: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蘆裡.

②何不:為什麼不;以:用.句子翻譯為: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來試一試鞋呢?

(4)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空根據選文一中的“無他,但手熟爾”可知,揭示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第二空根據乙文中鄭人的行為“甯信度,無自信也”,諷刺了那些固守教條,脫離實際,頭腦僵化,不知變通的人

例1.2.2對比閱讀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有術者 ( ) ②數月 ( )

③家良馬 ( ) ④死者十九( )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兒子在摔斷腿後,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卻說:“此何遽不為福乎?”試想,此時鄰居們會有怎樣的反應,他們會怎麼說呢?請聯系全文具體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鄭人買履》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鄭人因為當天沒有買到鞋子,晚上很郁悶,他的鄰居來開導他,給他講了《塞翁失馬》的故事,他覺得很有道理,認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今天沒有買到,是禍,那明天一定會是福,肯定能買到。他這種觀點正确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精通 ② 經過 ③多④ 十分之久,意思是絕大多數

(2)①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

②過了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進了長城,壯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

(3)“老人家,你說得很對,說不定孩子的瘸腿真的會變成一件好事。而且你前兩次都說對了,這次肯定也沒問題,你就寬心吧,孩子會好起來的。”

(4)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于死闆,隻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5)不正确。福禍之間的轉化不是必然和絕對的,要想壞事變成好事,就必須要付出相應的努力;一味相信理論教條,不落到實處,不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也是不能成功的,如果鄭人不改變他原來的做法,他照樣會買不到鞋子。

【解析】甲: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衆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乙: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他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例1.2.3 《古代寓言二則》精讀精練

鄭人買履

《韓非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甯信度,無自信也。”

刻舟求劍

《呂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給加點字注音。

買履( )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涉江( )遽契其舟( )

2、(1)《鄭人買履》選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哲學家,____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劍》選自____________,該書是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人名)編寫的論文集。

3、兩則寓言内容不同,寫法也有區别。《鄭人買履》主要通過對人物____________描寫,揭示出鄭人____________的心理;而《刻舟求劍》則通過對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表現他的____________。

【答案】 1、lǚduódùshèjù

2、(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戰國末期法(2)《呂氏春秋·察今》戰國末期呂不韋

3、語言固執、迂腐動作、語言愚蠢

【解析】

譯文: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他說:“我甯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裡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号,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号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以上題目都是對常考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文言文的翻譯能力以及對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細節理解的把握題目。常用方法為留、删、調、補、換。學生應熟練掌握相關的常考點實詞與虛詞,課本内的務必夯實。近年來的考查重點在翻譯上,其中主要是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把握,而這種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譯中的采分點。同時,需要熟知課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