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成了孤家寡人?最近總是有人問我,學習《中庸》說的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為什麼你成了孤家寡人?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近總是有人問我,學習《中庸》說的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能讓我們更幸福,還是能讓我們能知道事物的真相?
能讓我們賺到更多的錢,還是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财富?
退一步說,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儒家學說哪個對我們的未來的發展更有幫助?
在非黑即白的觀念中,我們不可能得到答案。
但是相對于燒腦的邏輯思辨和近乎玄學的禅修儒家學說更适合大部分人來學習和掌握。盡管不能提高我們個體,乃至整體的科學素養,甚至會阻礙或者遲滞我們的科學進步。
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也不要希望通過傳統文化的複興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但是我們需要一個更适合當代中國現狀的概念和理論來解決一些問題。
比如《中庸》。
上文孔子就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這一章孔子接着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中庸之道不能被發揚,我是知曉的啊!
既然知道大部分人不能守中道。中道不能實行,中道不能發揚,但是為什麼還要提倡?
這就是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天憫人的崇高的地方。
得意忘形、垂頭喪氣是大部分人的狀态。在高度自信和高度自卑兩種狀态來回切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傳統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很少有人做到,他們不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知行關系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行而不知,第二層為知而不行,第三層為知而後行,第四層為知行合一。
有部分人不知道自己處于得意忘形的危險狀态,
有部分人知道得意忘形非常危險,但是還是有恃無恐,随心所欲。
有部分人通過經驗積累和學習,知道得意忘形非常危險,就遵守中道。
還有一部分人知行合一。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又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
這是一種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庸》23和28章再進行詳述,畢竟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得意不忘形,垂頭不喪氣。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不能因此就不提倡!
知行合一很少有人能做到,也不能因此就說這樣的狀态不存在!
我欲仁,斯仁至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