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魏征的生平事迹

魏征的生平事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8 09:58:23

演講人:遊自勇演講地點:首都圖書館演講時間:2019年4月

作為中國古代谏臣的楷模,魏征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與唐太宗“君明臣直”的形象受到曆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并深入人心。

然而,魏征的曆史地位并非從一開始就得到确立,而是一個抑揚起伏的過程,這一點又深刻影響到了魏氏家族的盛衰。

魏征的生平事迹(魏征家族的沉浮)1

唐太宗李世民像 資料圖片

唐太宗與魏征

唐太宗的年号是“貞觀”,取自《周易·系辭》,“貞”是正的意思,“觀”就是看,“貞觀”的意思是示人以正、正大光明,具有強烈的政治含義,表明太宗即位之初,就已經決心要當一個明君了。

唐太宗最被人稱道的有兩點。一是善于用人,虛心納谏。貞觀三年,唐太宗對臣下說:“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谏,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将君臣共治提到如此高度,在帝制時代是十分難得的,與後世“伴君如伴虎”的君臣關系可以說是迥異。二是以民為本。唐太宗的立國路線是儒家的德治,比較注意普通百姓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對此,君臣都有高度的自覺性。這兩點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持之以恒卻是極難的,需要君臣兩方共同努力才行。貞觀的大部分時期,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較好地履行了這兩點,所以貞觀時期雖然稱不上盛世,卻被後世奉為政治清明的樣闆。貞觀時期的諸多政策、做法被統稱為“貞觀故事”,成為後來封建帝王進行政治動員的資源。

“貞觀故事”的形成,與魏征是分不開的。衆所周知,魏征原本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門之變後被太宗留用。在唐太宗的政治集團中,魏征是強調儒家道德标準的一派,他以近乎清教徒式的道德标準不斷勸谏唐太宗,不屈不撓又無所畏懼。唐太宗雖然有時候在背地裡表現出厭煩魏征的樣子,多數情況下還是能夠優容于他并且采納谏議。這種君臣之間以誠相待、坦率交換意見的場面,通常用“君明臣直”“君臣相得”來形容,這是貞觀時期的政治特色。這樣的政治生态中,魏征無疑表現得最為突出,可以說,他就是“貞觀故事”的一個象征。

魏征的地位,在唐太宗一朝曾有明确的認定。貞觀初,朝廷對于治國方略有過一場争論,太宗最後接受了魏征行“王道”的主張。魏征所謂的“王道”,就是以道德、仁義治國,這種強調王道教化的政治理念本就是儒家的傳統,魏征的論調并無多少新奇之處,卻正符合唐初撫民以靜、無為而治的現實,在當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唐的國力蒸蒸日上。所以,當突厥破滅之後,太宗曾當面對群臣肯定魏征的功勞。貞觀十一年以後,太宗功業既成,王道政治漸漸松懈,以至于魏征接連上疏,重提禮義治國,言辭甚為激烈,但太宗優容之,從未抹殺魏征的功績。貞觀十二年,太宗宴請群臣,再次提到魏征的功勞:“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于我,獻納忠谠,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征而已。”此舉顯示出唐太宗着意将貞觀時期魏征的曆史地位超拔于衆人之上。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魏征病重将卒。按照當時的禮制,人死後要停靈于家内寝堂上。然而魏征一生清儉,雖身居高位,卻居第簡陋,家内竟無正寝。當時,太宗正要在宮内營造一座小殿,聽說魏家沒有寝堂,就下令用自己營造小殿的木料給魏征建了寝堂。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魏征病逝,太宗親臨恸哭,廢朝五日,本想以最高禮遇安葬魏征,但魏征妻裴氏以魏征遺願婉拒,最後喪事從簡。太宗親自為魏征神道碑撰寫碑文并書丹,代表了官方層面對于魏征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出殡之日,太宗登苑西樓,臨路哭祭,太子奉诏緻祭,百官送出郊外。這可看作是君臣相得的最後一幕了。

魏征的生平事迹(魏征家族的沉浮)2

魏征像 資料圖片

魏征身後的落寞

魏征卒後,唐太宗以鏡子來比喻他的作用,這早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了。然而,如果就此認為魏征的曆史地位鐵闆釘釘,那就與事實不符了。

魏征去世的貞觀十七年,正是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為皇位争得不可開交之時,李承乾後因謀反案獲罪,屬于太子集團的杜正倫被流放,侯君集被殺,這兩人都是魏征推薦的,當時就有人跳出來說,魏征結黨,這觸動了太宗敏感的神經,他對魏征的信任因此受到強烈沖擊。之前,太宗将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魏征嫡子魏叔玉,适逢魏征去世,婚事不得不延緩,但此時情勢已經逆轉,就在魏征卒後六個月,太宗不但手诏廢除了聯姻,還下令将魏征神道碑仆倒。如前所述,神道碑是官方對于大臣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魏征神道碑由太宗親自撰文并書丹,碑石刻完後,停于宮城北門,當時長安的公卿士庶紛紛前往臨摹觀看,每日都有數千人,可以想見當時此碑之被推崇及碑文流行之廣。

太宗這一次仆碑,既是對魏征的否定,也無異于自我否定,這表明君臣相知的神話已然破滅。貞觀十八年十月至十九年九月,太宗發動了對高麗的戰争,結果無功而返。當他途經昭陵,遙望魏征墓時,追思起魏征的犯顔直谏,感慨如果魏征還在,必定會勸阻這次遼東之役的。于是太宗慰勞魏征妻兒,派人祭奠魏征墓,把之前仆倒的神道碑重新立起來。不過,我們在今天的史料中已經看不到魏征神道碑文的隻言片語,碑依舊躺在昭陵魏征墓前,但碑上的文字早就磨泐得無法辨識了,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太宗與魏征君臣關系的修複産生懷疑。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太宗薨,九月二十四日的敕書中指定的配享功臣名單裡沒有魏征,這是耐人尋味的。在傳統觀念裡,大臣死後能否得以配享先帝太廟,這是判定此人生前功績及與先帝關系的最重要風向标,魏征不在其列,說明太宗對于魏征的心結并未完全打開。

到了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閏二月十五日的敕書中,才規定魏征配享太宗廟。當時,中宗剛剛複唐不久,需要一些撥亂反正的措施來收攬人心,對前代功臣的尊崇是重要舉措之一,魏征正好趕上了這個契機。

至唐玄宗開元中,魏家寝堂遭受火災,魏征子孫哭三日,玄宗特令百官赴吊。此舉未有先例,自然不同尋常。神龍反正以後,中宗、睿宗下敕要“一依貞觀故事”,但政治上的混亂局面仍然在繼續,不少大臣也援引“貞觀故事”批評時政,可見“貞觀故事”對于朝野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也成為共享的一種資源。玄宗即位之初,也制定了“依貞觀故事”的基本方針,他同樣需要切實的措施來落實這一政策,而非僅僅停留在敕書文字上。如上所述,魏家寝堂是太宗用宮中殿材特為魏征修建的,屬于特殊恩典,它絕不僅僅隻是一座寝堂,更是一座貞觀時代君臣關系的“紀念碑”。所以玄宗令百官赴吊,意在昭示天下自己追慕太宗、尊崇功臣,複貞觀故事的決心。不過,此舉帶來的效應可能隻是一種象征意義,位于長安皇城東面永興坊的魏征宅因此短暫地博得了世人的眼球,很快便又沉寂下去了。

魏征後裔的沉浮

魏征卒後的落寞無疑影響到了整個家族,在魏征神道碑被仆倒時,就有人預言“其家衰矣”。

魏征有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嫡長子叔玉襲爵鄭國公,卒官光祿少卿,贈衛尉卿。叔玉嫡子魏膺,官秘書丞,神龍初襲封鄭國公。另有一子魏載,官至懷州司兵參軍,後因可能參與了唐宗室反對武則天的起兵,被流死嶺南。長房一直居于長安魏征老宅,魏膺以後子孫生活貧困,連日常的祖先祭祀都無法維持,到魏征玄孫魏稠時,不得不把老宅質賣,子孫流散。

次子叔琬是書法家,官至國子司業。叔琬有子名魏殷,官至蔡州汝陽令,贈颍州刺史。這一支遷居洛陽。

三子叔璘官至禮部侍郎,武則天時為酷吏所殺,後裔湮沒無聞。

幼子叔瑜卒于豫州刺史任上。他在書法史上很有地位,史書上說他“善于草隸,妙絕時人,以筆意傳次子華及甥河東薛稷,世稱前有虞、褚,後有薛、魏”。叔瑜有子二人:魏獻、魏華,魏獻事迹無考。魏華以書法知名于世,官至太子左庶子,封爵武陽縣開國男,開元十年卒葬于洛陽,說明這一支也遷居洛陽了。魏華有子七人,其中有名魏瞻者,官至駕部郎中。

總的來說,魏征子輩活動于高宗、武則天時期,擔任的多是四品官,隻有叔瑜做到了三品官,四兄弟均知名當時,整體上屬于唐代的“通貴”一族。第三代主要活動于中宗至玄宗時期,除了魏華官居四品外,其餘人都是五品及以下小官,顯示家族已逐漸退出“通貴”行列。就家族發展态勢而言,嫡裔留居長安奉祀魏征,支裔多遷居洛陽,但大體上沒有離開兩京這個最核心的地區,這也給魏征後裔借由祖先的名望在仕途上的發展帶來便利。

不過,一旦政局變化,聚居兩京者同樣首當其沖。安史之亂中,來不及逃走的皇親貴戚、勳舊子孫出仕安祿山政權的大有人在,叔琬的孫子魏系因是魏征之後,當時也被脅迫,但他托病躲過一劫,保留了底色。他一生曆大理評事、大理司直、鄧州南陽令、襄州襄陽令,晚年才當上河南府伊阙縣令這樣的六品官。對此,為魏系撰寫墓志的張莒極為不滿,他說:“皇唐曆祚九葉,僅百七十年,雖神祇曆數之運,保在天命,而深源固本之道,動自文貞。縱子孫之龊龊常才,尚宜賞延邑食,世世無絕,況貞固弘朗之器,而不及大位者乎?為後之□國者,曠是大體也,為文貞謙讓之德,而授之子孫欤!”“文貞”是魏征的谥号,張莒對魏征的功績給予了超乎尋常的肯定,認為李唐之所以能保有天下,除了天命外,“深源固本之道,動自文貞”,這是高宗以後從未有過的評價高度。然而,這樣的評價僅僅是一個前鄉貢進士在撰寫墓志時的憤慨之語,或者也正是魏征後裔們的不滿,因為官方層面對于魏征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尊崇舉動。魏征的政治遺産越來越受統治核心層的冷落,與貞觀十七年之前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其後裔也隻是以普通的先朝宰臣子孫的身份在宦海中浮沉,并無太多的優待之處。

既然不能借助祖先的名望,就隻能在仕途上另覓途徑了。魏征家族中有魏崇信一支,不清楚是魏征四子中的哪一支。魏崇信是魏征孫子,官至左贊善大夫,五品官;崇信子魏萬,曆官昭義軍節度副使、尚書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禦史中丞,其中大理少卿是四品,禦史中丞是五品。魏萬子魏丹,官守博州長史兼侍禦史,也是五品官。魏丹子魏湘卒官相州長史攝博州司馬,亦是從五品。可以看到,這一支自魏崇信以下四代,均官居五品以上,雖未進入三品行列,但能夠保有“通貴”的身份一百多年,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了。值得注意的是,魏湘父子兩代都是魏博節度使的文僚,他們婚姻的對象也都是魏博節度使的僚屬。中唐以後入幕之風盛行,但河北藩鎮與中央朝廷的對抗使得入幕文人大多前途黯淡,唐憲宗以後入幕河北藩鎮的士人極為有限。魏萬官至禦史中丞,職位不低,他生活的年代又正好趕上魏征曆史地位快速擡升的好時機,常理上仕途不會太難,但不知何故,他卻遠走河朔,最終魏丹父子完全在地化了。有意思的是,魏丹父子死後都埋葬在相州安陽縣,距離魏家祖茔魏州臨黃縣直線距離是87公裡。祖茔埋葬的是魏征之父魏長賢,魏征與家鄉的聯系極少,卒後又是陪葬昭陵,魏萬一系入幕魏博,這樣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與“魏征”所代表的忠直價值觀相違背,他們沒有歸葬長安,而是選擇在臨黃故裡附近落戶,或許正是這種矛盾心态下一種兩全的選擇吧。

魏征的生平事迹(魏征家族的沉浮)3

遊自勇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等刊物發表論文近30篇。

魏謩中興

魏征曆史地位的快速擡升出現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有一股潮流,認為玄宗時代科舉考試重詩辭,導緻儒家的禮義不行,在面對叛軍時,忠義之士太少,以至于叛軍能夠長驅直入長安。所以亂後重建社會秩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強教化,崇尚實學。這種對于仁義、禮讓、德業的推崇,其實是對儒家傳統道德的回歸,而此時所處大亂之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社會現實,與唐初又頗有幾分相似。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魏征所倡導的“王道政治”又重新彰顯出曆史價值,“貞觀故事”對于凝聚民心、重塑李唐正統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唐德宗是安史之亂後頗有作為的一任皇帝,他即位之初,胸懷大志,一副振興的氣象,重擎貞觀旗幟亦是凝聚人心的有效手段。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十二月,朝廷檢勘武德以來實封陪葬配飨功臣們名迹崇高者,魏征居宰臣一等第五位,這是高宗以後官方首次明确給予的定位。“魏征”的名字開始頻頻出現在當時君臣的奏表、論贊、箴銘中,如德宗《君臣箴》裡說:“在昔稷、契,實匡舜、禹;近茲魏征,佑我文祖,君臣協德,混一區宇。”對李唐王室有再造之功的李晟也說過:“魏征能直言極谏,緻太宗于堯、舜之上,真忠臣也,仆所慕之。”我們細審君臣的這些評價,可以發現,後人更多的是記住了這位铮铮谏臣的忠直及其與太宗之間無隙的君臣關系,也就是說,太宗與魏征間的“君明臣直”成為了一種政治符号,是當時可資利用的政治資源。

魏征的曆史價值重獲統治集團的重視,到唐憲宗時有增無減。魏征老宅被質賣後,又經幾次轉賣,析為九家。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上疏,願意出錢贖魏征老宅,還其子孫。此舉遭到白居易的反對,他的理由有兩點。第一,魏征盡忠輔佐太宗,優恤其子孫,本是朝廷之事,李師道此舉有僭越之嫌;第二,魏征老宅内有太宗特賜建的寝堂,事關皇家恩典,尤不能假手臣下。憲宗這才恍然大悟,由官方出資将故宅贖回,賜還魏征後裔,禁止質賣。可見,由于有了太宗“殊恩”這一重光環,魏征與其故宅其實已經融為一體,官贖故宅賜還子孫,這是“事關激勸”“以勸忠臣”的大事。第二年,進士科考試以“恩賜魏文貞公諸孫舊第以導直臣”作為詩題,這自然會左右當時的士風。如陳彥博贊頌魏征詩雲:“生前由直道,殁後振芳塵。雨露新恩日,芝蘭舊裡春。勳庸留十代,光彩映諸鄰。”裴大昌詩雲:“必使千年後,長書竹帛名。”呂溫《淩煙閣勳臣頌》裡頌揚魏征“公以其心,匡饬聖唐。為唐宗臣,緻唐無疆。緻唐無疆,永式萬邦”。這顯示了德宗以降,重建秩序、中興大唐成為王朝共識的大背景下,魏征的曆史價值再度獲得了統治核心層的認可。

魏征曆史地位的重新提升,給後裔們帶來了命運的轉機。除了重回故宅居住外,他們在仕途上也有了明顯起色,如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正月,魏征五世嫡孫魏猗授湖州司馬;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魏征四世孫魏可則授南陽縣尉。這都屬于額外恩典,沒有走正常的晉升程序。在中晚唐諸帝中,唐文宗對魏征最為尊崇,這為魏氏中興創造了機會。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魏征五世孫魏謩中進士,成為同州刺史楊汝士的僚佐。兩年後,楊汝士升戶部侍郎,當時文宗急切地想複制如太宗與魏征那樣的君臣關系,積極尋訪魏征之後,楊汝士趁機推薦了魏謩。這一年十月,魏謩被提拔為右拾遺,并很快展現出不畏權貴、敢于進谏的個性。文宗甚至對宰臣說:“昔太宗皇帝得魏征,裨補阙失,弼成聖政。我得魏謩,于疑似之間,必能極谏。不敢希貞觀之政,庶幾處無過之地矣。”皇帝将自己得魏謩比于太宗得魏征,受此鼓勵,魏謩忠實地履行着進谏的職責,兩三年間即從右補阙升到了谏議大夫,連升了十三級,大大超出常規的升遷年限。唐文宗去世後,魏謩因受牛李黨争牽連,被唐武宗貶為信州長史。唐宣宗即位後,魏謩回到了闊别已久的長安,很快便遷禦史中丞,又兼戶部侍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他備位宰相。唐宣宗經常說:“魏謩綽有祖風,名公子孫,我心更重之。”可知其之所以重用魏謩,和魏征有很大關系。

魏謩一朝榮登相位,立即開始修繕家廟,這是重塑家族形象、振聩家聲的重要舉措。留存至今的《魏公先廟碑》詳細記載了這一過程。據碑文記載,魏征生前曾在長安昌樂坊建有家廟,後來嫡裔子孫不能奉祀,家廟遂破敗。魏謩入相後,重新修葺了家廟,除了祭祀魏征外,還祭祀他自己的父、祖、曾祖三代。按照禮制,隻有嫡裔才能直接祭祀魏征,其餘各房隻能是陪祀,換句話說,魏謩其實并沒有權力直接祭祀魏征。但當時的情況是,在得到唐宣宗的首肯和支持下,魏謩憑借官位,事實上搶奪了嫡裔的地位。這一次魏氏中興,其實意味着家族内部權力格局的重新配置,原本屬于支裔的魏謩一系,借由官位的顯赫完成了“奪宗”的過程,成為魏氏大宗。

魏征的曆史遺産

“貞觀之治”作為政治清明、君臣關系融洽的典範,一直以來都受到曆代統治者的尊崇,除了唐太宗以民為本、克己納谏外,自然少不了魏征的功績。魏征留給後裔的曆史遺産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是他忠直極谏的臣子本色,這是他在唐初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彰顯其價值的最有力方式。第二,是魏家寝堂,這是太宗與魏征君臣關系的“紀念碑”,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後者本質上是植根于前者的,是前者的外在表現。

與唐初功臣集團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講求實效的政治家不同,魏征主要是作為一名谏臣而存在的。随着時光的流逝,房、杜等人的事功逐漸淡去,魏征“谏臣”的形象則因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觀念而凸顯出來,他受到了士人階層的盛贊,并成為“貞觀故事”中極其重要的内容。從中宗到玄宗開元前期,由于“貞觀故事”成為朝野共享的一種重要政治資源,官方開始主動提升魏征的曆史地位。此時,統治者對魏征的理解基本集中在“忠直”上,認為臣下敢于進谏、皇帝勇于納谏,這就算是恢複“貞觀故事”了,也就是說,“貞觀故事”已經變成了一種符号,與此相适應,魏征也被符号化了。這勢必造成一種可以預見的後果:一旦皇帝對“貞觀故事”不再感興趣,官方對于魏征曆史地位的評價自然會下降。開元中期至德宗即位前,魏征就處于這樣的境遇。德宗以後,由于局勢的變化,魏征的曆史價值再次凸顯出來,“君明臣直”進一步被符号化。随着憲宗、文宗、宣宗幾任皇帝孜孜于恢複貞觀、開元之盛,魏征具有“匡君之大德”,其“緻唐無疆”的曆史地位也被推向高峰。此時,其五世孫魏謩的出現恰好迎合了皇帝翹首企盼新時期“魏征”的心理,由此帶來了魏氏家族的中興。

隋唐之世,随着門閥勢力的逐漸萎縮,當朝官品成為家族繁盛的最重要保障,然能跻身高位者,借由事功、軍功等因素,種種不一,功臣後裔走向衰微本屬常态,魏氏家族在唐前期的發展狀況亦印證了這一點。然而,其家族的興衰又天然地與先祖魏征密不可分,究其根源乃在于“魏征”在後來被符号化,變成了一種政治資源,這是其家族區别于其他功臣家族的地方。因此,忠直、極谏是魏氏興衰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講,魏征其實一直都沒有離開過他的子孫們。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30日10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